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站与城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以站城协同效应为目标,以站域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六个样本案例,运用归纳、聚类等方法构建站域空间系统。同时,基于空间耦合概念,建立站域空间耦合模型。通过对样本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站域空间耦合的整体层面、系统层面和要素层面进行解析,总结出站城协同发展的三种不同模式,对我国站城协同发展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择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科技的升级换代会同时在生产和消费两个层面影响铁路车站与周边城市的站城一体化进程,促进建筑空间的更替与进化,带来更加新颖和多样的建筑体验与生活形态。结合近几年中国铁路运输与客站建设的发展,阐述在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下,入站空间作为高铁车站与城市的过渡空间,如何通过组织"城市功能"与"交通换乘"功能之间的协同以促进站城融合,归纳总结中国铁路车站入站空间组织模式在三个历史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并对未来的第四个阶段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3.
站城协同,指铁路客站与城市日常运行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过程,包括机动交通和骑行步行在内的运动系统是其重要内容。欧洲铁路车站作为铁路建设先驱,在绿色出行趋势下,不断实践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等高效可持续的站城协同模式。通过实地调研欧洲铁路站区的运动模式组织,总结其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私家车及出租车等系统在绿色出行趋势下的协同策略。步行系统以立体交通高效组织;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以高可达性和高路权分配提升服务;小汽车以压缩路权、限制停车降低使用强度,推行差别化交通管理。并希望以此作为中国“站城协同”探索和实践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站城融合发展刚刚起步,站城综合 体作为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整合的实现方式,成 为建筑设计领域重要的议题。站城综合体在不 同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建设实施,形成了若干实践 模式,对站城综合体的概念和脉络进行系统解 析,厘清其建设共识、现状问题和发展方向,有助 于系统地建构站城综合体的研究框架,并应对 站城融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站城综合体为综 述对象,从概念解析、建设特点、问题审视和主 要议题四个方面对站城综合体的相关研究进行 梳理归纳。首先明确站城融合发展是我国站城综 合体建设的实际推动因素,辨析概念的内核与拓 展,对站城综合体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国内外站 城综合体建设的特点,并对我国站城综合体的问 题现状进行总结;进而划分出国内站城综合体的 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当前我国站城综合体研究的四个主要议题。研究提出我国站城综合体的相关研究应完善站城综合体在多层面的体系 化建构,强化站城综合体在城市开发方面的研究,推进站城综合体评价体系前置介入设计,注重学 科交叉融合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并通过多体系交叉和跨尺度协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当下我国 站城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站城一体化"是我国高铁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功能单一的交通孤岛,而是作为城市街区中的城市综合体。铁路交通枢纽与城市共生,协同发展,成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新动力。站城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是交通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发展使铁路客站与城市、民众的协同关系日益紧密,基于当前站城协同需求及问题,提出以站城融合的发展方式引导客站的规划建设,从交通、社会、环境层面契合城市紧凑化发展及民众交通生活,结合对国内外客站发展的比较研究,形成基于站城融合的客站规划建设策略,为我国当代客站的站城一体化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站城融合发展背景下,站城综合体是推动铁路客站与周边城市资源整合的关键,其开发建设需要以合理的业态配置为前提。以站城综合体业态配置的“基本特征-空间格局-内在机理-发展路径”为线索,从商业、办公、居住和文体功能要素出发,首先对业态配比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互补型、主导型和均衡型的典型配比类型;然后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指出其业态分布的空间格局,形成以站点为中心向外拓展的圈层化结构;进而从功能要素连接、步行网络引导、站城界面协同三个方面归纳业态复合的内在机理;最后总结出“点-块”、“点-轴”、“点-网”三种模式的业态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站城综合体开发建设提供适应性的业态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高铁建设的加速发展,高铁车站"站城融合"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近几年来高铁车站与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重要话题.文章从实践出发对我国站城融合发展的进程进行阐述,举例分析了我国站城融合的设计案例,并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改进,提出了提高铁路规划与城市规划、完善安检技术与制度、重视慢行系统、注重...  相似文献   

9.
郭雪飞 《城市建筑》2022,(4):110-113
在站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我们需要对站城融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从更全面的视角对中国站城融合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深层次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的国情特色,从固化思维中重新理解站城融合的发展动力。铁路客站不仅是城市的交通枢纽系统,也是城市重要的精神场所,通过阐述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站城融合设计,延伸出站城融合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张珂  张峥维 《城市住宅》2021,28(10):138-139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创新生态化成为我国科技新发展观.学术研究多以协同创新平台"技术-经济"范式为基础,探讨创新模式及组织机制.以创新城区发展空间为载体,以"平台-功能-场所"为研究新框架,通过案例实践分析,厘清创新城区空间功能化和场所化过程特征,以期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和关系认知,对同类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墨君  郭雪飞 《建筑技艺》2023,(S2):109-113
基于新时代站城融合发展理念,对“节点-场所”理论进行重新解读,并将其应用于中国铁路客站,构建站城融合在现有社会背景及铁路枢纽建设中的平衡概念,结合国内外铁路客站实践案例,探讨有关中国特色国情发展下的站城融合策略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对新型客站的巨大投入,其目标不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一站式服务的交通枢纽,而是期望其作为城市触媒带动其周边城市片区的协同发展,这需要客站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和互动,步行网络的构建是影响站城融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我国站域空间活力提升的需求,通过国内外站域案例的比较,剖析步行网络与站域空间发展的互馈机制,探讨点块、点轴和点网3种站域步行系统结构模式的特征,分析了站域肌理、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功能空间和交通规划5种步行网络建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能化设计、分层分流、链接成网、资源链接、统一规划5种优化策略,可促进站域步行网络的建构,提升站域活力,实现站域协同发展和客站的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对于"性能"概念的阐述开始,一方面探讨了性能导向是如何成为建筑学的新范式,并指导着以生形、模拟、迭代以及优化为主的性能化建造实践;另一方面也指出性能化建造是如何使性能化建筑的工作模式形成一个新的回路,回答了"性能化何为"的问题。性能化建造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数字设计、建造研究与专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更新逐渐由增量更新转化为存量更新的大背景下,新一代铁路交通枢纽的建设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与城市协调发展。该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TOD与"站城一体化"的现实逻辑,总结了"站城一体化"的交通枢纽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铁站综合体,是基于我国高速铁路体系的发展,由传统铁路客站逐渐转变为采用更高设计标准、满足更多使用需求的新型交通建筑。面对日益复合化的建筑功能需求,如何有序、高效地组织这些不同的建筑功能,成为高铁站综合体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章总结了我国既有的高铁站综合体的类型,并通过研究其与城市功能的关系,提出了"城站结合型综合体"与"站场主导型综合体"这一新的分类思路。基于这两类高铁站综合体,对其功能布局方式和组织模式进行更为细致的论述,对比不同建筑功能组织模式的特点,并提出各自的适应性,旨在为我国高铁站综合体的建筑设计方面提供有效建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站城协同发展的视角,结合铁路站区三圈层模型和TOD理论,提出市域铁路车辆基地综合开发机会层面的价值分析框架和典型策略,进一步分析上海市域铁路车辆基地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影响开发定位的四方面因素,最后结合2个车辆基地进行综合开发策略分析并提出初步建议,以期构建功能混合、布局紧凑,以绿色出行为主导的车辆基地"特色活力区",推动市域铁路与上海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结构工程的快速发展,对结构在罕遇地震和风载作用下的精准数值模拟与性能化设计提出了更高需求.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属于准脆性材料,试验表明混凝土具有显著的受压软化、受拉软化、剪切软化和捏拢效应等特性.针对上述特性,概述了结构工程数值模拟中常用的6种混凝土数值模型,包括非线性弹性模型、脆性裂缝模型、弹塑性裂缝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朱德荣 《世界建筑》2022,(z1):10-11
1 形势和意义 当前,我国铁路与轨道交通已经从主要解决交通运能问题转变为站城融合与综合开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铁路与轨交设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新形势下催生的"站城融合与综合开发"正成为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无论是国家铁路局、还是各级政府和轨道公司,都将它作为推动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解决铁路轨交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施工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信息沟通不畅、管理流程割裂等问题,引入活性系统模型。阐述活性系统的基本思想和模型结构,应用其组织设计方法并结合精益建造管理技术,构建精益施工项目协同组织活性系统模型。将上述系统模型与最后计划者体系相结合,阐述应用流程,确保施工管理过程中灵活应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信息高效稳定地流动和共享,从而实现施工管理的精益化、协同化。  相似文献   

20.
姚涵  于晨  郭雪飞 《时代建筑》2023,(6):112-119
1949年后,中国铁路客站在交叠更替中不断发展,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的连接互动日益密切,实现了从站城相对独立到站城融合发展的跨越。杭州站与杭州西站两座客站分别在不同时期对站城融合发展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设计创新。杭州城站为站城融合的最初探索奠定了基础,杭州西站在前者的经验总结与积累之上,完成了进一步的突破与尝试。文章从站城融合发展的角度对两座车站进行对比分析,论述了站城融合发展理念的传承与演进,并以此反映出中国铁路客站设计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