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雷 《新建筑》2013,(1):13-18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九宫格”和“方盒子”议题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与教学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设计基础的入门教案“院宅设计”,在经历从抽象空间练习到具体场地、建构以及生活体验等问题之后,尝试以新的方式诠释“方盒子”,将其置入当代中国城市之具体现实,势必相互生发而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2.
正1.团队介绍2.设计理念北方印宅追求的是一种本土化、传统化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建筑模式,如图2所示,翼之队希望建造全新的"地域化生态住宅"。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有的民居形态,从合院的布局出发,力图将传统建筑的形态加以创新,把现代设计与起居模式融入到新建筑形体中,以符合中国新居住模式与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3.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此,人们把建筑称为"凝固的艺术"。在建筑方案中,立面造型设计和内部空间的设计,是最能体现现代建筑艺术性的层面。一个良好的建筑是能够把立面造型设计与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富有灵气的设计,使人在建筑之中能够产生对这座建筑以及这个建筑中的空间的喜爱。本文从建筑方案的立面造型设计和空间设计的出发,首先对立面造型设计和空间设计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并最终探讨立面造型设计与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国伟   《中国园林》2021,37(7):83
新村空间设计语汇模块化是村落景观设计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地域特征弱化和空间不契合空间行为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古村落宅间元素是村民日常生活与村落环境在相互影响下长期适应性发展的结果,宅间元素模式研究可促进丰富新村空间设计语汇。以徽州地区古村落为例,从宅间元素的分类、图示、与空间行为的关联3个方面论述了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研究方法论。通过徽州茆田新村景观设计阐述了宅间元素模式的应用,论述了基于古村落宅间元素模式的村落景观设计优化策略,有益于形成并推广地方空间设计语汇,避免过度依赖和使用既有的、来自城市的广场、草坪、树池等元素造成的全国村落的无差别设计。  相似文献   

5.
李琳 《福建建材》2014,(3):106-109
在东西方各种传统建筑中,空间的问题是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长期隐含着的,而现代建筑空间概念的引入,伴随同时出现的各种变革,使原本隐含的空间问题显现了出来。当代建筑设计课程中的空间建造课题,是启发学生在课题实现过程中将抽象思维与具体创作相结合,从构成建造角度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挖掘构成设计对于空间设计的重要意义。最终将抽象的空间概念体现为现实的建筑实物,或从具体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方面发展出抽象的空间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着对于"建筑自主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1929年,瓜达拉哈拉市Guadalajara1929作为巴拉甘第一创作时期"院宅"命题的重要作品,克里斯托住宅除了更细致地处理了园、院、宅的关系,也成功地将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交织到一起,呈现出一个日常中的精神空间。克里斯托住宅中的"宅"巧借内院、平台等室外空间,将功能实体或连缀或间离,从而使"宅"和"院"立体地交织在一起。"宅"中的"院"与"宅"外的"园"通过洞口产生流线或视线上的关联,在有限的用地、封闭的环境中完成一种宅院难分、层层套叠的空间构成。  相似文献   

7.
建筑空间再设计是旧工业改造中一项比较特别的设计,而旧工业建筑又是建筑改造中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由于旧工业建筑所特有的大空间类型和其独特之处,从而给设计者提供自由发挥的公共大空间设计与改造性的可能,并显示出巨大的改造潜力。本文通过对旧工业建筑的分析来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些思路,其中包括旧工业建筑空间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及改造原则与模式以及具体的改造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杨艳 《中华民居》2013,(5):28-35
正"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黄帝宅经》里这句话说的便是建筑,是介于天地之间阴阳之气聚集交汇的场所,是人类社会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看一栋建筑一处居所的风水,看的就是建筑里的居住哲学。  相似文献   

9.
从体验消费模式入手,归纳总结体验消费模式的发展特点并以空间“多义性”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在体验消费模式下以传统设计与经营为主导的商业建筑面临的相关问题。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将商业建筑按功能进行分类,从空间平面、对外界面、竖向空间、装修语言四个维度进行体验消费模式下的具体案例分析。通过对体验消费模式总结及商业建筑空间设计案例分析,进行体验消费模式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商业建筑进行“多义性”设计。  相似文献   

10.
正朴居空间设计研究室2015年创立于上海。提供建筑,室内空间、平面等方面服务。力求在某一空间环境中运用设计(规划/空间/材质/光)实现不同空间功能的表达及设计思想的初衷。"地山空间"是一个集合空间品牌,位于上海松江区。创始人希望空间可以包罗万象:"吃"甜点、"喝"果茶,"玩"游戏,"乐"空间(旗下茶饮绘画有两种,一为物质的,一为精神的。——康定斯基  相似文献   

11.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0,(1):108-119
文章从家宅的建筑原型为出发点,将建筑的形式与家宅的庇护、蜷缩、伸展等意象联系起来,从而尝试对张雷的两座建筑——混凝土"缝之宅"和"三间院"进行一种心理图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乡村图书馆设计所表明的是一种"当代乡土"的立场,根植于中国乡土现实的地域建筑观念,体现乡土生活人物和情境于时间轴线的延续性。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和敏感的地域乡土环境决定了设计采取谦逊、温和的工作策略一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向生活学习,"反设计"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正>从古至今,无论城市空间还是建筑空间,它与人的活动总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宅经》言:"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从设计角度去理解,生活需要交往,建筑需要空间。丹麦建筑师Jan Gehl于1979年出版的《Life Between Buildings》(《交往与空间》)一书,作者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进行了研究,书中详细分析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进行一系列社交活动的特点,这些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化理念,从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我国农村住区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新农村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模式的优化问题,从空间组合模式、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文化的各个层面,探讨了其发展的可能性和设计原则。同时,以一个具体的新农村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探讨了其优化设计模式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人工创造的物质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又要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某种需要.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视觉审美的需求愈加提高,而逐渐忽略建筑本体空问设计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尤其是自然气候要素的约束.基于以上,探讨了建筑空间设计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着重讨论了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的"气候性"以及现代建筑中的几个建筑实例,以期对现代建筑空间的绿色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空间设计》一书是针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进行研究的著作,对于城市建筑空间视觉传达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描述了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涵盖了建筑空间的概念,塑造个人空间领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建筑形式与建筑空间、第四度空间,即时间性、各类建筑空间设计、营造丰富有趣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节能策略的建筑空间设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建筑空间设计需要立足节能进行系统性的空间建构。建筑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性则是一种朴素的建筑节能策略。当代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表层空间和建筑内空间系统可以作为主要关注点。该文通过设计作品提出湿热气候下节能策略的建筑空间设计,尝试针对建筑表皮及中庭空间进行设计探索。  相似文献   

18.
日本建筑师在当今建筑界十分活跃,其建筑设计作品中多呈现出一种轻盈、缥缈的"弱建筑"空间意向,多采用刻意弱化建筑表现形式、注重空间本质的操作手法。通过对长城脚下竹屋的案例解析,结合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脉络,探究"弱建筑"理念在当代茶室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为茶室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19.
张鹰  刘嘉敏  余梦 《室内设计》2022,(1):132-138
城镇传统聚落表现出杂姓杂居的特 征,杂姓家族社会的演进直接体现在家族院 宅空间的变化上,院宅空间变化影响传统聚 落空间形态,厘清聚落传统院宅空间特征属 性有必要从社会演进视角研究其家族社会与 院宅空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以泰宁古城尚 书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时空维度,从 传统聚落家族社会结构与其对应院宅空间的 演化分析入手,以家族社会视角,将家族院 宅空间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梳理院宅权属、 姓氏院宅的更迭方式,解读家族社会发展演 变与院宅空间变化的相关性,揭示聚落形态 演化的内在规律及其空间特征,为传统聚落 空间分析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史书沛  李硕 《时代建筑》2022,(1):136-141
开放街区这一理念及其倡导的集约用地、多元功能、重视公共生活的价值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文章以大正建筑事务所近年完成的位于张江科学城的人工智能未来街区项目为范本,分析其建筑组群模式、建筑单体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指出了开放街区理念影响下的产业园区空间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城市街区、产业生态和市民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