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唐晚期木构佛光寺东大殿部分构件表面留存的加工痕迹进行取样、记录,结合传统匠人的专业知识对加工工具种类、形制及使用特点进行推测.其中有数处锛、斧痕迹与当代工艺有比较大不同,结合工具史相关研究成果及日本流传下来的形制相对古老的锛斧样式,分析当时的工具形制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对唐晚期木构佛光寺东大殿部分构件表面留存的加工痕迹进行取样、记录,结合传统匠人的专业知识对加工工具种类、形制及使用特点进行推测。其中有数处锛、斧痕迹与当代工艺有比较大不同,结合工具史相关研究成果及日本流传下来的形制相对古老的锛斧样式,分析当时的工具形制特点。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在平、立、剖面设计与塑像陈设中,综合运用了基于方圆作图的一系列比例关系—尤其是2~(1/2)和(3~(1/2))/2构图比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人追求天地和谐的文化理念,同时体现出中国古代佛殿作为佛之居所的独特内涵。而通过对与佛光寺东大殿构图比例接近的辽、金、明、清实例的分析,结合对《营造法式》圆方方圆图的解读,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构图比例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一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文中通过对古建筑围护结构对比,采用鸿业全年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软件5.0对古建筑进行模拟.以围护结构为节能改造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整个系统的能耗模拟对比试算,调整保温材料和节能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博物馆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清代文献中的记载,传统建筑下檐出占上檐出的0.75或者0.8,本文从文献中的这一规定出发,分析和整理了现存唐代遗构和深受唐代技术影响的日本8-12世纪末的遗构,发现早期实例中这一比值约在0.7-1.0之间。最后在实物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又分析了佛光寺东大殿的檐部现状,初步认为该殿创建当初是不设飞子的檐部做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佛光寺东大殿建筑勘察研究报告》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文章对其尺度规律研究部分予以详细的分析评述,对佛光寺东大殿的尺度规律提出了以足材为模数的新见解,并尝试建构理想设计模型以呈现大木作尺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营造法式》的相关内容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2km,豆村镇东北6km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寺院位于一处东、南、北三面小山环抱,向西开敞的山坡上(图1)。寺内  相似文献   

8.
根据清代文献中的记载,传统建筑下檐出占上檐出的 0.75或者 0.8,本文从文献中的这一规定出发,分析和整理了现存唐代遗构和深受唐代技术影响的日本 8-12 世纪末的遗构,发现早期实例中这一比值约在 0.7-1.0 之间。最后在实物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又分析了佛光寺东大殿的檐部现状,初步认为该殿创建当初是不设飞子的檐部做法。  相似文献   

9.
从中州一脚踏进益州陪我走进草堂的可有先生曾熟悉的风站在一千二百年前的日子里又见你静坐于茅屋的身姿蒿莱正与你思索秋风正伴你吟唱一轮明月曾映照你思乡的愁容数篇诗章抒发了你爱国忧民的情怀踏雪夜踱万里桥你看见烷花溪里那自由游弋的鱼儿了么沐晨风伫立清江你听见渐去渐远的船上的一声又一声号子了么海棠树寂立翠竹悠然还有倚江楠树和枝叶颤摇的香桂它们一起守护着草堂它们是在守护着一种精神啊──先生,……先生!你知道我是从你的故乡来拜访你的吗站在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尽管你已成为塑像且浓眉紧锁凝眸无语但我仍旧读懂了你那眉宇…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同样,我国传统建筑的内部空间亦颇具特色,留下了很多至今仍为人们惊叹的优秀室内设计作品。这些传统的内部空间除了表面装饰精细、奢华富贵以外,如果仔细研讨还能在深层次中找到功能主义思想的痕迹。 功能主义原则是现代建筑运动兴起时所倡导的一种建筑创作原则,同时亦是对建筑创作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功能主义原则认为:  相似文献   

11.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善的唐代单体建筑.通过多次现场调查,结合模型制作,详细揭示了翼角构造(包括斗栱、角梁)的特征和做法,尝试弥补已有研究与认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以佛光寺东大殿正面板门和窗墙的位置改变造成有无前廊的区别为切入点,从建筑、场地、人的身心经验等几方面对前廊的有无所带来的差别和影响展开讨论。讨论主要关注于空间结构,即空间关系,在人的感知以及更深层的文化意义上的呈现。提出东大殿曾有的前廊,作为一种空间上的间隔,对于主体性的身心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借此探索一种空间范型。  相似文献   

13.
建于唐大中十一年 ( 公元 857 年 ) 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善的唐代单体建筑。通过多次现场调查,结合模型制作,详细揭示了翼角构造(包括斗栱、角梁)的特征和做法,尝试弥补已有研究与认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杜甫草堂的景观艺术,从景观美学特征、景观审美要素及园林景观要素三个方向阐述了杜甫草堂之美,指出杜甫草堂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美誉,其年轻时曾云游全国各地,公元759年冬,由于仕途无门,贫病交加,他领着全家从同谷(今甘肃成县)出发,踏入了入蜀的途程。杜甫初到成都时尚无居处,第二年(公元760年)在友人的帮助之下,于浣花溪畔修造了自己的住所——“草堂”,在此居住的4年时间里,他所作的诗歌流传至今共有240多首。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斗栱意匠论的考察方法,立足于设计者视角,首先提出在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殿堂"中,斗栱是营造殿堂内部空间的关键要素,斗栱乃至构架的形式设计均存在多种可能性;继而通过比较研究佛光寺东大殿和与之形制相似的中日遗构,解读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栱所体现的设计意匠和运用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7.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居成都的寓所,后人为纪念诗人经历代修葺扩建成今日的祠堂园林。早在千年前诗人韦庄即寻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至宋代重建成祠堂。此后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建国后又经全面整修并扩建了西边的梅园和改建了东邻的草堂寺为展  相似文献   

18.
佛教礼拜活动是后世佛家弟子为表达对三世诸佛和一切佛教典籍的恭敬之心而行之礼。禅宗初祖达摩在《破相论》中对礼拜做出解释:“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而《十界因果浅录》中又云:“礼拜者,略有三种:一拜佛,二拜经,三拜舍利”。礼拜是佛教仪轨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之一,而与之相对应的礼拜空间也是佛教建筑空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孟浩亮  谢纯  张泽岑 《中国园林》2010,26(5):96-100
成都杜甫草堂为"诗圣"颠沛流离入蜀时之居所,毗邻浣花溪畔而筑,后经历代修葺而完善保存至今。草堂园林素朴典雅,建筑古朴无饰,集众艺术之大成于一体,诗景相融,史境相通,营造出不可复制的诗意园林空间。从诗、书、画与园林艺术的结合,以及人文意象与自然意象的融合方面探讨了成都杜甫草堂诗意园林空间的特色,并进一步对其打破传统祠堂园林的布局方式、主体建筑构造特点和造景要素的配置机理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佛光寺东大殿的尺度构成规律具有“多解性”特征,从间架、材栔、昂制等不同线索出发,都能得出相对合理的解释,意味着设计过程或许杂糅了不同“逻辑回路”。考察以塑像面宽、材广、佛台长等不同要素统筹整个设计过程的可能性后,发现几种方法间是互补而非互斥的关系,推测真实的设计过程应具有可反复进退、调和的网状属性,而非环环相扣的单线递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