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杨保军 《城市规划》2016,(12):113-117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这一提法,从开放街区的特点与意义、我国街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应对开放街区的举措三个方面对"开放街区"进行了讨论和梳理。指出"开放街区"的实质并不是"开放"或者"封闭",也不是拆不拆墙的问题,而是把街区尺度变"小"。街区变小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的、系统的,对城市面貌、城市体验都将带来很大改观。  相似文献   

2.
小街区、密路网作为一个与开放街区密切关联的空间布局模式,近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交通组织方面,这一布局模式通常被认为有利于打破城区交通梗阻、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文章从规划建设目标导向、具体措施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理念的更新借鉴三个方面,对小街区、密路网当前认识上存在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较为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灾害频发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增强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街区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开放空间是街区规划设计中重要元素。街区中尺度适宜,满足韧性城市要求的开放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文章以韧性城市视角下街区开放空间规划,基于人性化原则、综合防灾减灾原则和恢复力形成原则三个方面,提出防洪韧性策略、消防韧性策略、防震减灾韧性策略和社区安全韧性策略四个方面规划策略,进而推动街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5.
从小地块、密路网的规划布局,到第一批开放街区初步建成,前海历时十年。文章基于前海开放街区实践案例,从功能混合、公共空间、步行导向、共享街道、整体开发等方面,探讨高密度城市开放街区的内涵与模式,研究开放、创新、宜人语境下的高标准街区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探索未来高度宜居宜业的开放街区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6.
小地块密路网街区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轩轩  段进 《南方建筑》2006,(12):53-56
通过对中国城市发展已经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生态人文问题的反思,提出小地块密路网的街区模式在现在与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将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必然性及可行性.并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小地块街区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南京红花机场规划设计项目为例,结合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等因素,讨论小地块街区模式在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尝试寻找更好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创造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街区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目前城市街区的现状及街区尺度的重要性,通过探讨东西方街区的尺度,从功能、行为、经济三方面,研究了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街区尺度的影响因素,为街区尺度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及会后文件正式提出街区制住宅改革后,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文章回溯了中国住区和邻里模式的历史演替,指出中国社会在面临选择集体住宅模式时,一贯持开放态度;在全面归纳了当前超大封闭小区的弊端后,提出了开放街区的开放性要求,进而总结了中国适用的开放街区空间特质。最后,结合当前街区和社区规划实践经验,回应了利益相关团体对开放街区的若干隐忧,肯定推进开放街区理念的合宜性。  相似文献   

9.
沿用"单位制"模式下建设的高铁新区出现了交通拥堵、城市活力低、城市发展受阻等诸多问题。在开放街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开放街区为高铁新区提出了新的思路,如何以开放街区的规划理念建设高铁新区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国内高铁新区的街区交通、尺度和功能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当前存在的交通组织、空间尺度和城市功能三方面的不足。结合国外成熟开放街区理念的高铁新区发展模式,提出我国高铁新区城市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6,(4)
随着《意见》的颁布,街区开放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公共空间优化、人居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文章针对我国目前街区规划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积累性创造、场所营造、新旧融合、生态自治、微空间再造、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未来开放街区制的城市框架建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门窗》2016,(5)
随着《意见》的颁布,街区开放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公共空间优化、人居模式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文章针对我国目前街区规划现状及问题提出了积累性创造、场所营造、新旧融合、生态自治、微空间再造、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未来开放街区制的城市框架建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格局大多是以车辆为主导的,尤其是新建城区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为方便车辆出行往往可能形成大面积的组团,使得城市内的很多边角地区成为了大片公众不可随意到达的区域,为当地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利性.南沙新区内部存在大量的河涌水系,被水系分割形成的不易到达地区比一般城市更多,其作为国家级新区在城市建设中避免大开大合的城市格局,注重居民的人居体验,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引入"小街区、密路网"的技术理念,对不同类型的片区因地制宜的进行研究与技术改造,本次研究基于南沙滨水、内部多河涌水系的自然条件下,探索南沙多河涌水系分割地块下的小街区发展路径,提高城市的生活体验和运行效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宜居城区.  相似文献   

13.
陈瑞 《市政技术》2020,(6):41-4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由"以车为本"逐渐调整为"以人为本",居民日常生活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体验。通过对小街区、密路网的概念和目的进行梳理,分析居民出行的载体街道的特性,归纳慢行交通出行的特征,总结慢行交通的设计要点,并以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为例,介绍了在小街区、密路网条件下的街道慢行交通的设计技术要点和设计内容,为今后的慢行交通设计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张昕然 《工业建筑》2020,(10):39-42+48
城市高密度开发不等同于单纯的高容积率开发,超高层建筑综合体也非简单的功能空间叠加。在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理念指引下,超高层建筑在总体布局、交通组织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和影响,需通过建筑设计层面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超高层建筑与城市高密度街区的深度融合。为此,着重从多维交通组织、空间立体整合两方面入手,提出步行系统与商业动线相结合、地块间机动车出入口共享、营造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地下空间边界高度等设计策略。通过超高层建筑综合体内部与外部、地上与地下系统的设计整合,以高密度促进高效率,构建"根植"于高密度街区上的"垂直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产生地。许多学者从较为宏观的城市尺度和较为微观的建筑尺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如低碳城市、低碳建筑等,但对于低碳城市规划中的中观层面,即城市街区尺度,相关研究较少,也较为零散。然而,城市街区是实现低碳城市目标最基础的空间单元,在这个层面进行低碳规划被认为是最为有效和灵活的手段之一,十分重要。以城市街区建筑群为对象,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总结,着重归纳、整理了建设低碳城市街区建筑的三类技术方法:单体建筑的低碳措施、街区空间形态以及街区碳汇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如何定性定量地影响街区建筑碳排放,为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和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公园开放的内涵区别于管理开放的研究视角,依据城市空间密度变化和市民步行需求变化,从城市步行空间视角,反思通过管理手段开放的收费公园在空间状态上并未真正开放的现实问题,问题的出现在于收费管理模式引致的空间模式滞后。以公园城市为理念指导、开放街区化为技术路径,鉴别城市中心公园在城市步行网络中现有状态与应承角色之间的差异。多尺度比较传统公园模式与"开放街区"尺度的不协调性,理清传统公园空间模式向开放公园空间模式的转变途径,提出以外部城市空间步行肌理重塑内部公园交通,构建公园空间开放度评价体系(PSOA法)量化开放程度,以期定量描述空间的开放状态,改善并解决空间的开放问题,更好地应对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变化需求,服务城市步行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园空间和管理的双重开放。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城市内涵、塑造文化特色的重要历史空间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压力。文章以成都市文殊坊街区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图底关系、场所理论和外部空间理论,通过实地调研、GIS技术、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文殊坊街区空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文殊坊街区仍保持着街巷院落空间的完整性与文化活力,研究结果也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熊兮 《建材与装饰》2021,(12):100-101
为解决封闭式街区带来的过分依赖私家车出行、公交设施无法深入街区内部、街道界面功能丧失、城市氛围冷清、街区活力缺失等问题.本文以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等为理论在国内推广街区制,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街区制社区的空间形态特征、城市功能布局、社会活动布局,尝试归纳街区制社区的共同特征,为国内街区制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徐明 《市政技术》2022,(11):117-123
以首钢东南区为例,针对该地区小街区、密路网的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单向交通组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基于对主要支路单向通行和单向辅助疏解方向的识别,建立了单向交通组织的方案比选与论证;从交叉口复杂度对比、服务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和油耗等指标入手,建立单向交通组织方案效果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提出了单向交通组织方案论证与评估方法。该研究结果可丰富单向交通组织理论研究思路,为其他类似单向交通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 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 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 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 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 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 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 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 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 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 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 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 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 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 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