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访谈时间:2017/05/25访谈地点:北京大学红四楼|冯江|《建筑学报》即将组织一次专栏,由几篇关于何镜堂院士作品的评论文章构成,希望不只是品评,而是能对当下的中国建筑进行反思。这次在北京大学展出的何镜堂院士及其团队设计的14项作品,您实地参观过其中9个建筑,能否谈谈您在现场的体验和感受?|彼得·罗|首先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如果中国馆还算不上最典型的中国建筑,我不知道哪些才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  相似文献   

2.
《风景园林》2010,(2):121-122
<正>《风景园林》:您是如何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高伊策:我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乡村印象是我从事风景园林行业的动力。《风景园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或喜欢的设计师及作品对您的设计思维产生影响?高伊策:我的老师对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我对当代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景观非常着迷。  相似文献   

3.
<正>1960年代日本建筑的背景|奥山|这次为了庆祝东南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和东京工业大学环境·社会理工学院共同设立的"结构建筑学研究中心"(Arch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Center)的成立,我想就有关建筑设计与以结构为代表的建筑技术之间的关系,结合坂本老师您迄今为止的设计历程做一个访谈。我想很多时候  相似文献   

4.
采访     
徐朋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社长兼总编辑《中装》:您觉得绿色环保设计百强企业的评介活动对行业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协会为什么要力促此次论坛的举办?徐: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因为实现绿色建筑的这样一个目标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和极大的努力,而设计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正>凡益工作室:李理老师您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选择出国留学。在我的同学中,许多人似乎只是随大流地做出这个选择,对于留学的意义没有充分的思考。也还有很多人在纠结是否出国留学这个选项。我们了解到您的学习经历,想知道您毕业以后为什么会选择去出国游学读博士这条道路?这段经历对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李理:设计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这种创造行为的持续性具备一定的强度,而维持这种强度并让设计思维持续发热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不断开拓视野,而打开设计视野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游学。虽然网络时代对于数据统计和信息共享已经变得格  相似文献   

6.
马岩松访谈     
正张利:先请您谈谈"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是怎么出现的?换句话说,您是做设计之后才想到的,还是在人们发现它之前您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马岩松:从很早以前开始说吧,我发现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就喜欢自然。大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时,就是做第一个设计的时候,大概要做一个小房子,我就把它设计在水上。现在回过头看,之前所有的设计,只要是完全出自我的内心的,都跟自然有关,虽然当时自己没有意识到。包括后来去美国上学时  相似文献   

7.
<风景园林>:您是如何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 马丁·雷恩·卡诺:我起初是学习艺术史的,有一次我在听园林历史课时,突然发现了这个丰富多元化的领域.那些修建于巴洛克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浪漫主义时代的公园和花园让我着迷.我仿佛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些伟大的传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想我不仅仅要学习园艺史,还要对园林艺术进行深入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8.
时间:2009年9月11日下午地点:《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采访:柳青第一部分:历史观后现代主义——虚无的文脉UED:我看过您的不少作品,很明显都具有您的风格,这些是不是与您的经历有关系呢?您为什么能造出这样的房子?王昀:我们上学的时候正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主要是欧美风格、后现代主义。我们当时的建筑史老师讲建筑史的时候评价现代建筑是没有人性、缺乏人情味的。我们要做的是温暖的建筑,一定要跟机械的、没有人情味的现代建筑决裂。所以当时我们认为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真正流行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了。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Planning》2022,(1)
<正>一成不变老师:别的同学都在认真记笔记,你为什么不记?学生:我有笔记呀!老师:都没见你记,你的笔记是哪来的?学生:我用的是爸爸保留下来的笔记,他的语文也是您教的。再学一遍小明:爸爸,我把老师去年讲的功课再学一遍,好吗?父亲:那当然太好了!不过你要注意,别累坏了身体。小明:放心吧,累不坏的,因为老师让我留级了。  相似文献   

10.
<正>记者:今天的访谈我们从两件礼物入手。一件是您的专著《建筑人生》,您送给了张宝贵先生后,他很珍贵,说您还题了字。他和夫人回去后就把此书彻夜通读了一遍。我想您在选择产品时,也会对人有所关注,那么,您对设计、产品和材料的选择会有什么样的考虑?何镜堂:首先非常高兴,我和宝贵有机会通过工程实践有很好的合作。我认为宝贵最大的优点就是他完全用建筑师的思路去调节材料,他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我认为在我们建筑师做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建筑学报》2021,(9):79-80
| SATU | 您最早认识梁先生是怎样的情景? |吴焕加| 我第一次见到梁先生,是他从美国回来后,在科学馆做的一次公开演讲上.当时他的演讲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这是当时在西方文化界流行的一个概念,指科学技术过于发达,但很多研究科学技术的学者不懂人文的事情、不懂社会的事情,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半个人",他回国以后首先传递了对这个概念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指挥部前移,多听炮声,少流血。战场如此,市场亦如此。最近一直在基层做调研,与百余位一线员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大家反映了各种问题,其中有一条被员工反复提及,引起了我的注意:"为什么我们针对市场的政策总是和当今市场格格不入呢?为什么公司的领导不先到一线来看看,再制定制度和政策呢?"员工的苦恼让我想起了数年前在管理学界的一次大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是否该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  相似文献   

13.
正李保峰:您多年来一直聚焦地域建筑研究,您还在香港大学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可否请您谈谈地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您如何从国际化视野评价中国当下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关于您提到的绿色建筑和地域建筑的问题,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地建筑设计",其实建筑设计本应该是在地设计的,只因后来的设计分工等原因,以及不"在地"或不尊重场地等设计造成的异  相似文献   

14.
<正>Q:我知道差不多十几年前您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小城镇的,您能谈谈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吗?邹兵:我在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1997—2000年,当时城镇化是从学界到社会的热门话题和热门课题。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启动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通过农村人口向量多面广的小城镇转移而实现的。农村地区以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庄发生的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事实上构成了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组成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3)
<正>妈妈,我有许多心里话想对您说,可每次都不知怎样开口,现在借这次习作,我就一吐为快吧!妈妈,您为什么不让我做力所能及的事?那天,我放学回家,看见您在拖地,我兴奋地说:"妈妈,我来帮您吧!"我本以为能够得到您的夸奖,您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说:"这些你不用做,赶紧写作业去。"我委  相似文献   

16.
正汤舒逸(以下简称"汤"):冯教授,您好!受《建筑与文化》杂志委托,为了让读者了解您的水彩画创作,我想针对您的创作做一个访谈。首先,请问您是如何走上水彩艺术之路的呢?冯信群(以下简称"冯"):我生于浙江,求学于无锡,从文革后期初始接触绘画。在"批林批孔"批"三字经"等运动中,画漫画是我初学绘画的一种方式。我对美术有着与生俱来的极强的兴趣,当时我画了很多与当时政治文化相关的红色题材作品,作品还多次入选全国  相似文献   

17.
<风景园林>:您是如何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 史蒂格·L·安德森:我的专业培训是几门学科的结合:曾在丹麦科技大学学习化学和原子物理,随后又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日本文化,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进修.我的工作涉及规划、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我对那些人们通常认为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条件元素感兴趣,因为我希望知道这综合多种条件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我对控制与偶然事件非常感兴趣.  相似文献   

18.
正王夏歌(以下简称"王"):李老师,您好!您是在书法界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为了让读者了解您的书法创作,下面我想就您的书法创作做一个访谈。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您受谁影响较大?在哪方面影响到您?李树君(以下简称"李"):在书法学习的路上,从识字之初到走向书法"专业"学习,我有三位老师。母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母亲在解放初上过六年高小,学习好、字好,后因身体原因没有再读书。小学一、二年级回家写作业时我不认真、字写不好,母亲不允许,并手把手地纠正,使我养成了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习惯。第二位是上小学时教书法的冯老师,那时每年春节前全屯四五十户人家都找他写春联,母亲总是让我拿着红  相似文献   

19.
<正>记者:您最初学的是建筑设计,后来为什么会转向室内设计呢?在您看来,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室内设计的迷人之处在哪里?梁志天:我是读建筑的,故毕业后也顺理成章从事建筑,之后创业也是以此为重心。在机缘巧合下,我取得了第一个室内设计的项目(即香港帝琴湾),从此开展了室内设计事业。室内设计相对建筑更为灵活且周期较短,可在设计上尝试更多不同的东西。这种转变在某程度上也是我性格的  相似文献   

20.
<正>记者:您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并且获得了A级优异生大学文凭,您觉得学校给予您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您当时的理想是什么?梁景华:我觉得这是改变我一生的其中一个里程碑,因为没有大学教育,没有在大学学习对设计的认识,我根本没有机会能够有今天。所以大学是一个人生的开始,理工大学为我在设计行业打下了一个好基础。我毕业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那个时候只有一股冲劲,希望在设计行业里面能够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也希望全世界都知道有梁景华这个人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