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8)
诺邓古村是云南山地型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其在传承云南传统建筑形式的同时,又与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得诺邓古村的建筑以白族传统建筑样式为基础,并融合了其他地区的建筑文化,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山地聚居村落。该文通过对诺邓古村的形成与发展、村落布局及建筑样式、村落多元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对于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对诺邓村村落沿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民居建筑以其多样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装饰细部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研究的重要目标和范本。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云舍村土家族"桶子屋"作为贵州土家族典型四合院民居形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文章从建筑造型、结构构造、空间利用方式以及所蕴含的建筑文化等方面对"桶子屋"的建筑形式及居住形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代建筑师在经历了"实验建筑"后,逐渐呈现出对乡村乡土营建实践的关注。一方面逐渐深入对建筑空间、材料、建构、场地、建筑形式等建筑本体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建筑的介入和公共空间的组织,促进村民的公共交往并提升乡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凝聚力,或是通过城乡互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1]。文章以云南坝美村的"桃源书院"①节点设计实践为例,思考如何在现代建筑语境下让书院不仅延续传统书院的特质,而且满足当下村民和游客的日常公共活动,笔者从场地的隐藏秩序生成到单体的形式和空间操作进行解析,期望建筑成为改变乡村社会的触媒,激活乡村活力,重构村民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和日常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4.
初探民族文化的当代转换——云南昭通师专建筑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昭通师专建筑群设计为例,尝试将文化的转换在建筑学的语境中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研究,宏观层次是建筑的外部空间,中观层次是建筑单体的组合方法,微观层次是在单体建筑中的形式与色彩体现。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有意味的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些流行建筑观念的语义分析,作者重新审视了建筑学的某些基础性论题。强调构形是建筑学的核心问题,建筑理论的核心是对形式的探究,建筑创作的本质是形式的推演,建筑师必须从形式分析层面透视经典作品蕴藏的形式意味,对建筑大师作品的研习是建筑师创作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7,(6)
探索中国经典建筑文化理念如何以当代设计方法转化于具有地域性的当代建筑中。结合文化理念上"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想,建筑形态上以院落和园林为代表的建筑群体以及以大屋顶梁柱体系为代表的建筑单体,试图在云南昭通市委党校的规划与设计中从建筑群体组织和建筑单体设计及景观特色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典文化的当代转化:新型书院之立体园林、重组语汇并当代借用以及理水再造的中式意境。  相似文献   

7.
低碳时代需要对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重新审视。建筑空间形态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更需从方法论层面进行积极探索。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当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涉及建筑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建筑空间从“形式管理”走向“能量管理”,以及提出“构形理论”对当代空间形态设计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干栏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的重要形式。该文以云南古滇国遗址出土青铜器建筑模型为主要考证对象,结合当前建筑史及相关历史、考古研究成果,探析这一时期干栏建筑的主要特征,为西南地区干栏建筑整体性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泉 《城乡建设》2001,(6):56-57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是我国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在创造、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智慧.从古代起就是云南各族人民喜爱居住的一种住宅形式.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先后把白族民居建筑引入风景名胜区,作为人文景观的设施接待,深受游客赞誉.  相似文献   

10.
杨阳 《云南建筑》2007,(5):12-15
结合云南中医学院公共建筑区建筑设计的创作过程。从校园风格、空间及建筑单体设计等层面上介绍设计理念与构思.并通过总结提炼。进而对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设计模式进行有益的创新及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云南藏族民居传承了藏族民俗习惯及宗教文化,但由于云南与西藏在地理气候因素及行政建制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差异,云南藏族民居"闪片房"及"土掌碉房"充分体现了汉族和藏族两种建筑形式的融合。指出云南藏族民居建筑形式及布局存在的不足,按照可持续建筑标准,对其建筑间距及朝向标准、太阳能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运用、开窗位置、植被种植等方面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以此为探索云南藏族民居的标准化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运用Ecotect ANALYSIS 2010分析软件,分别从总体布局、建筑单体及细部构造三个不同层面,对设计方案进行建筑物理环境性能化评估,通过对不同建筑形式比较得出的分析结果,提出适应当地气候的具体建筑形式,作为方案设计阶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郝明阳  王晓 《华中建筑》2020,38(6):123-126
该文首先分析了土家族"半开敞堂屋"对当地冬季气候的不适应性,并提出其可能源于古代某温暖时期的猜测;然后从相关文献中梳理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了楚文化某些因素的研究结论;其后分析了周代武陵山区建筑技术水平,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得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建筑传承了楚建筑某些因素的研究结论;最后基于此,并根据楚国气候与当时相关建筑遗址的特征,认为土家族"半开敞堂屋"是传承于楚的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仿古建筑由来已久,"仿古建筑"这种称呼的时间却并不长,关于仿古建筑的系统论述也并不多见。文章首先从历史文化古城建设出发,对历史文化古城中现代仿古建筑存在的价值展开论述,对历史文化古城的发展与现代仿古建筑形式的基本定位进行了透切分析;然后强调现代仿古建筑形式设计与应用应遵循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原则,深入研究历史遗存建筑的时代风格及营造特点,合理采用结构形式及建造材料;最后对现代仿古建筑形式设计与应用的领域,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仿古建筑的营造方式,单体传统建筑的修复、改造和重建的基本要领,仿古建筑形式设计的关键部位、表现手法与传统意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刻地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一颗印"古民居作为汉人南迁至滇中地区后,由中原"合院式"建筑演变而来的独特的建筑形式,是云南特色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在云南民居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再生的财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滇中地区的"一颗印"古民居却日渐减少。本文从滇中地区"一颗印"民居的形成说起,通过探讨滇中"一颗印"中所蕴含的艺术特点和现实状况,对"一颗印"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石克辉  胡雪松 《华中建筑》1999,17(4):109-110
云南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建筑文化,它不仅记载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渊源,而且对建筑形象和环境气氛的创造有很深的提示,白族是云南汇多少数民族中一枝催璨的花朵;其建筑文化的发展较之其它少数民族更为成熟,这在白族的民居上体现的尤为显著,其室内外装饰的细致、精美程度也是云南其2少数民族建筑难以相比的。1合院式住宅室内概念的界定“室内”这一概念当然要以屋顶作为参照系,严格讲,四墙加项,方可称之为宝,但就合院式住宅而言内与外的概念只以毛墙(包括院墙)为参照系,所以室内空间不一定都是有预和封闭的,而院落和廊道,往往…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云南元阳作为哈尼族重要的聚居地,保留了较完整的哈尼族建筑体系、村落布局以及高山梯田文化。哈尼族注重图腾文化,这是哈尼族将传统文化具象化的重要体现,哈尼族以蘑菇房为主要的建筑形式,建筑布局顺应地势,完整地体现出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本文以元阳哈尼族小镇建筑改造为例,对哈尼族建筑元素符号进行分析,总结出哈尼族元素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适应性运用。  相似文献   

18.
李长敏  徐伟 《华中建筑》1999,17(3):68-70
作者通过对大庆市艺术学校的设计回顾,阐述了从单体到群体的平面组合及单体的功能使用特点,并在建筑的形式上对传统民族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交融及继承与创新,弘扬民族文化做了点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段建筑单体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建筑界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昆明市"胜利堂—甬道街—文明街"历史地段建筑单体保护问题为例,对建筑单体保护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民族村的石制崇拜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嘉杰 《石材》2007,(5):53-55
云南民族村座落在昆明市的滇池之滨,其风光旖旎、风情万种、建筑奇巧、别有特色。在89公顷的土地上,现已建成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的13个少数民族的村寨,其余12个少数民族的村寨,也将于今年全部建成。这里是反映和展示云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也是昆明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