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微小产居单元特征的乡村就地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当前乡村就地城镇化实践过程中人居空间稀释、乡村资源外移和城乡行政壁垒等现实阻碍,文章结合乡村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及乡村社区建设背景,通过对汪集街"微园区、小社区"的微小产居单元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居空间聚合的微小产居单元建设依托企业下沉、产居分权和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实现村民非农化就地就业;同时,基于城乡等值理念推动乡村设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均衡化,提升村民市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增加村民留在乡村的居住意愿,为乡村就地城镇化提供支撑。可见,微小产居单元作为产城融合政策在乡村的科学实践,是推进乡村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2.
陈铭  饶宇轩 《华中建筑》2022,(8):112-116
从研究旅游型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发现引入旅游业在推动乡村产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严重矛盾。通过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结合宜都市大溪村村庄规划实践,研究了以“三生同步”为核心的旅游型乡村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产方式、生活空间、生态景观三个重要方面,提出了完善泛旅游产业结构、营造复合式人居环境、构建生态型景观体系的旅游型乡村就地城镇化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小城镇面广量大,作为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纽带,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小城镇经历了从农业镇向工业镇,继而向城市镇发展的过程,然而在"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下,缺乏财政和社会管理能力,因此国家针对建制镇提出"镇级市"的政策,以简政和放权的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推进小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大作用。文章选取西北地区"镇级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西北地区的特殊性,通过空间管控、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完善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措施,建构从"镇"到"市"的转变路径,发挥小城镇在空间、社会与经济层面实现农村地区就地城镇化的积极作用,并以富平县庄里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实践为案例,探讨西北地区"镇级市"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多处于“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阶段,无差别政策供给导致的路径偏差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提出再造乡村多维价值,重塑主体关系,实现多层级赋能提升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路径。构建了精准划分村庄类型、引导乡村收缩发展,厘清可用资源、创新利用方式,空间设计、产业发展、社区营造三位一体,差异化政策供给、全过程建设管理的落实就地城镇化目标的乡村规划思路;并以西安高新区八村为例,通过村庄类型细分及就地城镇化驱动要素识别、村民全面发展的“为村产业”培育,“村—地—校—企”的合作型村庄建设、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下的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为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规划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地城镇化模式转型问题值得关注。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就地城镇化地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四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历程分为"非农化起步—乡村工业引领的城镇化发展—‘再城市化’发展"3个阶段,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三闲’起家、工业引领、政府规制加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在就地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城镇空间的塑造,还催生新的治理关系。研究从治理的角度探讨就地城镇化转型现象,得出3点结论:(1)就地城镇化地区转型进入"再城市化"的新阶段;(2)不同参与者在就地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带来治理模式的变化;(3)就地城镇化地区只有加强空间管控和优化物质环境,才能转型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乡村长期处于产业、人口和资本资源缺失的劣势地位,乡村转型面临挑战。数据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网络购物带动乡村产品发展,网红村带动了乡村视觉消费。本文通过案例比较分析法总结了六座传统乡村向网红村、淘宝村等流乡村发展转型的内容及机制特点:以乡村本身资源禀赋为核心,通过数据经济技术推动,在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层面创新转型。以期为数据经济时代乡村振兴实践和理论提供创新性启发。  相似文献   

8.
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李广斌  王传海 《规划师》2012,28(4):110-114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驱动机制进行剖析可知,空间生产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动力。根据空间生产的动力,将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划分为乡村自主、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三个阶段。而乡村空间生产的内容也由"工业空间生产"向"居住空间生产"转变。针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的多重危机,规划应以"人"的尺度审视、设计空间,并以民主形式推动、实现乡村空间的自我管理,以期减小空间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山地城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基于土地、人口、空间的三维视角系统分析了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支撑路径.结合云南省的地方实践与做法对山地城镇建设进行介绍,借此为进一步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提供地方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乡村的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 化传承等多元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亟需策略指引 以满足乡村多元功能运作的基本需求,推动乡村 多功能转型。自古以来,我国乡村营建就注重人 水和谐关系,每个农耕区域亦可视为传统水利 社会。“水”对于乡村的多元价值体现为有机串 联“三生”功能、并相互作用的开放、复合体系, 其符合乡村多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首先从乡村 的“三生”功能属性出发,通过对乡村转型语境 下“水”的多元价值再认知:基于流域网络的系 统开放性、基于水体自净的动态适应性和基于 协同演进的自主互动性,进一步从“经济生产、 自然生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提出以“水”为 主线的乡村转型发展策略,并将其运用至仓口 村规划实践之中,旨在寻求乡村永续发展的适应 性方法,探索乡村振兴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陈磊 《城市住宅》2016,(12):83-86
正"十八大"以后,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而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具有区位优势及特色资源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专业特色镇,方能获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对福建晋江市紫帽镇的产业现状及资源条件进行解读和归纳,充分挖掘其自然生态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引领城镇产业转型,打造城镇特色,提振城镇经济。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生态主体功能地区由于生态的强约束和发展的弱基础而无法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传统路径。本文以云南省景洪市为例提出了欠发达主体功能地区向柔性城镇化模式转型的可能路径,提出应立足于对乡村本底优势资源的挖掘,以城乡统筹为基础,通过乡村空间多功能化带动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为乡村人口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提升乡村非农化水平,推动乡村城镇化。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景洪乡村生态、农业、非农产业等资源基础进行评价,基于不同主导功能将乡村划分为三大分区和八类功能地区。其次,针对三大分区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城镇化策略,并对八类次区域提出了产业发展指引。最后,对支撑城镇化策略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设施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5)
做好法定的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因地制宜乡村产业振兴方式决定了村庄规划要弹性适应即"留白"。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景观变迁——以淘宝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城镇化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影响,且乡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乡村景观包含人工与自然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经济类型对于乡村景观的影响最为深远。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在地城镇化,以改善乡村的经济条件为首要任务,以产业融合作为主要途径,因此乡村的经济结构必将发生转型,乡村景观也势必会因此而变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网络和物流的"淘宝村"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实现在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创新与传统文化虽不是矛盾,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空间生产理论清晰地阐释了经济发展决定空间模式,因此,如果在经济发生转型之后,空间没有响应,那激化的矛盾对于乡村景观将是毁灭性的,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自身的适应性而转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多维度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回顾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山西省小城镇当前面临地位下降、辐射带动能力弱、设施水平低、建设管理落后等问题,客观分析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土地制度不明是当前山西农村对小城镇发展最大的牵制因素,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城镇职能、推进就地城镇化、调整公共服务配置格局、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五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内地的乡村建设如果以单纯的经济发展和建筑扩张为中心,由于缺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难于实现持久、有效的乡村复兴。台湾宜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文化经济转型的探索,验证了文化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发展建设中,以营造地方文化认同和恢复历史记忆为宗旨,通过系列建筑策略的实施和对整体环境地景的改造,搭建了高质量的人文活动平台,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产业转型,使宜兰的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因地制宜的建设是宜兰成功经验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田园综合体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十二五规划以来,城乡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代,乡村复兴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乡村建设的发展是这么说的:"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本文从田园综合体概念着手,结合乡村景观现状特征分析其存在的优势,提出产业升级策略,带动传统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空间实体,让人们重拾乡土之情,同时也让城市人流、知识流反哺乡村,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分布的村庄引导策略.是旅游区创办过程中所经常面临的现实问题。相比经常可见的以搬迁和集中安置为主的案例经验。海口市东寨港旅游区作为紧邻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海南省17个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之一。在规划中创新提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差异化村庄发展导引思路。即在建设控制导引方面划分为迁撤型、限制型、保留型和集中安置区等四大类型,在经济功能转型导引方面划分为渔家游憩型、农业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生态观光型和复合型等五种类型.并辅以综合性的就业和职业培训.以及其他包括污水处理等多种配套措施。不仅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村庄就地转型的统筹发展新思路.而且创新了旅游资源良好的乡村地区的就地城镇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推动乡村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致使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抛荒化等收缩现象。汪集街作为武汉市近郊农业强镇,传统内源式发展的镇村模式无法满足城镇转型发展需求,正面临着镇村失衡(城镇扩张缓慢、农村急剧收缩)、资源外流、产业乏力、生态破裂等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汪集当前镇村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居民意愿,基于"精明收缩"理论,探讨一种城镇特色化、村庄社区化、产村单元化、生态景观化的"小"镇"大"村式镇村发展模式,即不再摊大饼式地追求镇区快速扩张,强调镇区做精产业、做细服务、做特品牌;农村社区化、产业化、职能化,"一村一品",实现社区产住一体,从而推动外出劳动力回流,实现村民就地城镇化。以满足城镇增加自身引力、承接下沉产业、实现乡村"精明收缩"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0.
耿佳  陈晨 《南方建筑》2022,(5):18-26
农业资源是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最为普遍的资源禀赋,但仅仅依靠传统农业容易走向“高产量—低产能”的内卷化困境,如何基于农业资源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可持续且高质量的乡村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浙江省山下湖镇基于淡水湖面资源,由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珍珠产业,逐渐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实地调研访谈与经验研究,剖析山下湖镇珍珠产业转型发展之路,归纳珍珠产业驱动下山下湖镇乡村发展中的根植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等特征,进而探究该镇乡村“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并讨论政策启示和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