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扶国 《建筑师》2021,(1):107-114
本文通过回顾新粗野主义伦理美学内涵和低层高密度住宅的设计发展历程,审视建筑师尼弗?布朗的住宅设计核心思想及其代表作"三部曲",重点分析了亚历山大路住区的空间结构连续性和粗野主义伦理美学表达,最后从亚历山大路住区的历史批判和价值回归现象中,总结认为,立足社会关怀以及真实表达材料、功能和结构的伦理美学,是新粗野主义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2.
<正>该公寓位于新加坡一栋粗野主义风格的建筑之中,是一间色彩鲜艳、光线充裕的住宅。公寓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屋主具有创造性的自我表达。粗野主义与精心修复的殖民地店屋相比,新加坡的粗野主义建筑经常年久失修,因为公共设施的共同所有权问题,许多屋主认为集体出售他们的房屋是比改造升级更好的财务选择。虽然大多数人可能认为粗野主义建筑不像店屋那样传统漂亮,但设计团队认为它们是新加坡身份的很好表达,因为它们体现了真正的社会集体建筑。  相似文献   

3.
刘琮晓  刘潇 《建筑师》2021,(1):59-66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史密斯夫妇作为代表的英国新粗野主义,由浅入深,从三个层面分别切入:第一部分梳理新粗野主义的产生、含义和界定;第二部分结合独立小组的社会实践,总结新粗野主义所包含的"如其所是"思想内涵;第三部分联系巴黎先锋艺术,串联人物网络,揭露隐藏在新粗野主义背后的三条线索.  相似文献   

4.
杨震  陈烨 《建筑师》2021,(3):120-129
市政厅建筑在粗野主义实践中占据相当比例,但在既有研究中尚未得到深入探析.波士顿新市政厅是影响最大的粗野主义市政建筑之一.本文回顾了它的建设背景及设计哲学,详细分析了它的设计特征(包括:外观形态、内部空间、材料构造、外部广场),阐述了它在"建筑美学与文脉、功能与公共空间"两方面的争论.进而探讨了它基于与文化—城市复杂关联的革命性影响,包括:推动"波士顿学派"兴起、促进波士顿城市转型、对更大范围内建筑学实践与观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从"意识形态流变"的视角总结了新市政厅的价值及社会评价,并从"历史遗产"的维度对新市政厅的历史定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王斌 《时代建筑》2022,(2):124-129
文章以个别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新作长漾里稻田餐厅为例,分析并总结了其过去五年的乡建实践。建筑师坚持用清晰的结构、原始的材料、节制的设计手段来创造当代乡村图景,将这种方法称为“乡村粗野主义”,并和西方建筑学语境中的“新粗野主义”进行类比,展现在实践中对于“美学”和“道德”的思辨。与此同时,坚持对于乡村文脉的回应和空间的塑造也是“乡村粗野主义”之所以可以创造记忆性图像的关键。文章旨在说明只有诚实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条件,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摆脱风格化的倾向,才是当代乡建的关键,也是建筑学具有普世性的核心价值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粗野主义是20世纪中期广泛传播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应用于二战后欧美国家大量房屋的建设,其具有真实体现材料和结构的特征。这种风格在近年来重新获得追捧,也影响了我国建筑师。但由于中西方建筑审美在基础和方法论特色上的不同,粗野主义在中西方的表现风格也不同。本文基于中西方审美的差异,重新探讨了粗野主义的内涵,以中西方粗野主义风格代表作为例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二者异同,并为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筱 《世界建筑》1994,(1):17-20
詹姆斯·斯特林自50年代至今,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风格和类型所涉及的范围都很广,有早期粗野主义风格的住宅,50—60年代玻璃/砖系列的大学建筑,钢结构的办公楼,预制装配的住宅和宿舍,到近期的美术馆/博物馆建筑,及公共图书馆、工厂、学校等等。虽然在某一时期其作品表现出明显的连续性,但如果将近期作品与早期的作一下比较,却几乎找不到什么共同的外部特征。40余年来,斯特林风格多变,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建筑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住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总体上看,我国一些住宅研究机构已经从单纯的住宅规划、设计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研究向住宅经济、住宅社会人口学等方面转变,后者的研究成果反过来也影响具体的设计建造技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住宅设计与建造直接服务于使用者,这种人群特征及其与住宅的关系总是要对人口学有所反应.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十一五"同"十五"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高龄化显著,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养老保障问题突出.我国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5,(5)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居住需求、条件等逐渐提高。在传统住宅建设中,主要注重"量"的要求。现阶段,人们开始注重"质"的追求,更多关注住宅建筑的舒适度和使用功能。尤其是21世纪后,住宅建筑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按照消费者需求,怎样设计出适用性、经济性住宅,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住宅建筑设计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分析新住宅设计的趋势,探讨新住宅设计误区。  相似文献   

10.
参与式设计已被阿尔瓦罗·西扎为代表的西方建筑师证明是一种能够在社会住宅项目中响应居住需求、重新分配居住权利、由居民影响设计决策的有效途径。本文辨析了西扎在相关实践案例中所承担的协商者、促进者、聆听者三种角色,据此分别阐释他的参与式设计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归纳其社会住宅“设计-参与”模式的实施路径。通过解读西扎在埃武拉完成的马拉盖拉项目,厘清设计驱动的差异化社会住宅类型与特征,评估它们对大型社会住宅项目实施参与式设计的影响。最后,讨论了西扎参与式社会住宅实践对我国实现高质量乡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广东地区住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一“通风、隔热、遮阳、防潮、避雷雨、抗台风”:住宅设计受当地人文习俗影响;现代社会住宅功能趋向多元化并注重节能,而住宅生态化与城市园林化以及节能减排降耗环保是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所必需。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2009年正式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特征和信息高度自主化传播的社会特征给中国城市住宅的室内设计带来了新的变化。设计作为时代的产物,同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因此有必要对自媒体时代中国城市住宅室内设计的特征和趋势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形成中国本土设计,改善国人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民族自信回归,文化自信觉醒,国人的审美传统也在快速归位。住宅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家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式住宅现状,剖析新中式住宅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尝试简要总结新中式住宅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推导新中式住宅建筑和设计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设计动态     
<正>飞行的住宅该住宅是一个年轻飞行员和他未来的家庭住宅,将建于仁川机场附近的新开发区。该设计将韩国传统建筑形态特征与飞行员的日常行为特征相结合,并试图象征性地建构房子的文化特征。悬于庭院顶部的表面屋顶和冰冻之家的移动象征着航空公司的飞行状态。此外,为了消除飞行的不稳定性,设计师设计了可坐式加热石系统,  相似文献   

15.
张若诗 《新建筑》2021,(2):62-67
近年来,对粗野主义建筑的重拾与再探聚焦于其情感承载力,这既回应着人本导向的建筑学研究趋势,又是信息时代"高技术"对"高情感"的必然需求.研究聚焦于粗野主义建筑的具体情感关联维度,以威廉·佩雷拉设计的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朗森图书馆与圣地亚哥分校盖索图书馆为例,基于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借助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研究情感关联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社会心理行为与老年住宅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詹林  王权阳 《住宅科技》2003,(11):27-29
根据老年人的社会心理行为特征和老年人对住宅功能的要求,阐述了老年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把握的原则,提出了老年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强调了老年住宅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和以老年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7.
雷纳·班纳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现代建筑和设计理论做出的贡献包括:反思现代运动的本质,提出并扩展新粗野主义的概念,强调建成环境的重要性,以城市生态学视角拓宽建筑学边界。他秉持技术乐观主义,回应了西方世界在20世纪50—70年代太空计划的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学问题。班纳姆在学术生涯中,经历了从对现代运动的传统理解到环境控制理论的重大转变。文章研究其思想转变的脉络,抽取班纳姆文本中的关键概念,梳理其知识网络并构建学术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8.
产业化住宅设计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立志 《建筑学报》2004,(10):10-12
通过探讨设计在住宅产业化中的作用,分析目前住宅设计与住宅产业化的不适应,提出产业化住宅设计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阐述了新中式风格近年来在住宅设计中的特征体现和尊重地域文脉特征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以浙江湖州的国贸?仁皇项目为例,从项目的设计指导思想和理念、空间设计等方面,解析该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最终解决方案,讨论了中式的传统住宅空间,感受在现在居住区中的传承和古镇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查世旭 《华中建筑》2005,23(2):71-73
该文认为,开放住宅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是今后住宅建设的必然选择。住宅设计必须走出封闭,首先,社会生活的动态特征要求居住环境形态必须是一种开放的体系,以达成居住形态与社会生活形态的互适,其次,居住环境形态的营造是多层次、多渠道决策活动的结果,它要求住宅的创作过程必须是一个包含多阶层、多角色共同参与的开放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