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相对熵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城市群2007~2016年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新型城镇化水平上升速度更快,空间上呈现"成都-重庆"双中心格局。(2)整体处于颉颃阶段,且以中高度耦合为主;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实现了从轻度失调向濒临失调的过渡。成渝城市群应加强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两者高水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6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递增趋势,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要低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在0.4—0.5之间,大多位于拮抗水平耦合阶段,呈现向逐步磨合方向发展的态势;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整体趋于上升态势,并呈现稳步向好趋势,但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优质协调的任务还很艰巨。提出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创新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均衡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4)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可以用来度量一个城市或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协调度分析和协调度等级划分,计算得出1986年—2011年大连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大连市目前属于高级协调发展型。  相似文献   

4.
麻永建 《山西建筑》2022,(19):24-26
以河南省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协调度”理论和模型,定量测度河南省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程度,并利用GEODA与ArcGIS软件对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可知:2010年和2020年间河南省各地级市市辖区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协调水平整体高于县级单元,县级单元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占比耦合协调程度虽在不断提升,但整体水平却不高;空间上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初步形成了“半包围”式的环型空间结构,即郑州及豫西北县市区协调度较高,其他地区偏低;相比2010年、2020年人口城镇化与第三产业耦合协调程度已明显优于城镇化与第二产业的耦合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5.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永恒课 题,人地协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 提。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方面构 建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5 年望城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望城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总体呈 上升趋势,目前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但是不稳 定,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人地协调存 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耕地资源、水资源总量呈 下降趋势,而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地矛盾使 生态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未来应全面提高望 城区综合竞争力,缩小区域差距;合理开发资 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尊重人地关系地域 系统理论,促进要素的有效配置,健全资源 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7个子系统20个指标,对2017年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到淮海经济区内除徐州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为低度协调外,其余城市均为中度失调的结果,并对淮海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徐竞  张云 《华中建筑》2022,(11):113-117
将物理学“耦合”概念引入乡村农田与聚居地协调程度的研究中,以社会认可度高的浙江省宁波市滕头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2004年—2019年间农田与聚居地耦合协调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滕头村的“田—居”耦合协调度在16年间从0.156上升至0.943,并从严重失调阶段逐步过渡到优质协调阶段。研究发现对“田—居”协调发展起重要影响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农田面积。在保持农田面积的前提下,即使转变种植方式,仍可维系良好的耦合协调关系。二是房屋建设。居民点的大规模集中建设有损耦合协调度。三是邻村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耦合协调度。最后提出要在乡村发展中延续“田—居”协调关系需要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同时,着重住房建设的乡村性及相邻村落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扩容和人民安居问题,建立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系统,收集湖南省 2007-2016年系统各项指标数据。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熵权法合成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系统发展指数,对湖南省系统中两者之间耦合协调性进行测度,分析其发展阶段与特点。根据 2007~2016 年各项合成指数分析,湖南省主要由房地产发展滞后型向新型城镇化进程滞后转变,协调耦合度不断提高,14 个市州发展阶段与湖南省基本一致。因此深入分析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对湖南乃至中部地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制定房地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扬弃了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有助于协调新型城镇化进程与资源和环境之间日趋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新进程阶段。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镇化与建筑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收集天津市10余年间城镇化和建筑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城镇化与建筑业协同发展的阶段特征及互动关系,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2)
梧州市处于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阶段,土地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在这个时候对梧州市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研究,理清其土地利用效益和协调度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从社会、经济、生态以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四个子系统效益及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梧州市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低等状态,并呈现上升趋势;四个子系统处于高度协调,其协调度的变化波动大。各县区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各县区有很高的协调度,但各县区的协调度波动不一致,协调度有升有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1)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12—2016年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信息化水平。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整体呈现稳态发展的时序变化趋势,并表现出明显的"西北地区高,西南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了重度失调类、中度失调类和濒临失调类和轻度失调类4种耦合协调类型。  相似文献   

13.
以2011—201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结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各地级市子系统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探讨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2011—2019年山东省各地级市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且地区差异明显;在相对发展状态方面,三个系统并未实现同步发展,大多数地级市处于生态环境超前状态;从耦合协调水平看,山东省约50%的地级市处于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阶段,总体呈现由鲁东、鲁中地区向鲁南、鲁西地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0,(5)
生态环境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各方面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根据2007-2018年太原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关数据,对太原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并从各指标发展指数对其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贡献度模型,对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太原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发展为初级协调。其中,2007-2010年为城镇化发展滞后型,2011-2013年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型,2014-2018年为城镇化发展滞后型。影响太原市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是第二产业、城市道路建设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对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地分析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发展问题,应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更好地支撑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构建了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并使用 2014~2016 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内部差异较大,呈现出高首位空间特征,昆明市远高于其他州市;滇中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总体上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应根据滇中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情况制定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6.
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协调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2011—2019年湘江流域9个地级城市,通过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其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得出结论:在时间维度上,2011—2019年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值协调评价值整体处于濒临协调阶段,但呈现积极上涨趋势;在空间维度上,湘江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值,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以长沙为中心,由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31)
城镇化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推进城镇化建设现在已经成为了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城镇化水平从30%上升到70%的区间是城镇化率上升最快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改革和发展正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妥善解决这个阶段的投融资问题是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剖析城镇化内部结构,衡量人口、土地、产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深入理解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时空演化过程。文章系统分析海南省"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发展主导子系统、各子系统的静态和动态协调能力,以及不同时间各要素在各地理单元的离散程度,归纳海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发现:(1)海南省屡次承接国家和区域政策、重大项目工程,城镇化发展的"突变性"特点显著,但外部刺激对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非农就业水平发展未能形成有效的促进作用;(2)海南省各市县正经历"极化—扩散"的过程,海口、三亚"南北两极"特征显著,各市县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子系统协调程度的差异性逐步缩小;(3)旅游业和房地产迅速发展,土地城镇化成为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模式,人口与土地、产业与土地的协调度不足。以期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对未来协调省域城镇发展与提高城镇化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0年至2014年间国内核心期刊上刊发的核心文献,将中国城镇化研究划分为3个研究阶段,归纳出“城镇化”主题下“城镇化机制研究”、“土地城镇化研究”、“农村城镇化研究”等3个核心议题,并以核心文献为线索分别作了研究脉络梳理和评述。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研究已呈现明显的“社会转向”,城镇化的社会效益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基于中国城乡背景的城镇化理论总结和实证亦将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三阶段DEA方法研究了2014—201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通过Malmquist指数来揭示其动态变化。在剔除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之后,DEA有效的城市数量略有减少,绝大多数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阶段,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普遍偏低。非DEA有效的城市存在建成区扩张较快、从业人口冗余等问题。Malmquist指数值表明浙江省的土地利用应致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考虑到产出相对于投入的滞后性,因此在筛选评价指标时将滞后期纳入评价过程,使得评价结果更准确。研究结果可以为浙江省城市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