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余斡寒  周波 《新建筑》2012,(5):106-109
廊作为建筑类型和符号,在中国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将相关设计思路归纳为三种倾向,继而分析汤桦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线型元素的应用,归纳为以类型学方法展现廊在建筑、城市双重尺度上表现力的设计倾向。在对这些设计倾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廊作为明确符号意义的建筑类型,进行了一系列建筑设计实践,进而提出以廊为主题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并以相关的四个作品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2.
程敏  李仁伟  陈伟  孙金坤 《工业建筑》2012,42(4):150-152,157
廊作为建筑类型和符号在当代建筑创作实践中有着广泛运用。通过总结出相关的4种设计方向,提出以廊为主题的地域建筑设计思路,并以相关的设计作品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3.
西南石窟寺内雕刻着大量的唐宋建筑形式,这些建筑部分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而更多的是以建筑组群的形式出现。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基础数据,可以将其中的建筑类型总结为殿堂、楼阁、城楼、塔、经幢、桥梁等。从建筑组群布局来讲,西南石窟寺中表现的建筑组群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以殿堂为主轴的中心式布局;其二以廊院为特色的院落布局。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建筑外部空间的角度分析建筑廊空间的产生,并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廊空间在外部空间设计应用中的三种基本类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德霖 《建筑师》2009,(1):22-30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针对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提出了”建筑可译论”。他相信将西式建筑中的构图要素替换为相应的中式要素,就可以将建筑转变为中式风格。本文探寻19世纪以来,在梁思成理论表述之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的”西译中”建筑实践。作者认为,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一个曾经同时被中国和西方建筑史视为边缘的领域及其对于两个学科所具有的同等重要性。它在对一种看似混杂的建筑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也将厘清若干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线索。此外,它还试图引发人们对于“建筑可译性”在实践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些问题包括:对应词汇的选择及其与社会文化和专业的语境的关系,翻译所导致的语义转变,以及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差别所导致的“非互换性”。更进一步它还将质疑欧洲中心主义和现代主义史学中的”折衷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廊庑,副阶比较常见,它虽然不是主要的单体建筑,但在某种场合下又不可少,成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建筑,就廊的建筑形制而言,廊可分为附属性廊和独立性廊两种,附属性廊是以主体建筑(如宫殿楼阁院落),为依托而建设,这类廊又称廊庑,副阶,两廊或周围廊,多建在宫殿,官邸,院中,独立性廊是独立于其它主全建筑之外,自成体系的廊,如半面廊,两面廊,凌空廊等,这种廊子多建于园林,名胜中,其主要功能是为造景或得景而造。  相似文献   

7.
王骏阳 《时代建筑》2011,(6):102-111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本期刊登的是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建筑形式复杂,绿色建筑标准应充分体现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本文根据集成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已有的绿色建筑标准的特点和不足,构建适合我国气候类型和建筑形式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从形式上与其他专业标准体系相统一,分为目标层次、工程层次和产品层次三个层次,由标准体系框架图、各"层次"标准体系表构成。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适应中国气候类型和建筑类型复杂的特点,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骏阳 《时代建筑》2011,(4):142-149
文章以译后记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的基本内容进行评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建筑学界关于"建构"问题的理论翻译和讨论,文章还对"建构学"在我们时代的意义以及与中国建筑的关系进行解读。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本期刊登的是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14,(3):116-121
文章从基地、建筑体块和空间组织等方面简要分析了由约翰斯顿和马克·李建筑事务所设计的2013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小展廊六望亭的设计理念和空间特点,介绍了展廊与双年展的关系,施工上的缺陷和展廊目前的使用困境,并提出对这种类型的小型展览建筑在展览结束后的日常使用和发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刘民 《四川建筑》2007,27(4):37-39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楼音乐厅的设计采用了"廊"与"立方体"结合的建筑形式,打破了一般教学楼的内廊式布局,并以一道高墙屏障"廊"将音乐厅、城市道路的噪音与教学区隔开,满足了不同功能和不同声学环境的要求。同时,它又作为音乐厅和教学楼的一道背景墙,衬托出艺术楼音乐厅所特有的文化气质。建筑师希望从创作过程中对"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建筑美学体系进行一些探讨,致力于寻求建筑的艺术形式中所内涵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类型学的相关方法,结合"象思维"理论,从传统文化类型与融合角度切入,分析了景观的表象类型及在景观物象中的呈现方式。在"象思维"的意象思维影响下形成的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有流动可转化的原象,通过景观理念映射,形成了表象;在传统文化渗透引导下,产生了四种典型类型。景观表象类型以主次分明的交叉融合,呈现于物象空间中,是传统山水建筑景观意象生成的意识与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刘红红  吴薇 《华中建筑》2014,(4):137-141,161
建筑类型与形式问题是城市的客观存在,它能够实现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对历史建筑类型与形式的研究,可以为当前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近代武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等影响,催生了西方近代建筑类型,由此形成了城市建筑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同时,西方建筑形式的出现使得传统城市空间中出现新的空间要素与空间景象,改变了城市面貌。在外来文化以及本土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近代武昌城市建筑形态的拼贴与杂糅,更多地显示出"表皮西化、内核中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平民建筑”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任何书本中,都不曾按照平民、精英这样的社会群体来区分建筑类型,而他们的社会特性决定了其建筑思想形态的特征:精英建筑是唯一的、纪念碑式的、巨构的、崇高的;而与之相对,平民建筑则表现为可复制、朴实、微小、低俗。矛盾实际上,将建筑类型按平民与精英两个社会群体区分是过于简单化的做法。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平民或精英建筑,它们之间存在互相转化的平衡过程;其次,具体到每个人,其身份可以在精英与平民之间相互转换,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平民建筑与精英建筑之间关系的矛盾性和模糊性。启示构建出任…  相似文献   

15.
廊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手法,在各类建筑中均有出现。由于其具有易于组织交通、形成交流场所的特点,因此廊在校园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文章从概念出发。对廊在校园建筑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出廊在校园建筑中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汉族民系文化分区的概念,广州从化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于广府文化主导区、客家文化主导区、广客文化交融区三大片区。广府文化主导区的传统建筑类型主要以“三间两廊”建筑为基本居住单元,独立式祠堂统率居住建筑群,庙宇、更楼、炮楼等于村落外围守护村落;在客家文化主导区内,集祠祭、居住、防卫功能于一体的方形围屋是主要的建筑类型,堂横式方围主从有序,排屋式方围空间均齐;在广客文化交融区内,往往多种建筑类型及形制共存一村,相互融合,如客家祠祭空间受广府文化影响,出现了堂屋从堂横屋形制中独立出来作为祠祭空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寿焘  张彤  刘巧 《建筑师》2019,(6):35-44
本文基于建筑环境调控理论的"类型"视角,抽取"徽州乡土建筑"为研究样本,建立由环境气候选择、形体空间类型、空间气候梯度、气候调控界面、材料构造方式五个层面架构的"建筑热力学模型",探索环境调控视野下建筑形式的建构逻辑及其背后的热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建筑类型对渗风能耗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几种类型中高层建筑的渗风能耗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包括组合单元式住宅、长内廊住宅、独立单元式住宅、办公建筑等。还分析了各地区不同类型建筑在渗风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校园建筑设计中的廊要素——以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楼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新建筑》2001,(4):44-45
廊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手法,在各类建筑中均有出现。由于其具有易于组织交通、形成交流场所的特点,因此廊在校园建筑中有着广泛应用。而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楼集中体现了校园建筑中廊要素的各种特色,十分典型。  相似文献   

20.
1954年,梁思成针对新中国建筑设计民族化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他将建筑构件类比为"建筑词汇",建筑形式类比为"文章文法",并极力提倡采用传统"建筑词汇"和传统"文章文法"翻译西方建筑,替换性质功用相同的西方建筑构件和建筑形式,建造适合新中国的建筑。这与清末民初文学家林琴南运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的翻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通过剖析二者的思想渊源,而后引述古文和传统建筑的存废之争,再从"文以载道"的视角重新回望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折衷主义建筑,为传统建筑精神传承和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价值性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