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乡村"空心化",造成乡村日益衰败。而人口偏向的流动,也会导致徽州整个空间人口结构发展失衡。随着体验式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向乡村去体验不同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风貌,这为徽州乡村空置民居地发展带来契机。文章通过对徽州乡村的现状、空置民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探讨空置民居的改造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推进,老龄化和空心化已成为当下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适老化居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文章以大摆衣村为例,通过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调研,分析了当前大摆衣村在传统民居和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老年人对空间及环境的需求,提出了乡村适老化设计原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以及村落公共基础设施进行适老化更新设计,试图探索出乡村的适老化更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民居室内空间的演变过程中,炕一直是影响居民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研究室内空间、居民行为与炕之间的耦合关系,对提高民居空间品质,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梳理炕的地域分布以及各民族的使用状况,从传统生活方式上探讨了炕与居民行为的对应关系;其次通过辽南地区的实际案例调研,分析乡村民宅内部空间演变对居民行为的影响;最后利用Designbulider模拟,南北炕在同一空间中的能源消耗的情况,进而利用解析南北炕的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4.
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以土堡,土楼和庄寨为代表,其中土堡与庄寨具有相似的平面空间构成,需要探析其平面构成与演变的异同。该文在梳理福建防御性建筑类型的基础上,以三明土堡和永泰庄寨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防御与居住两个部分的平面构成要素,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对二者平面分类。在区分土堡和庄寨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总结防御部分的空间类型,绘制居住部分合院的平面类型与演变路径,探析土堡和庄寨两者间演变的异同,总结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的空间构成原理,以找到福建传统防御性民居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长兴县顾渚村"美丽宜居"农房设计方案为例,关注南方地区乡村人居环境低碳可持续的营建方法,以组成乡村聚落的"单元"与"结构"为切入点,对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建构类型、性能类型、空间类型进行归纳研究,并对"低碳单元"生长形成"低碳乡村社区"提出一种设想,以期在传承与创新中,提出一项适应当代低碳乡村建设和长久发展平衡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福建土楼作为一种传统民居类型,是中国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土楼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世界关注至今,其影响和关注力度逐步扩大。但由于土楼的分布较广,除了永定、南靖地区的土楼群受到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外,还有大量其他地区的土楼面临年久失修、人员流失等问题,亟待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本文梳理了土楼建筑发展阶段特点,总结其从原始共享-共享减弱历程,提出重建共享土楼3.0目标,从自然与人工、本地人与外地人、生活与艺术和虚拟与现实四个方面建构、保护和发展此类建筑的"共享"模式。并以大岭下村的营下楼改造为例,从实践的角度对此模式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灾后忠山十八寨的空间构成以及传统民居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村落空间肌理依然存在,但传统民居的类型和平面空间发生了演变,分析研究传统民居空间演变中哪些影响因子对演变产生了影响,以此为忠山十八寨的空间演变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白族民居因其独特的地域性而成为大理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资源。通过对大理市喜洲、双廊三种不同类型白族民居进行深入地研究、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乡村旅游影响下白族民居空间形态的演变特点,为白族民居的传承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胡洋 《建筑与文化》2013,(1):98-100
土楼文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是一种罕有的巨型传统民居,它聚族而居,循水源而建,依山势而立,形成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文脉。洪坑村土楼群是土楼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形态有圆形,有方形,还有五凤楼那般的等级森严的合院型,集中涵括了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的特征。游客服务中心及其配套建筑的设计遵循土楼文化以全面研究土楼平面、剖面及立面为基础,以开放的态度借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创新,是为一种地域性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使得传统民居场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得以可能再生。  相似文献   

10.
选取闽东传统合院布局的福州长乐"九头马"古民居群进行夏季热环境的实地观测。通过对民居基本单元和冷巷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及风速等气候数据的分析,结合对当地村民的生活经验探访和实地热舒适感受,提出结论:出于防风的考虑,闽东沿海传统民居较为封闭,这种情况下,基于气候适应和人体热舒适,民居群以夏季遮阳设计为主,自然通风设计为辅;门洞开口和门廊相通加强冷巷与民居院落的通风联系;周边的植被增加了冷巷和后天井的空气湿度;天井、冷巷、热缓冲空间等空间系统相互协调可有效改善民居热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人们开始关注集中在闽中地区的福建土堡,据初步考察,一些地方的文博工作者认为土堡堪称"土楼之母"。福建土堡具有独特的空间形态、精湛的建筑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选择尤溪县茂荆堡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测绘,结合文献研究和实态访谈,分别从茂荆堡的自然环境、建筑空间和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展示出与福建土楼完全不同的一种更为古老的防御性传统民居类型。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地区乡村振兴策略的推进对当地乡村民居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但现阶段的新建民居无法适应环境,造成了能源浪费.本文利用正交实验表,研究各空间元素影响能耗的变化趋势及主次顺序,结合使用需求提出各空间的优化策略与户型优化方案,为河西走廊乡村民居针对节能的更新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应用风玫瑰图研究不同地域传统村落空间的演变,结果发现:近郊型传统村落空间增长较快,出现新村与旧村并存的格局,空间形态受城市路网影响较大。乡镇驻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增长速率最快,村落主要沿"新街"扩展。偏远山区型村落,空间增长最为缓慢,空心化现象突出。文章针对三种传统村落空间演变的特征,提出不同的空间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新农村进程中,乡村民居受城市化的影响,传统民居庭院空间形式文化丢失遗弃。文章通过分析庭院的由来,对现有泰山乡村民居庭院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庭院功能,庭院形制、庭院围合,解读泰山乡村民居庭院的空间景观特性与文化内涵,以期为泰山的民居庭院空间的保护与改造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现场测绘以及数据分析对湘西"南侗"与"北侗"的传统民居建筑进行比较研究,从平面形制、构架体系、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详细比较了湘西"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的差异,同时对"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究."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其传统文化;而"北侗"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其传统民居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是"南侗"与"北侗"传统民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传统聚落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状态,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选取了田螺坑村、石桥村、河坑村、塔下村、大地土楼群、初溪村、洪坑村、高北土楼群等8个典型土楼聚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福建土楼聚落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理水系统、庭院等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中西方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家族主义观念影响下的中西方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首先解释出"家族"的含义;其次指出家族建立起来的两个原因以及家族至上的观念的重要性;最后,家族制度影响中西方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两个特点以及演变过程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18,(5)
民居的产生、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点研究怒江流域多民族混居区不同民族民居类型受历史上多元文化影响而发生演变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民居形式、空间模式的演变;另一方面,受到地域资源、气候的影响和制约,混居区各民族民居会保留自身地域的特色。基于此,对当前西南民族地区的民居更新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当前乡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分析了"三权分置"给乡村发展带来的三大影响:农地产权再分配致使农地经济价值、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发展模式发生转变;产业空间优化导致农业生产空间和服务业空间的形态演变;文化特色空间重塑要求保护文化载体和发掘隐性特色空间.基于三大影响提出5条乡村规划的策略,包括拟定近远期农地入市指标、建立村域...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群都市圈时代,多数年轻人选择从乡村去往城市打拼,想要享受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但大量人口的涌入与城市高房价使得大多数年轻人只能考虑租借青年公寓居住.国内青年公寓大多忽略内部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加上城市"快文化"、网络交往新形式等影响,当代青年人普遍缺乏面对面交流意识,长此以往会影响身心健康.文章考虑将土楼这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制运用到青年公寓的设计中,以期改善公寓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