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中从老幼群体的身心需求出发,借助问卷调查、行为注记、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在空间布局层面对老幼交互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得出了老幼共享活动对各类娱乐器械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与空间公共性空间交通性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的结论,为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新建住区的布局设计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老幼交互的视角出发研究居住小区户外公共空间,根据老幼群体在户外空间活动中的行为特点,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提出在小区、组团、邻里3个圈层下,影响老幼交流互动的10大项30小项要素,并计算出权重。最后针对不同圈层提出促进老幼会面的道路交通、吸引老幼停留的景观环境、触发老幼互动的空间设施等3个方面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小区户外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携孙"行为是中国当前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为了了解"携孙"行为的活动特征及其与户外公共空间景观空间要素的关系,选取了马号街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法和行为观察法调查了"携孙"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行为活动特征、社区公园景观空间要素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携孙"行为的行为主体之一的(外)祖父母在这种活动模式中占主导地位。(2)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分离型"携孙"行为远多于互动型"携孙"行为,分离型"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以休闲类活动为主,互动型"携孙"行为以康体类活动为主。(3)活动场地的景观空间要素对"携孙"行为类型(分离型/互动型)无显著影响,对"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通过类/康体类/休闲类)影响显著。活动场地的遮阴程度越高,场地中康体类和休闲类"携孙"行为的人数越多,活动场地的服务设施越丰富;休闲类"携孙"行为人数越多,而服务设施的丰富度对康体类"携孙"行为人数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中其他景观空间因素对"携孙"行为均无显著影响。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居住区不仅提供居住的场所还应满足人对户外交往空间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有开放型住区的户外交往空间与居民不断提高的需求产生了矛盾。以20世纪90年代全国十大试点居住区——济南燕山小区为例,选取住区点线面不同形态户外空间开展实地调研并对各年龄段使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既有成熟型开放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使用效能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典型户外空间的调研分析与问题梳理,提出对此类住区户外交往空间提升的措施,为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做出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承载着居民日常的锻炼健身、休闲娱乐、交往交流等活动,对促进居民健康起着关键作用。针对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供需矛盾的问题,通过对湖北省9个市54个住区的实地调研,剖析了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现存问题及主要原因。基于共享理念,从基础、核心、方法、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更新策略,并结合居民行为特征构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三级共享体系,来应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不足的问题,以期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交往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动态和静态集体行为各自青睐不同的空间类型特征。研究成果为完善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连市既有住区①老年人密集行为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观察、测绘的方法,对大连市既有住区老年人密集行为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既有住区老年人密集行为空间优化策略,以期对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及公共空间环境优化的策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文中基于空间句法和扬·盖尔PSPL调研方法,以T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适老优化为例,从理论分析、实践探索与技术实施多方位对户外交往空间的特征及老年人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总结出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具有“向心性”“强可达性”“领域性”“边界性”等特征,并提出从点到线、线到面的户外交往空间适老优化策略,为既有住区户外交往空间适老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既有住区人、车行为轨迹的基础上,根据车与人对停车空间使用的功能时间差异性,提出空间"折叠"的思路。从住区建成环境的停车高效、人车安全、健康促进三个目标出发,关注与公共健康密切相关的建成环境要素,探索城市既有住区内停车空间的复合利用模式,为营造人车共生的健康居住环境提供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住区是承载老幼群体户外活动的主要 场所,寒地城市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季节变化对老 幼群体的活动特征影响显著,本文根据其影响 因素提出满足老幼群体全季节活动需求的共享 型户外活动空间营造策略。利用实地调研与问卷 结合的方式对哈尔滨市6个样本住区452组老幼 群体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季节老幼群体住区户 外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回归 分析的方法分别提取不同季节下老幼群体活动 频率、活动时长和活动类型的影响因素。基于研 究结果,从优化目标、优化机制、环境营造三方 面提出寒地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我国城市住区出现高密度、小型化趋势,需要在有限的用地中寻找应对高密度居住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适宜设计途径。以上海6个小街坊住区为例,对户外环境使用者评价与住区空间特征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得出了居民满意度较高的高密度小街坊住区户外环境具有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聚-散""繁-简""亲-疏"3对空间设计逻辑。  相似文献   

13.
居民总是愿意在优质的环境中活动以满足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需要,因此为提高居住品质,在既有住区改造和新住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营造舒适的公共空间、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日益受到关注。由于住区中公共行为主要发生于开放空间,而这也是公共服务建设最主要的可利用空间,以之为关注对象,文章运用"ENVI-MET"软件对上海三处不同时期的典型住区进行热环境模拟,可视化其热舒适指数,并对热舒适指数与空间特征的关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加法"与"减法"两类改善住区热舒适的设计策略,借助空间精细化设计改善住区公共服务系统,提升住户居住品质,促进低碳生活发展。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子孙关系不仅是家庭中生命延续,在社会的尺度上更是文明的传承。在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与实践中,将老幼群体的需求与特点结合起来设计,不仅能提高老幼群体的户外活动质量,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代际交流,以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氛围。文章从老幼群体在户外活动空间中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分析总结老幼结合空间设计的方式和要点,对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既有住区的适用性日渐降低,以及当代人居环境学科发展潮流从关注形态美感和功能效率转向关注社会文化,使注重居民地方情感的城市更新方式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基于"地方依恋"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舟山市鹤龄泉住区进行研究,对应"地方依恋"形成机制的三个关键要素—空间品质、地方记忆和地方行为,总结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升住区空间品质、以居民认同感为导向保留和强化地方记忆、以居民行为活动特征为导向延续居民生活习惯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依据"社会凝聚力"理论,通过对两个具有一定活力的住区——上海创智坊和曹杨一村主要公共空间户外性活动的类型和强度进行考察,分析住区公共空间特性与住区公共空间吸引力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具有社会凝聚力导向的住区公共空间理论模型,即住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越高、满足日常性生活需求的功能配置越综合、环境品质越好、场所的氛围越具有特质,住区公共空间的社会凝聚力导向就越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区建设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居住区的户外空间作为居民户外活动沟通感情的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场所也受到关注。该文从性别角度出发,以厦门居住区为例,对居民在居住区户外活动需求和实际状况,以及对户外空间使用上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总结出男女两性活动的行为差异及户外空间使用上的不同需求。基于这些差异,对居住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居住区户外空间设计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保量”向“提质”转型,存量老旧住区的更新改造随之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老旧住区的户外空间更新,发现老旧住区改造中存在老旧住区类型多样、空间资源极其有限、常规旧改方法失利等诸多难点。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梳理,文章提出一种自下而上、以居民为导向的认知方法,即“需求-功能”转译路径及“行为-空间”生成路径,用以协调空间资源不足与居民需求多样之间的矛盾,寻求最高效的老旧住区户外空间更新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相似文献   

20.
当前城市住区户外环境设计方法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怡 《华中建筑》2002,20(1):53-56
该文以对当前住区户外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方面,研究设计方法和对策。首先,采用“类型学”的方法找出传统居住户外空间各设计原型,并将其与户外空间形态设计用“类原型”设计方法联系起来。其次,指出在住区中采用双层交通体系可以达到集约化和安全的规划目的。最后,分析了自然生态这一多要素系统和户外环境的关系,提出了自然生态与户外环境设计的结合原则和方法。文中具体结合了自己参与的设计实践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