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贵祥 《建筑师》2019,(4):12-14
<正>今年适逢《建筑师》杂志创刊40年,受杂志编辑部的邀请,要写一篇相关的纪念文字。也许因为自己原本就是《建筑师》杂志中有关理论与历史栏目方面文章的忠实读者,也曾经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拙文,因此,也就没有什么犹豫地答应了。《建筑师》,从这本刊物的名称看,似乎更像是一本以集建筑设计创作实践一线的建筑师,及其作品介绍与分析为主要目标的建筑设计类、建  相似文献   

2.
建筑色彩作为城市色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有表现力的城市文化,将城市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进程和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直观地呈现到世人面前,通过具体的城市建筑色彩控制引导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塑造整体和谐的城市建筑色彩美,保持和延续城市建筑特色化风格主题,创建独特的城市建筑色彩格局,将使城市变得更具个性和充满魅力.文章通过对圣·索非亚教堂的色彩的分析,从而突出建筑本身的属性.  相似文献   

3.
国萃 《中外建筑》2010,(5):70-73
<正>"丑"学,必须首先声明这里提及的"丑"没有丝毫贬义,只是一种与传统的"优雅"、"玲珑"、"轻盈"、"精巧"等形容词相对的一种情感。我们常常讲的Aesthetics原意却没有美丑之分,仅仅是"感知"的意思。受古希腊的唯美主义哲学和神圣的希腊宗教  相似文献   

4.
镇列评 《新建筑》2008,(2):105-111
加泰罗尼亚的地域环境和宗教环境对高迪具有强烈的精神影响,对宗教和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于他一生的建筑活动中。圣家族教堂是高迪最伟大的宗教作品,概述了圣家族教堂的建造背景、丰富的细部设计及独特的结构形式,以及高迪创造性的模型工作方法及其对圣家族教堂的宗教热情。  相似文献   

5.
介绍巴西建筑中圣保罗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保罗·门德斯·达·洛查的作品是这一学派在国际上的主要代表;女建筑师丽娜·博·巴尔迪的职业生涯与这一学派之间的互动为理解巴西历史进程中政治介入建筑提供了对位参照。以一些受达·洛查和丽娜启发的设计项目展示保利斯塔学派对当代建筑的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11):36-36
2012年11月17日,“城市·建筑·建筑师”香港建筑研讨会在香港大学举行。以全面真实地报道香港建筑为愿景,《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走进香港,邀请香港大学助理教授高岩作为活动组织者和主持人,组织了小型的学术研讨会,并计划将香港建筑师和知名学者的讨论过程收录进入2013年香港建筑专辑当中。研讨会围绕“香港现代建筑的地域性”、“香港建筑的国际性”和“香港建筑师在大陆的实践”三个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7.
李杰  李昊  韦金妮 《建筑师》2010,(3):70-75
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建筑师基诺瓦尼-米歇尔卢西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建筑实践中,如同教父一般,见证了意大利建筑近五十年的流派变迁。他的设计实践从早年的具有皮斯托亚地域特色的自由主义风格建筑,到意大利理性主义和法西斯政府建筑,到后来意大利佛罗伦萨战后重建。一个世纪长的寿命使得建筑师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反思。基诺瓦尼-米歇尔卢西晚年设计的圣-吉万尼尼-巴蒂斯塔教堂是现代主义在全世界风行的时期,超越纯粹理性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学自身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革新,美学领域形成了人文主义美学和科学主义美学两大思潮。运用两大思潮中在建筑美学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理论(黑格尔和罗杰·斯克鲁顿的理论),对基督教建筑的光影空间进行了建筑美学解析,认为神圣空间中光影的建筑美是客观存在的,且由于宗教想象力的原因使其具有了真实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圣·巴西尔教堂是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生涯末期的作品,也是世界建筑史上少有的将解构主义手法运用到教堂建筑的案例。该文梳理建筑师设计创作时所处时代背景及建筑思潮,整理归纳圣·巴西尔教堂所在校区的发展演变,从建筑的形体组成及室内空间组成分析其建筑艺术,并解读建筑创作过程中的逻辑和哲学根源,分析菲利普·约翰逊在教堂建筑设计中解构哲学的应用与表达。  相似文献   

10.
朱亮 《四川建筑》2007,27(4):27-28
感性和理性本身就是设计过程的两个方面,任何建筑都不能归结为纯粹的理性建筑或非理性建筑,而只是偏于一方或另一方之别。通过光影与色彩、空间构成、材料细部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圣.伊格那修教堂中的非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喜迎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建筑学科80周年华诞,为纪念此盛典,本刊特策划此校友笔谈专栏,邀请校友们赐稿,围绕60周年校庆、80周年建筑学科庆典、建筑教育、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文化、建筑创作等主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薛春霖  仲德崑 《华中建筑》2009,27(8):258-262
罗杰埃是18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该文主要从其茅屋理论、由该理论衍生出来的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建筑实践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4)
本文主要研究当时建造且现存的宗教建筑。追溯其历史沿革,并以民国时期武汉宗教历史建筑来对比同时期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对比武汉教堂与中国同时期其他地域教堂建筑从中看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并对民国时期宗教建筑作为历史时期城市物质存在进行鉴定,追溯武汉民国时期宗教历史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影响以及研究现存民国宗教历史建筑的可行性保护方案。  相似文献   

14.
《新建筑》2008,(5)
时间:2008年4月2日主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新建筑杂志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作之路我讲两个问题。首先,想谈一下近年来建筑创作的变化。最近北京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几个项目,大家都很关注这些工程,特别是国家大剧院、T3航站楼。我们也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对这些项目进行了调研、考察和研讨,我想就大家所关心的中外建筑师进行设计、合作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的12月3日,应瑞士泊尼尔应用科学与技术大学建筑学院的邀请,在北京清大远教的组织下,有幸和国内十几位设计师进行了一次欧洲之旅.在我大学时期,欧洲的文化建筑已深入脑海;经过十几年的设计生涯至今,在和客户沟通时,客户的意识里还是欧式风格,可见欧洲的文化对国内的影响.出发前自认为对欧洲的东西耳熟能详,不会有太大的吃惊,但是真正踏上欧洲的土地还是引起了心灵极大的震动.短短十几天的行程,可谓收获不小,几百年前的建筑随处可见,深深地为其伟大的文化与建筑保护所感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政策的放宽等影响,近年来现代教堂的建设应运而生。在城市化进程中容易忽略教堂建筑的氛围营造和场所精神,不利于构建新型城市生活模式、创造有生命活力的建筑环境。该文以场所精神理论为指导,分析其在现代教堂中的应用。以张家港基督教堂为例,分别从教堂建筑为信徒营造的四种情感氛围,即希望感、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阐述现代教堂建筑的场所精神营造方式,希望对未来的现代教堂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基督教传入我国经历了唐、元、明中期至清中叶、清末至民国初期等四个历史时期,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貌。基督教建筑在中国走过了宽容、对抗、交融、共存的发展道路。在当前全球化格局下,基督教建筑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演变对当前我国建筑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道夫·施瓦茨是著名的德国教堂建筑师。本文通过梳理其自身独特的执业经历,与"包豪斯"学派人物和宗教建筑理论的复杂关联,借助其作品中呈现的对建筑意义的关注,本体的精神性与建筑空间表达的融合,从而发现施瓦茨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探寻出了另一条与"包豪斯"学派相并行的现代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20.
高巍  赵玫 《建筑师》2018,(1):100-104
20世纪英国代表建筑师吉尔斯.G.斯科特一生完成了众多建筑精品,其设计的工业建筑不多,却在英国工业建筑史上极具影响。本文通过对斯科特工业建筑的探讨,回顾英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脉络,论述斯科特工业建筑作品的艺术成就、历史地位与作用,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并梳理英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