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6 毫秒
1.
以上海"静安寺站"和"中山公园站"为例,进行了轨交站域的人流和行为的现场调研。通过数据分析,从人流分布的角度对站域的商业和城市设计进行了探讨,揭示出轨交站域的空间组织、商业业态和面积规模对人流的影响,并提出了轨交站域城市设计的策略,提出了核空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在大城市快速推进地铁建设的进程中,地下空间的空间格局也正经历着急剧拓展的巨大变化;同时,由于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这在新建地铁的城市中尤为突出。文章通过对日本轨交站域地下空间开发经验进行总结,提出6种发展模式;并以大连为样本,梳理其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主要问题,尝试提出不同类型轨交站域地下空间的功能整合和交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的“站城 一体开发”形成集约化发展的城市区域中 心,逐渐成为国内高速发展城市的重要结 构特征。本文通过其站点整合周边公共资 源促发城市活力的能力即站点整合力来考 量地区集约化发展效果,主要通过与轨交 站点直接连通的核心轨交综合体进行考 察。文章提出“空间效能”的核心概念,并 集中从“空间效率”及“空间品质”等方面 进行实证研究。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和实地 调研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现场实验收集 的数据比较,归纳出站点整合效果的表现 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更多城市及地区站城 一体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开发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针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绩效从使用强度、波动幅度、活动复合度等方面初步建立评价框架和综合评价方法,并选取上海核心城区10个典型站域中的13个广场类公共空间进行评价,然后侧重对影响使用绩效的4类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影响权重初步排序,并提出未来上海核心城区轨交站域公共空间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载量日益增长的上海,轨道交通已然成为了公共交通的中坚力量,轨交站空间自然也成为了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满足轨交站自身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好轨交站与城市要素的协调与衔接,提升衔接空间的品质,并以此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状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是现代大都市的重要任务。该文通过对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轨道交通枢纽站进行实地调研,从衔接空间围合界面的顶面、侧面、地面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近边主要的城市要素对其的影响,以期对上海乃至全国在建或筹建的轨交站设计和建造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核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10个站域为例,量化分析日均客流量对站域开发强度的总量控制和分布影响,然后结合其它25个站域进行验证和讨论适用性,最后就上海核心城区轨交站域的开发强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研上海中心城区四个办公空间主导的轨交站域500 m范围内写字楼分布及使用状况,对工作人员通勤方式、空间使用饱和率、办公行业的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通勤方式的选择和办公业态关联度较大;甲级写字楼空间使用效率明显高于乙级写字楼。通过不同案例的比较,得出轨交站域办公空间分布及使用状况的规律,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交及其沿线周边地区作为城市活跃度较高的区域,它的规划和建设促成了整个沿线地区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结合《宝山区区域地下空间总体规划(2002--2020)》,重点介绍了宝山区轨交及其站点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案,充分体现轨交对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并探索轨交站点及其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解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对 于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市空间结构至关 重要,其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交通与 土地利用融合,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 利用交通刷卡大数据,基于轨道交通站域的功 能相似性和邻接关系提出了功能站组的概念, 并形成了一套“站域功能分类—站组范围划定— 站群结构识别”的方法体系。以上海市轨道交 通系统为例,针对单个站域,构建表征站域土 地利用功能的连续客流时间序列,并依据时间序列特征分类得到站域功能类型;将多个具有相似的出行模式和土地利用功能的相邻站域划定 为功能站组;以功能站组为基本单元,采用社区发现算法,对功能站组间的客流交互网络进行分 析以识别站群。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站域—站组—站群”层次化功能结构解析 方法综合了场所空间和流空间视角,有助于认识特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结构特征,并为轨 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空间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低碳交通出行和高效空间利用的视角,关注轨道交通站域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相互影响。构建上海城市道路网络模型与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对上海中心城区10个典型轨道交通站域的交通可达与空间使用绩效的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模型,提出轨交站域运用出行网络与空间使用相匹配的方法来支持城市设计决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有约27个城市正在筹备建设城市轨交。城市轨交工程一般建设工期紧、工程量大、参建单位多、地层和周边构筑物复杂、施工工序多、要求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轨交工程存在很大的风险,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针对目前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基坑开挖风险的对策及合理有效开挖和信息化施工等方面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发展有利于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并激发城市活力。文章将传统的轨交、空间的二元耦合关系拓展为轨交、形态、业态三者之间的多重耦合,并以上海核心城区为例,借助大数据手段,测算出区域的轨交站点密度、容积率、POI密度来指代轨交、形态、业态三类指标,利用GIS在空间上两两叠加,筛选出存在耦合缺陷的地区并提出改进措施,为指导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借鉴意义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枢纽站是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其站域城市环境具有特殊复杂性。公共空间作为站域空间组织的核心要素,对城市秩序、效率和活力均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东京涩谷站、新加坡市政厅站和香港中环站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系统进行深入剖析。以此为基础,从空间结构维度、使用维度和运作维度三个方面提出站域公共空间"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高密度区轨交运量与城市密度指标关联度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经济发展到空间聚集再到"聚""散"争议后的密度值研究的理论线索,试图发掘轨道交通与城市密度的作用方式,并展望关联轨交运量与密度值域的函数模型探索,为未来城市设计中密度值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罗庆延 《建筑知识》2013,(10):256-257,26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大城市的青睐.轨道交通站点的市政配套工程作为轨交投入正常运营的基础保障,其功能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金山铁路支线亭林站市政配套工程的功能布局设计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嘉善路站施工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不但达到工程自身安全、经济施工的目的,而且更要保护好周边环境,尤其是相邻的已建成的轨交9号线的正常运营。为今后此类轨交旁深基坑的建设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为公司承接相关施工任务带来便利条件并提供技术支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言语  徐磊青 《风景园林》2021,28(5):42-50
针对研究不同站域步行化改造步行便利之增量变化,对上海11个轨交站域建立不同历史阶段的步行化改造模型.同时,结合地块城市基面的总公共空间面积供应量,进行物质环境指标的整合,从而建立:1)总公共空间供应量;2)可达性在步行改造中的变化数值(sDNA指标);3)活动量内外均衡性指示剂三者的相关性拟合方程.通过验证33个商业地...  相似文献   

18.
软土地区城市运营轨道交通区域上盖施工的变形控制和治理问题已成为目前基坑工程中的热点课题。结合上海轨交2号线人民广场—南京西路轨交运行区域的土方开挖及后期上盖的土建施工,对整个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轨交隧道、土体扰动、房屋沉降等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采取一系列设计、施工优化控制后,工程进展顺利,上述监测数据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与轨道交通站点共同开发的大型公共建筑簇群在规划与设计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集中表现为共享建设理念相对滞后、共享业态定位与整体策划研究不足、共享空间交通与换乘流线可达性差、共享设施协同互动性差等问题.文章基于站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通过相关调研与分析,从内构共享的视角提出轨交站建筑共享域概念,对其特征与类型进行系统理论研究与...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5,(4)
揭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自上而下不断显微的过程,观察上海中心区三个轨交站域中公共空间特性对停留性活动的影响。研究分别选取公共空间供应、微观品质的三个指标,分析它们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公共空间供应指标包括公共空间面积、公共空间密度和公共空间系数,微观品质指标包括空间围合性、商业界面和座椅。研究发现,公共空间供应和微观品质都对停留活动具有重要影响,都能很好地预测城市活力,二者在轨交站域这样高强度开发的环境中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