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城市内涝时有发生,面对严峻的城市水问题,急需协调城市、建设与水环境的关系,恢复和增强城市水系统的抵御力和修复力,形成安全的可自我修复的城市水系统,"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文章从海绵城市内涵、低影响开发设施分类入手,探讨低影响开发设施在海绵建设工程中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金陵明珠"玄武湖作为南京的核心生态斑块与重要游憩地,其水环境治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玄武湖周边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过程差异,聚焦水系水域、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方面解读玄武湖水环境系统退化的成因,针对湖泊水环境的状况,采取生态恢复法则,探索城市湖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路径,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湖泊小流域自然水文过程,结合拟自然的代偿性工程措施作为补充,运用生态智慧修复、优化城市湖泊水环境,对于众多城市湖泊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城市水系统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规划案例论述了城市水系统观念的引入对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影响,提出社会水循环系统与自然水循环系统构成的复合水系统是构成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因子,城市水系统规划通过对涉水设施的协调,从水量水质上保障生态环境的质量,通过对建设活动的引导,保障生态安全。生态技术是协调城市水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水环境约束考虑不足,水体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为了能够系统、全面、快速地对城市健康水系统进行模拟及决策,本文以两江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建立了两江新区健康水系统构建决策支持系统,对海量水系数据进行集成管理,围绕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过程,集成了水文响应模型、水体环境模型以及健康度评价模型,研究了不同城市发展情景下水环境演变趋势,为两江新区健康水系统的构建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金陵明珠”玄武湖作为南京的核心生态斑块与重 要游憩地,其水环境治理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比 玄武湖周边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过程差异,聚焦水系水域、 土地利用、水利工程等方面解读玄武湖水环境系统退化的成 因,针对湖泊水环境的状况,采取生态恢复法则,探索城市 湖泊水环境生态恢复的路径,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湖泊小流域 自然水文过程,结合拟自然的代偿性工程措施作为补充,运 用生态智慧修复、优化城市湖泊水环境,对于众多城市湖泊 面临的共性问题具有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城市水系统面积萎缩、水生态系统衰退、水环境质量恶化及内涝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城市水系统修复在城市生态修复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文章以南昌水生态修复中的水系连通实践为例,在论述城市双修理念下水系连通治理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分层纵横通水网、提高水环境质量、打造滨湖水景观及提高洪水安全保障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市水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概念于"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被首次提出,用"海绵"概念比喻自然系统的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文化的共生关系,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雨水就地滞留、资源化,与城市中的公园、湿地系统共同形成自然积存、渗透、循环的海绵生态基础设施。在降雨时帮助城市有效蓄水,避免和缓解洪涝;干旱时释放蓄水,起到自然调节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过近年海绵城市的集中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已有改善,但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仍不完善。本文以我国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为基础,围绕生态环境从功能、价值、体制、效益4个维度出发,构建多目标多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水系统是城市复杂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在城市空间的耦合系统,涉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城市水系统规划是实施水安全战略、落实城市规划目标和任务、促进水系统健康循环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现行涉水规划的主要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旨在改进现行涉水规划的城市水系统规划体系框架,重点阐述了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的定位、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并建议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少排、慢排、净化后再排,其本质是通过控制雨水的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从而实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提高水安全、复兴水文化"五位一体的目标。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运用到城市规划中,是城市层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涉水顶层设计,是保护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保障城市水安全、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方案,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管控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田时弥 《市政技术》2022,(12):173-177
“城市双修”旨在治理城市病,通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生态功能。由于城市建设开发与理水不同步,导致城市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城市景观、人居安全以及生态稳定性。目前山地城市水环境治理多侧重于水体本身,忽视了山、城、水的关系,缺乏系统性、流域性。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在三明市城区水环境修复策略研究实践中发现:山地城市水环境治理应以山-城-水为治理体系,同步推进山体修复、城市污染源治理与水系生态恢复;并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实施源头修复、过程控制、末端治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系统通量/有效通量"指标,在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布局前提下,通过构建不同的水系统规划方案进行城市水系统运行效率的评价,一是以水量为研究对象,按照"水体—供水—用水—排水—回用—水体"城市水循环过程,分析不同水系统规划方案的用水效率;二是从水质角度出发,通过有机物(C)和营养物质(N、P)的传递和代谢视角,评价水系统对污染物的控制效率以及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江红 《城乡建设》2014,(5):9-10
正近几年,南通市创新城市水环境规划理念、技术思路,以"水问题、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生态、水经济、水工程、水管理"九位一体的规划主体框架,针对城市河流的特点,进行水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的全面水安全和水环境净化、水景观秀丽、水文化丰富、水经济活跃的水环境系统,对实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水和谐,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园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由各要素独 立运行转变成为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联动,传统生态修复中以单 项要素和单一问题为对象的保护修复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公园城 市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求。基于既往生态修复 方法和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思路,探讨耦合公园城市理念的 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方法,提出由对象层级确定、生态问题 识别、策略路径构建、项目实施引导组成的修复框架,并以成 都市东进区域为例,从资源状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三方面 对公园城市自然系统进行整体修复,以期为公园城市建设及山 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经验启示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外部秩序(建成空间影响下的互动演绎)在时空关系下的演绎过程,探讨城市建设对内河空间的影响及规划建设误区。结合对已有的城市内河改造案例的评析,明确城市内河具有自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提出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和外部空间机能稳定的协同互动的维稳复健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空间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关键节点复合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空间外部稳态形成的城市内河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形成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生态化营建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与水生态方面的耦合问题已逐渐成为城市高速发展中的"顽症",平衡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污水深度处理与再利用在水的循环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关键作用,是通向健康水循环的桥梁。推进污水深度处理,普及再生水利是人类与自然兼容协调,创造良好水环境,促进循环型城市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转型正进入关键时期,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高污染、高碳排放、缺乏生态功能的传统灰色雨水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生态建设。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雨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恢复与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调雨水、水循环与城市发展关系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内涵、组成及基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的水文学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天津生态城是天津市两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之一,根据天津生态城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情况,梳理天津生态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线,探索从自然本底保护、汇水分区划分、水环境改善、水安全提升、水资源保障和水生态恢复六个方面构建海绵城市系统化方案,充分总结经验,以系统化思维做好顶层设计,支撑上位规划,为实现天津生态城生态环境的"弹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瑶山溪流域概况,调查分析瑶山溪整治前河道退化状态,河道行洪能力和生态功能,分析探讨河道整治及堤防建设,从遵循自然规律,引入生态理念治理河道,通过相应措施将防洪、排涝与环保、景观建设形成一体,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循环、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的主题,以治理水患为龙头、生态恢复为核心,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实现人和水的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20.
姜月  殷殷  冯爽 《中国市政工程》2016,(4):32-35,101
沈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地势平坦、水资源相对短缺的东北城市。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沈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建设形成蒲河生态廊道、沈阳建筑大学、浑河城市段生态景观带、迎宾路高架桥雨水调蓄系统、沈阳市图书馆、白塔公园等海绵城市成熟片区和示范工程。城市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浑河、蒲河等河流水质已基本恢复四类水体,地下水漏斗面积逐渐减小,为进一步全面建设海绵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