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将日本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置于日本传统社会整体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之下,从日本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碰撞一横一纵两个维度,对日本建筑现代化历程中的文化碰撞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日本引入并直接参与到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作为西方建筑变革的同行者去共同面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审美冲突问题,是日本建筑现代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门窗》2017,(6)
日本现代建筑,综合现代主义与东方审美趣味,根植于极端实用主义的文化转型环境,是工艺美术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少"是日本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也和现代主义极简美学共通。  相似文献   

3.
当今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及建筑文化引导世界建筑的主流。上海一直受西方文化很大的影响,其当代建筑作品在整体特质上,传承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显现出延续现代主义脉络的传统。随着自身发展成熟的需求,上海当代建筑实践将自身文化及社会现实接轨,出现一批“新现代主义建筑”。文章通过分析解读六个新现代主义建筑在上海的实例,试图呈现这一现象本身。  相似文献   

4.
黄杰 《山西建筑》2021,(1):20-21
日本的传统建筑本身具有诸多现代主义建筑特征,但也是因为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和技术发展的制约,形成了基于节材、极简和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在现代主义思想的语境下对日本传统建筑进行分析,探究功能主义、极简主义、流动空间、模数制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日本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世界建筑》的编者给我出了《日本建筑的传统与现代化》这样一个题目。我是研究建筑史的,而历史是观察现在的一面镜子。我想,如果要了解日本建筑的传统如何生存并延续至今,在现代作品中如何反映这种传统,就要了解日本建筑传统的特质是什么,这些特质在日本现代化的历史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经受了怎样的考验与锤炼。这可能与这个特集的主题稍有偏离,但我还是想站在历史学者立场上讨论问题。日本建筑的传统特质建筑传统是由一个国家的风土和社会以及在这种风土和社会中出生、成长的国民所创造的。日本建筑的传统也是如此。这个创造过程今天还在继续。形成日本建筑传统的特质的根源,可以举出以下四个方面: 1.日本的自然与社会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端,是一个南北方向细长的岛国,四周被大海围绕。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形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传统民居特质及其现代发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是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区域,文章在总结该区域传统民居天然的建筑材料、简明的构造特征、民族化的装饰艺术、生态的建筑技术等建筑特质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东南亚传统民居特质的现代发展与运用。指出当代建筑师们应当在运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吸收当地传统建筑的建构智慧,创造出适合当地生活条件、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观念的新建筑形式来,这也是乡土建筑现代化与现代建筑地区化的永恒之道。  相似文献   

7.
张辛 《山西建筑》2007,33(27):43-44
通过对伊东丰雄建筑思想的深入剖析,阐释了伊东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关联,日本传统审美观、自然观对其的影响以及伊东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思考,探讨了以伊东丰雄为代表的日本前卫建筑师如何在当今纷繁的建筑思潮中,延续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国内建筑师不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辗转徘徊,举步维艰。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的一种批判性思潮,对传统与现代的"主导"都提出质疑。文章试图从形式、材料、空间分析解构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适用性,归纳并总结解构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传统语意表达的影响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宋贤玲 《建筑技艺》2022,(S1):213-216
以泛伊东学派建筑师的设计理论及其继承与发展为切入点,分析日本当代建筑师如何将西方传入的现代主义内化到自己的社会文化脉络,基于现代性和日本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日本当代具有文化影响力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高度进步。我国建筑也已经步入现代主义的潮流,开始面向全球化和现代化,但现代建筑的国际式会造成"千城一面""全球一面"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道路。本文基于此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必要性,其次解析了现代建筑设计和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传统建筑文化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与发展,最后总结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与未来趋势,为相关设计人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建筑大师之一,其作品于简洁的建筑形态中蕴含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并充分挖掘和体现了东方文化独特的环境心理和精神内涵。安藤忠雄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索研究,找到了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从而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早期现代主义对坂茂建筑思想形成的影响,不同时期建筑实践过程中对于结构、材料与建构的追求,以及其作品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神韵的展现,来简述其作品思想的演变过程与内在精神特质,并揭示其对同归建筑的社会性和传统性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4.
20 世纪热带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的若干线索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少庞 《南方建筑》2019,(3):96-101
热带建筑是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建筑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由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可以发现,热带现代主义建筑经历了从实践、理论到教育的发展进程。热带各地域的现代建筑因政治、社会及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其发展呈现不同轨迹和图景。热带现代建筑由初期重视改善酷热气候条件下的人居环境,逐步转向注重本土文化和地域技术的价值,与地域传统有机结合,在技术层面表现出共通性,在文化层面表现出多样性。岭南现代建筑具有典型的热带特征,是全球热带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的有机组成。系统研究20世纪热带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对扩展彼此的研究视域,深入探讨岭南现代建筑的历史与当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在这样一种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建筑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观.同时日本建筑又在不断吸收和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使得日本建筑在当代建筑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了日本现代建筑是如与其传统文化相融合.如何在保护自己珍贵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与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文化结合、升华从而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现代建筑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例归纳了日本建筑在继承传统意象的主要设计手法,剖析了日本现代建筑对其传统文化与建筑工艺的传承与发扬,并分析了当代日本建筑的传统精神和现代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江海峰 《建筑与环境》2007,1(4):108-111
本文从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实例出发,选取其建筑中常用的标志性设计元素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安藤的建筑理念,并且尝试分析其中反映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的联系。安藤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所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理论的强烈影响。但同时他对建筑中人文精神的表现的追求,与对建筑内部光线、自然元素的敏感,明显带有东方审美传统与地域民族文化的痕迹。这一点上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在安藤的建筑实践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纯净型体与功能化设计的要求,同时带有强烈的精神意味,可以看作其本人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与发展,其追求的目标可以形容为心灵上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8.
选取日本古典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桂离宫为研究案例,从形式解读人手,进行了空间构成和材料建构的分析.从总平面图到建筑细部等不同层面,以图解的方式,分类概括总结出其所具有的现代特质,并结合当代建筑的实例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传统和风建筑所蕴含的现代性和其对日本建筑和当代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温热现代主义是对二战后20 世纪40 年代至70 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建筑实践特征的概括。其以亚热 带气候和文化特征为基础,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地域化改良,发展出具有昆士兰特征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介绍了温热现代主义的特征与建筑实践,并进一步从昆士兰现代建筑教育、昆士兰建筑的亚 热带反思等方面来追溯温热现代主义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温热现代主义置入国际现代主义地域性反思 的语境中,指出其地域化现代建筑的生成路径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贡献,并讨论其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纵观西方建筑史,现代主义可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颠覆了传统的建筑形态不说,更扭转历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宗旨,把关心转向人民大众。然而建筑发展到国际主义,虽然在形式上与现代主义一脉相承,但在思想上、文化内涵上却与现代主义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与建筑设计依存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可分割,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资料,阐述为什么国际主义建筑意味着早期现代主义理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