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严寒地区地域建筑的特点,结合以空间形态为中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以哈尔滨华润·万象汇为研究对象,建构严寒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体系。从规划布局、空间形态、空间组织和空间界面四个层面探讨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前绿色公共建筑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注重设备与材料性能的提升,而对建筑空间组织与形体优化及其地域气候适应性的关注有所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国内外形体空间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综述,开展机理分析,归纳绿色公共建筑的形体空间描述指标体系,提出场地、形体、空间、界面等方面的若干关键性指标,以作为建筑师主导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构建的机理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3.
寒地城市冬季室外公共活动受气候条件制约,因而寒地公共建筑要针对特殊的气候条件进行气候适应性设计。本文分析了寒地气候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从寒地城市公共建筑的庭空间入手,分别对庭空间的平面、朝向、剖面、采光、通风、围护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设计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气候适应性对于寒地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以充分利用有利气候元素、规避不利气候元素从而实现建筑、环境与人的平衡关系为出发点,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探讨寒地建筑中庭空间形态设计中布局趋光、体形控温、空间紧凑和热稳阻尼的适寒策略.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气候是系统外部的重要环境,建筑需要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的流动和交换.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包括对外部气候的适应以及积极利用气候中的可再生能源两部分.文章将建筑中的能量流通结构分为3类,即能量捕获、能量协同和能量调控,并分别对应界面形态、空间形态和技术形态等3个方面的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以...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10)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存量巨大,在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大多面临着改造再利用的迫切需求,而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由于受到气候、技术的影响,出现了大量不恰当的改造现象。基于此,文章从历史文化与建筑、气候与建筑层面解析了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特质,并结合哈尔滨的建筑改造情况,从区域划分控制建筑风格、街区形态限定建筑体量、地域特色制约建筑表达三个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建筑形态改造设计策略,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推进寒地既有公共建筑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本文梳理了德国空间规划落实气候保护目标的法律法规基础,解读联邦、州、地区和地方四个层级空间规划与气候保护专项计划的融合途径,重点探讨各层级空间规划在用地、能源、交通、建筑四大重点领域的气候保护施策路径及其要点,总结德国气候保护目标下的空间规划施策特征。研究表明,德国不同层级空间规划所关注的气候保护侧重点不同,对应同层级规划的定位,从原则引导到空间保障层层传导,并明确与气候保护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以及对相应法律法规条款的落实。研究结果为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落实与气候保护相关的“双碳”政策提供启示,即:(1)以空间保障和空间主动适应性为抓手响应“双碳”战略;(2)对应五级三类规划定位形成层层深化与总详衔接的传导机制;(3)对应“双碳”战略事权,为各部门方案和行动计划落实空间配套;(4)创新管控工具和管制规则,促使国土空间规划更好引导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绿色建筑是根植于当地具体的气候环境而展开的,寒冷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特征使得该地区绿色建筑不能照搬一般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而应该针对寒冷地区严酷的气候环境进行适应性设计。本文探讨了寒地气候环境与寒地绿色建筑设计应变的关联机制并结合设计实践,从形态、空间、表皮三个层面,构建了寒地绿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建筑类型学原理,本文归纳了基于能量控制的共享空间布局类型。在此分类基础上对共享空间进行定性的能量分析和定量的能耗模拟分析,从布局选型、空间朝向和空间组合3个方面探索建筑能耗与形态布局的内在对应关系,得出符合气候适应性的低能耗设计依据,总结寒冷地区共享空间形态布局的低能耗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低碳时代需要对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重新审视。建筑空间形态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更需从方法论层面进行积极探索。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当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涉及建筑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建筑空间从“形式管理”走向“能量管理”,以及提出“构形理论”对当代空间形态设计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夏热冬冷地区普适性公共建筑中的空间与气候适应性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笔者在长三角地区的三个项目实践,提出可变的过渡型空间:以形体布局应对不同朝向;以过渡型空间应对不同季节;以可变的外围护界面实现过渡型空间的转换,形成可变的过渡型空间在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健 《山西建筑》2022,(9):44-47
以湖南凤凰县拉豪村传统民居的实地调查为依据,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探讨民居的选址与布局、建筑空间形态以及建筑材料与气候适应性的关系,总结出传统民居在解决气候适应性问题方面的设计特点,为今后该地区民居在可持续建设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炎热地区建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概况,总结了其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经验,借此纠正当前我国绿色建筑认知的错误价值观。气候适应性建筑重视时间分段和空间分区,通过空间调控,能够实现绿色建筑节能和保护环境的关键议题。  相似文献   

14.
对夏热冬暖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该气候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该气候区域传统建筑及新建筑的调研分析与总结,形成了对该区域气候适应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和方法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模式的主要内容,以设计导则为成果导向展开研究,继而通过不同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框架的分析和比较,形成"总则+分则+集成与优选"的导则框架体系,提出在设计导则基础上进行导则适应性和导则权重等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泉州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空间形态,通过3个实例分析,探讨其空间形态在当代公共建筑中如何应用才能在满足新功能、新要求的同时,延续其气候特性,甚至提高它对气候调节的能力,并揭示了应用实质。  相似文献   

16.
寒冷气候区因气候条件严酷,公共建筑的能耗问题尤为严重。现有寒地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方法的不足导致了设计决策主观化,多项能耗指标难以兼顾,设计过程与评价机制分离等问题,制约了寒地低能耗公共建筑的发展。为此,本文立足于寒冷气候区地域特征,提出引入性能驱动设计理论,从理论、方法和技术层面建立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性能驱动设计体系。文章首先剖析了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瓶颈问题,揭示了引入性能驱动设计理论的必要性,阐释了寒地低能耗公共建筑性能驱动设计体系架构。从数形关联、多性能指标优化和设计评价一体化三方面解析了寒冷气候区低能耗公共建筑空间性能驱动设计体系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要以“气候适应与空间形态”合一的视野解析重庆元宇宙中心,通过对元宇宙中心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与气候的映射关系考察,论述以气候适应为核心的元宇宙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呈现的韧性结构、山地竖向、形态原型及材料构造与气候环境的映射关系;指出该建筑设计借鉴了元宇宙数字技术体系,将元宇宙概念中的“数字映射”转译为建筑设计中“形态映射”关系的过程,并将其应用于气候适应性下元宇宙中心设计的方法,进而揭示了形态映射是如何在元宇宙中心低碳设计的多维互动中引发空间形态和气候适应的建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公共建筑项目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发展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地标性建筑的比重越来越大。屋顶空间作为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为公共建筑遮挡阳光以及风霜雨雪的作用,而且对于整座公共建筑体现美学和历史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建筑的屋顶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科学实用、安全可靠、美观大方、绿色生态以及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特点、流露该地历史文化特色等六大因素。本文对科学设计城市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形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就是为了提高公共建筑的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领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景观因子为切入点,选取豫南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豫南民居在应对独特地理与气候条件时的营造技艺和生态智慧。在查阅相关文献及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参照类型学方法,将豫南民居的景观因子解析为聚落格局(宏观)、村巷肌理(中观),建筑单元(微观)三个层级,并从这三个层级探讨豫南民居景观因子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通过从聚落布局、空间营造、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分析豫南民居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与普通凸窗相比具有更精密结构、多层气候边界和灵活通风方式的凸窗设计,分两个层级探讨围护结构的开口组织与窗构件单元的设计;简要回顾了与此设计相关联的其它3次窗实践,并从设计层级、组织方式和开口组织母题3方面呈现这一系列设计的演变过程;辨析了窗设计中3个层次8个方面的设计议题:物理—结构、构造、气候;生理—能量、功能;心理—空间、视线、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