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分析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探索大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融合协调发展的规划路径,对于指导旅游驱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以当下最受瞩目的旅游名镇——乌镇为例,通过介绍乌镇城镇总体规划的实践经验,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旅游对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分别从促进区域联动、优化城镇规模、提升城镇环境、保护地域特色、创新指标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具体规划策略,以期为其他类似旅游产业驱动下的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方面实现迅猛发展的强大引擎。与此同时受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呈现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原有的经济形势受到较大的冲击,要想实现乡村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视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现状,寻找新时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下的新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轲 《城市建筑》2014,(15):53-53
本文首先对东莞市城镇化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东莞市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说明了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的必要性。接着从文化、经济、资源三个方面,对适合东莞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及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以来,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和资源的集约水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以城市经济结构为研究视角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城市经济结构对南宁市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南宁市城镇化路径的首选。科技结构、就业结构、基础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对南宁市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优化南宁市城市经济结构,实现整体协调发展以促进南宁市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地域、不同城镇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应当有适宜于本地区本阶段的发展策略和路径模式。后发展地区面临着城镇建设基础薄弱、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滞后等一系列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其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在何方,更加值得探索。本文以湖北省典型的后发展地区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为案例,深入分析屈家岭管理区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透析不同层面的政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区域城乡统筹、产业优化转型、政策力驱动、城镇特色塑造等方面探究具有后发展地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探讨弱化行政管理界限、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农业、打造区域旅游产业链等途径能否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旨在为实现均衡化的城镇协调发展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遭受冲击,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为村落发展提供新驱动.文章阐述了以旅游发展作为延续村落的手段,借助动力学原理,分析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一般驱动力,以及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动力.梳理旅游驱动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得出其发展需面对民生改善、人口集聚与经济提升等机遇,以及传统破坏与村落萧条的挑战.以桂林市漓江...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7)
本文在阐述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欠发达山区浙江省开化县推动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以期对其他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和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旅游城镇化是西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建立适应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小城镇设施体系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广东省重点援藏项目——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规划工作,探索适应于西藏小城镇发展的城镇设施体系建设路径。提出西藏小城镇设施体系应以旅游服务为核心,构建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三大体系,充分体现藏式城镇特征,并对设施建设提出了多元化途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5)
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具有丰富且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旅游收入占整个城市GDP的比重较高等特点。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保增长、扩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丽江为例,对旅游城镇化的转型发展进行探讨。丽江旅游资源依赖型城镇发展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业脆弱性较强、对旅游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提出构建泛旅游产业群、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等转型发展和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当重视和发挥中小城市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优势的中小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作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附加在不同身份上的权利与福利的转变,要求城市政府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能够承担得起相应的城镇化成本。通过对江阴市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需求和特点的分析,重点探讨了中小城市和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路径的选择及政府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进程中需承担的成本,并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设想,探讨优化的实施路径,期望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7)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变革,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其自身释放了极大的内需潜力,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需求。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资金来源过于依赖财政、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配套政策不到位等金融方面问题。从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方面入手,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金融体制的路径,通过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承载体。浙江省小城镇在经历较长时间快速发展之后,传统模式的弊病开始凸显,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要求下,小城镇亟待谋求转型发展新路径。本文基于浙江省小城镇转型迫切性的分析,以及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理解,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进行研究,提出追求绿色、公平、品质的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4)
"十二五"时期贵州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但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已不是唯一途径,必须因地制宜,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发展道路。"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曾经是欠发达地区一种独特的城镇化模式,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在十八大后,进一步推出旅游引导的"产业集群化与新型城镇化模式"。依托旅游推进城镇化与通过工业化走向城镇化从动力理论上是并行不悖的。贵州在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的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加快发展一批专业旅游城市、旅游村镇。特色旅游推进型城镇化虽然是非主流的城镇化,但对贵州山区来说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正>创新观点关键词:产城融合规划转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出以后,四川、安徽、江苏等地都提出要走"产城融合"的城镇发展路径,国家发改委也发文开展产城融合试点工作,要求"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经过努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山地城镇化困境及旅游城镇化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进入关键时期,山地城镇化过程中需应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约束、粗放式乡村城镇化蔓延、欠发达山区脱贫形势严峻等困境。文章在重点研判山地城镇实施旅游城镇化路径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三阶段"的实施路径,包括评估旅游资源、甄别目标城镇;从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产业融合与地域空间层面设定"四位一体"的总体目标;构建以"城—乡—景"地域空间统筹、"旅游+"产业融合、旅游利益相关者多元平衡为主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11)
美丽河南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旅游城镇化是实现美丽河南建设目标的重要模式和路径。本文阐述了旅游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并通过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提出了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策略建议,对促进实现美丽河南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战略举措。要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新趋势新要求,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多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底的全区经济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广西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路径作了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传统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在阐述新型城镇化产生的背景及定义基础上,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因素,认为市场导向与政府助推的发展路径最适合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Z1):122-125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产业及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将成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标志及特征。本文主要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其现状进行探讨,望能更好的建设低碳经济的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技术已得到极大发展,其形式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和城镇住房需求不断增大,对新型建筑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搭乘装配式建筑这趟快车顺应了建筑发展潮流。该文从分析装配式建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特点和现状出发,对两者的融合发展进行探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融合装配式建筑理念的发展路径,以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