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对泉州古城区街道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元时期中国最大港口和贸易城市之一的泉州古城,发展至今日,其街道空间形成具有独特的结构。该文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泉州古城的街道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对泉州古城整体街区的构成进行了量化数据研究,并将所得结论与历史调研方法相结合,从而揭示其内在的组织规律。数据量化的分析方法填补了以往研究方式中偏重文字描述而欠缺精确性、客观性的不足。有利于更直观地理解城市发展过程中街区空间与整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将此成果与历史研究方法的相结合最终提炼出对城市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历史街区复兴是个倍受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采用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分析方法,分析城市整体、历史街区和建筑内部三种尺度的空间形态构成特征,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复兴提供引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胡一可  张天霖  王磊  何捷 《风景园林》2022,29(10):45-52
城市街区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与游憩的重要空间环境,不仅提供物质产品,还可在精神感知层面提供景观服务,是提升人类福祉的关键。既往研究依赖于有限的数据源,难以对大规模城市街区景观的居民感知展开量化分析,不利于景观服务评价体系的完善。以街景数据为基础,提取绿视率、天空视率、建筑视率3种城市室外环境视觉景观要素;对城市街区居民安全、活力、美丽、富裕、压抑和无聊6项感知指标开展测度;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视觉景观要素与居民精神感知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城市中绿色空间、蓝色空间、灰色空间随城市功能特征均呈现聚集分布的规律:整体绿色视觉要素较匮乏;积极感知与消极感知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绿视率对于居民综合感知具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大范围测度城市街区景观的感知情况为景观服务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指导未来的景观提升和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是实现城市节能减排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与碳排放效应关系,并基于城市层面和街区层面,从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空间形态以及交通系统提出了城市空间绩效指标体系,以期提高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引导城市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对郑州市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形态方面,郑州市城市中心区呈"双轮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线面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然而新老城区两种空间形态的硬性拼贴,破坏了其空间形态特征和发展模式的延续性;在空间结构方面,老城区是全市最具活力的区域,街区尺度空间结构中心性对于城市尺度空间结构中心性具有基层支持作用;郑州市城市中心区依然呈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这与2020年总体规划中实现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快更新"、"慢更新"两种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在空间、文化、功能三个层面上的城市融入性的差异对比研究,分析两者各自的优缺点,探究在两者间取得平衡的可能性,为现代城市化阶段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涛 《浙江建筑》2011,28(6):13-16
以青岛老城区的空间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该市现状街道空间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系统总结出青岛城市核心街区空间与整体城市之间的关系,把握街区空间自身内在的关联性以及不同街区所特有的空间特性,归纳出青岛老城区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城市肌理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建筑技术,包括GIS技术、空间句法、参数化技术、数理分析模型、视觉追踪技术、商业智能技术等,提出一种将信息建筑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与设计的方法。论文在梳理、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将城市肌理分为不同层面的形态类型: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并结合汉口沿江片区案例,通过建立信息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对不同层面的城市肌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特征描述参数、计量算法以及空间图解分析模型,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城市肌理的特征属性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肌理的拓扑结构、几何形态、空间属性、空间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肌理进行解读和评价,揭示潜在的形态规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定量分析框架用以对城市肌理的复杂空间形态进行多维度分析,为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提供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为城市设计过程提供科学化的技术支持,对于切实推进科学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肌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总结城市肌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将其分解为不同的肌理形态分析单元,对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进行多维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空间句法对汉口沿江片区的街巷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城区、街区、邻里3个结构层级,对街巷系统的整合度、穿行度、路网密度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参数化分析方法计算了整合度和穿行度的Ht指数,对街巷系统的潜在结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探明了该区域在不同层级的潜在核心地段,探明了街巷系统中城市公共生活与邻里社区活动所对应的空间属性和分布情况。2)通过构建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体系,对多个几何形态指标的概念、计量方式、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街区肌理单元的形态、质地、强度进行比较全面的量化描述和比较。分析了街区肌理单元在不同形态指标上的数据分布、变异程度、集中趋势、极值区间,对代表性的街区肌理单元和原五国租界区范围内的肌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了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相关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对冗余指标进行降维,并通过聚类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内的街区肌理单元进行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类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街区肌理单元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有效的探明了汉口沿江片区的核心肌理带和断裂区,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运用"城市织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3)对城市肌理中的空间场效应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对"中心场"理论进行了论述,提出运用"中心场"描述建筑斑块在城市肌理中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并对汉口沿江片区中建筑斑块的中心场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次,发展了一套对城市肌理的不规则、非匀质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对不规则、非匀质性空间的发生地点、影响强度、作用范围进行了量化解析和图示说明,利用该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中的4个代表性街区进行了案例剖析,揭示了隐藏在复杂肌理中的空间形态规律。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均具有特殊性。文章首先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三种类型及其区别于一般城市空间形态的关键要素——界面、尺度与色彩。其次,通过心理行为活动表达与活动行为表达的阐述,解析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行为表达。最后找到了两者相互影响的互动关联机制,从更深刻的角度认识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与行为表达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物质形态与行为活动的关联性分析,本文基于街道、场地和建筑三种形态要素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提出量化表述城市街区形态特征的“入径结构”方法。建立了街区基本结构以及互锁、并合、套叠三种复杂结构类型的认知理念,基于图论工具提出复杂性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高楼门街区的内部构成逻辑,以及不同时期的三个城市中心区的街区类型特征,验证了该方法在两个尺度上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为认知城市街区形态结构的内在组织逻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测量方法,也为城市设计在微观层面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发展建立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15,(9)
文章以中东铁路沿线典型历史街区为例,采用计算机学科中的视觉词袋模型分析方法,对历史街区空间要素的分类、条件和特色进行分析与描述,并对空间要素参量进行语言表达和统计,从而总结出历史街区的特色,形成历史街区特色空间要素组成、设施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为进一步评价历史街区的特色提供量化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2.
《新建筑》2019,(6)
通过阐述当前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和演进,强调关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等非物质层面对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的重要意义。提出空间句法作为联系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理论方法,可以量化历史肌理与街区活力的关系,对研究历史环境可持续保护具有适用性。以广州西关历史街区为例,构建其不同时期的量化空间结构模型,挖掘其在城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为其他城市历史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刘奇 《建筑与文化》2020,(5):152-153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城市存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对象。然而其经历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独特空间肌理的同时,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衰败。文章将利用空间句法的轴线模型分析方法,对阊门街区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根据得到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更新意见,激发街区内在动力,促进街区复兴。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7,(7)
在推广街区制的政策指向下,发展何种街区空间、如何建设与管理该种空间形态以解决交通拥堵、繁荣街道生活、促进社会融合,是中国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欧洲城市街区制在特定地方语境下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可为中国创新发展城市街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文章通过梳理欧洲城市街区制的发展历史及影响因素,从成因与表征两个层面构建街区制适应性研究框架,并选取伦敦3个典型案例进行解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适应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推广街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街区层面空间要素对于紧急疏散避难行动时空过程的影响,基于空间环境设计与防灾技术设施整合的角度,从疏散起始-建筑及其场地、疏散行进-街区疏散路径网络、停留避难-紧急避难场所3个层次,提出提升街区疏散避难能力和空间防灾安全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步入新时期,历史街区业态组织和提升成为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街区活力提升的关键。本文利用POI数据,以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商业密度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合网络分析方法和业态对应的消费群体,对业态模式进行整合归纳;通过量化街区活力指标识别街区空间特征,进而探讨业态模式与街区活力特征的相关性。从街区层面探索各类商业布局模式及集聚特征,为历史街区更新商业组织、空间布局及商业动态管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社会治理内涵和居民日常生活。文章以城市空间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回顾了封建社会发展中街区空间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展开分析了空间变革的3个关键节点,即里坊分区空间、厢坊多元空间和街坊复合空间,并归纳总结了传统街区空间变革的技术逻辑、目标导向和运作机制,以期为今后探索适应本土化需求的街区空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街区检索引擎是一种城市认知智能,通过整合和呈现多源城市数据,建立城市空间检索模型,从而简化城市设计前期的认知和调研。文章通过动态网页提供城市街区检索引擎ArchIndex,在可定期更新的空间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采集街区实例数据,建立形态、功能、活力三个方面的向量化指标,用于城市街区的检索与可视化。最终方案实现了分布式运行部署,可对任意城市建立索引,用云端计算与网页应用,为城市形态学研究提供了易用的工具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简要阐述了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概念,从传统街区、居住小区、商业步行街区、滨水街道和水巷空间五个方面分析了生活性街道在城市空间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阐明了生活性街道和城市空间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主要以经济发展与资本增值为导向,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文化空间保护与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构成之一。文章将从形态学的视角出发,以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为例,基于现状调研与问题的分析,从土地权属划分、街巷体系、街区肌理、空间结构、建筑密度与尺度等形态学要素层面,以及"时间—空间"的维度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从而形成"街区形态+院落空间+传统建筑"的策略体系,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