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几种不同的黄药在自然条件下及与硫化矿作用后的上清液中的降解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考察了黄药结构与硫化矿作用对黄药降解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降解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的黄药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速率和降解率不同。对于直链黄药,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黄药的降解速率降低,对于同分异构体,含支链黄药比直链黄药降解速率快。与硫化矿作用后的上清液中的黄药,降解速率与矿石性质有关,降解速率都明显大于在自然条件下降解速率。黄药自然条件下及与硫化矿作用后的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运用紫外光谱检测水中黄药含量的方法, 研究了水质、浓度、硫化矿吸附作用对乙基黄药自然降解的影响, 并讨论了自然降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 乙基黄药在去离子水和自来水两种水质中发生自然降解的规律基本一致;黄药初始浓度越高, 自然降解完全所需时间越长;硫化矿吸附作用可明显提高乙基黄药的自然降解速率。在试验条件范围内, 乙基黄药自然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自然降解机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在自然降解过程中只有中间产物过黄药产生。  相似文献   

3.
对五种不同的黄药在硫化矿浮选过程中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硫含量差别较大的两种铁矿石为试样,研究了不同种类黄药在矿石浮选过程中,充气、搅拌、黄药浓度及种类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药在矿石表面的分布率随充气时间和搅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充气和不充气条件下,黄药与矿石作用后,其在矿石表面的分布率最高可达95%以上,最低为20.2%,在仅搅拌条件下,含硫低和高的矿石表面的黄药分布率最高分别为49.85%和69.76%;黄药的碳链长度越长,其吸附在矿石表面的比例越高,直链结构的黄药比支链结构的黄药更易吸附在矿石表面上;黄药的浓度越高,其吸附在矿石表面的比例越高。该研究可以给黄药废水的降解及其去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硫化矿浮选废水中残留黄药难以有效降解的问题,通过水热法制备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卷心菜 状钨酸铋(Bi2WO6),利用 XRD、SEM、EDS、UV-Vis DRS 对钨酸铋纳米材料进行物相表征,分析其晶体结构、元素组 成、形貌及光学性质,进而系统地研究光催化剂投加量、黄药初始浓度、溶液 pH 值等因素对光催化降解黄药的影 响。通过自由基淬灭试验确定降解黄药的活性氧化物种,并利用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全谱扫描初步分析黄药 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在催化剂投加量为 0.5 g/L,黄药浓度为 80 mg/L 的条件下,光催化 1 h 黄药的降解率高达 99.11%,COD 去除率达到 75.09%。超氧自由基(·O 2-)在黄药光催化氧化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过黄药为降解过 程的中间产物。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降解选矿废水残留黄药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可以促进选矿废水的 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5.
黄药降解不充分会随选矿废水外排对环境造成化学污染。为探究乙黄药的自然降解规律,采用紫外光谱检测法,进行了溶剂水质、乙黄药初始浓度、纯度、不同黄铁矿含量的铁矿石的吸附作用对乙黄药自然降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质对乙黄药的自然降解影响较小,乙黄药在去离子水和自来水中自然降解的规律基本一致;2初始浓度对乙黄药自然降解影响较大,初始浓度越高,降解速率越慢,降解完全所需时间越长;3不同浓度的分析纯、工业纯乙黄药的降解规律相似,工业纯乙黄药的自然降解速率高于分析纯;4铁矿石对乙黄药的吸附可促进其自然降解,且经黄铁矿含量较高的铁矿石吸附后,乙黄药的自然降解速率较高。试验结果对于查明乙黄药的自然降解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提高黄药的降解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矿废水中黄药自然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pH值、初始浓度对选矿废水中黄药自然降解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溶液pH值越低越有利于黄药的降解;黄药初始浓度越高,降解率越低;废水经5d自然降解后,pH值接近中性。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在加入少量硫酸铜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黄药对大厂多金属硫化矿混合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药的捕收效果与其碳链长度不成正比关系.在同等条件下,碳链长度为9的黄药对脆硫铅锑矿和铁闪锌矿的浮选效果最好,碳链长度为8时,对二者的捕收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
TiO2光催化降解黄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正丁基黄药和异丁基黄药在二氧化钛悬浮液体系下的光催化降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异丁基黄药比正丁基黄药更容易降解。TiO2用量、溶液pH值、光催化时间、黄药浓度等因素影响黄药光催化降解效果。动力学研究表明正丁基黄药和异丁基黄药的光催化降解行为服从一级动力学模型。采用UV波长扫描技术在200~800nm范围内对光催化过程进行了扫描,结果表明,在异丁基黄药光催化降解过程中产生了过黄药(ROCS2O^-)的中间产物,而在正丁基黄药的光催化降解过程中则没有产生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9.
异丙基黄原酸甲酸乙酯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异丙基黄药合成异丙基黄原酸甲酸乙酯的影响.通过对江西武山铜矿的浮选试验研究表明,异丙基黄原酸甲酸乙酯与黄药相比,对硫化铜矿具有更高的回收率、提高了铜精矿中铜的品位.  相似文献   

10.
以石墨烯-TiO2复合材料为光催化剂,可见光条件下催化氧化降解硫化矿选矿模拟废水中残余乙黄 药,分析了不同种类光催化材料、溶液 pH 值、光催化时间、乙黄药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催化氧化降解效果的影响,并 对光催化材料可重复利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乙黄药初始浓度为 20 mg/L、初始 pH=6.8、复合材料用量为 0.3 g/L、反应时间为 120 min,氙灯模拟可见光的试验条件下,模拟废水中乙黄药降解率可达到 94.54%,制备的高性 能复合材料重复利用 4 次仍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紫外光谱仪在 200~400 nm 波长范围内扫描对光催化氧化过程 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乙黄药光催化氧化降解过程中有过黄药产生,然后过黄药在光催化剂作用下将继续氧化成 其他物质。  相似文献   

11.
以硫含量差别较大的3种含硫的铁矿石和纯黄铁矿为试样,研究了乙基黄药和丁基黄药在矿石浮选过程中,磨矿细度、磨矿介质及后续的浮选充气对药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钢棒介质磨矿,矿石表面的黄药分布率低,不利于黄药在其表面的吸附,而采用瓷球介质磨矿,矿石表面的黄药分布率高,有利于黄药在其表面的吸附;充气有利于矿石吸附黄药,可以提高矿石表面的黄药分布率,但采用瓷球介质磨矿后,充气对矿石吸附黄药的影响较小;磨矿介质对于纯黄铁矿吸附黄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某氧硫混合型铜矿的高效回收,产出合格的硫化铜精矿和氧化铜精矿。根据矿石性质和浮选工艺特点,采用先浮选硫化铜矿物,然后在硫化条件下浮选氧化铜矿物的选矿原则流程。针对该流程,分别开展了硫化铜矿物和氧化铜矿物的浮选条件试验,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浮选闭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丁基黄药和Z-200的组合作为硫化铜物的捕收剂,以NaHS作为氧化铜矿物的硫化剂、戊基黄药作为氧化铜物的捕收剂,硫化铜矿物浮选采用一粗两扫两精的选别流程,氧化铜矿物浮选采用一粗两扫两精+两精扫的选别流程,可以获得Cu品位为22.72%、Cu回收率为64.12%的硫化铜精矿和Cu品位为25.15%,Cu回收率为20.00%的氧化铜精矿,研究结果为同类型的铜矿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温凯  陈建华 《金属矿山》2018,47(12):94-98
云南某含金铜矿石铜品位1.06%、金品位0.38 g/t、硫品位3.56%。为在回收铜的同时可以综合回收金等贵金属,在自然pH条件下进行浮选试验。结果显示:新型环保抑制剂D82在有效抑制黄铁矿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金的回收指标;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5%条件下,以D82为抑制剂、Z-200为捕收剂,经1粗2精2扫铜浮选,浮铜尾矿以硫酸铜为活化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经1粗1精1扫选硫,闭路试验得到的铜精矿铜品位46.83%、金品位14.22 g/t、铜回收率93.22%、金回收率78.96%,硫精矿硫品位58.69%、回收率75.18%。以D82为抑制剂可以在自然pH条件下实现抑硫浮铜,对伴生贵金属的硫化矿浮选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藏某氧化铜矿石铜品位为4.32%,矿石性质复杂,氧化率高,易浮泥质碱性脉石矿物含量高。针对该矿石性质及选矿厂所在特殊地理环境的特点,对矿石进行了硫化浮选选铜试验。结果表明,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以硫化钠+硫酸铵为调整剂,戊基黄药为铜矿物捕收剂的情况下,采用2粗3精3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处理,最终获得了铜品位为19.54%、铜回收率为79.21%的铜精矿。该工艺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疆瑞伦某铜镍硫化矿原矿含铜0.14%,含镍0.51%,属于高镍低铜硫化铜镍矿。原矿中铜品位较低,同时含有大量易泥化的滑石、蛇纹石等脉石矿物,给该铜镍矿的高效回收带来不利影响。为高效开发利用该铜镍硫化矿石,进行了系统的选矿工艺研究。实验室小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74 μm占75%,以碳酸钠为pH调整剂,硫酸铜为活化剂,水玻璃和CMC为抑制剂,Z-200、丁铵、丁黄和戊黄为捕收剂的条件下,经2粗4精3扫铜镍混合浮选,铜镍混合精矿以石灰为pH调整剂、Z-200为捕收剂、BK-204为起泡剂,可获得含铜26.12%、含镍0.55%,铜回收率76.49%、镍回收率0.44%的铜精矿,含镍10.42%、含铜0.39%,镍回收率73.14%、铜回收率9.97%,MgO降至5.88%的镍精矿。试验解决了镍精矿中氧化镁杂质含量较高的问题,提高了精矿质量,可以为现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酸性体系中,碱性脉石矿物溶解受磨矿细度、酸用量的影响明显,矿物溶解改变了体系pH值,使可溶性离子增加,影响了硫化矿物的浮选。为探究酸性体系下卡林型金矿浮选硫化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响应曲面优化试验,并分析了磨矿细度、H2SO4用量、丁基黄药用量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浮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的浮选指标的药剂制度为磨矿细度-0.075 mm粒级占比90%,H2SO4用量为800 g/t,水玻璃用量为400 g/t, CuSO4用量为300 g/t,丁基黄药用量为200 g/t,松醇油用量为75 g/t。单因素试验可获得硫回收率为75.28%,品位为10.46%,金品位为6.73%,回收率为58.19%的选矿指标。探究的三种因素对硫精矿回收率的影响大小为:磨矿细度>丁基黄药用量>H2SO4用量;对硫精矿品位的影响大小为:丁基黄药用量>磨矿细度>H2SO  相似文献   

17.
玻利维亚劳拉力矿区某铜矿含Cu 3.98%,铜矿物主要为孔雀石,Cu氧化率达98.49%、结合率达20.10%,为高品位难选氧化铜矿。针对矿石的性质特点,提出了"硫化钠与硫酸铵协同活化、水玻璃与硫酸铵联合分散、异戊基黄药与羟肟酸强化捕收"的活化浮选方案,并考察了主要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浮选的最佳条件为水玻璃用量300 g/t、硫化钠用量800 g/t、硫酸铵用量800 g/t、异戊基黄药用量120 g/t、羟肟酸用量60 g/t;在最佳条件下,经过"一粗—一精—两扫"的活化浮选工艺,获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精矿Cu品位达27.07%、回收率达86.38%。   相似文献   

18.
磁性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选矿废水中丁基黄药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共沉淀法将Fe3O4负载在活性炭上, 制备磁性活性炭MAC, 解决了普通活性炭存在的分离回收困难问题。将其用于吸附选矿废水中的丁基黄药, 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和pH值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pH=7、吸附时间3 h、丁基黄药浓度100 mg/L、MAC用量0.6 g/L条件下, MAC对丁基黄药的去除率达99.73%。MAC对丁基黄药的吸附满足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模型。通过磁力对MAC进行回收, 回收率达98%。5次重复使用后MAC对丁基黄药去除率仍有76.59%, 是一种经济环保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