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浅谈我国水法规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慈茂 《四川水利》2003,24(1):12-13,11
水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水法律,法规,水利法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水法规体系的概念和分类,水法规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展望三个方面重新地介绍了我国水法规体系建设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水电站大坝安全法规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贯彻实施一系列法规,我国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成效显著。面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和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必须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大坝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完善水法制体系建设高德惠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新时期。几年来,北京市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水法宣传教育,开展了水法规体系、水管理体系、水利执法体系三个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水法规体系的基础框...  相似文献   

4.
《四川水利》2006,27(1):2-2
日前召开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我国水利发展的十大目标和十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出要“加强水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争取在2010年初步完成水法配套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备的水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科学合理的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对于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极为重要。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和地方法规等层次,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关法规在管理体制、水源保护区划分、水质保护目标、水源地保护措施、水源监测预警、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借鉴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提出了完善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阐述我国发展民族信息安全体系的重要性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的必要性、网络防火墙安全技术的分类及其主要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水资源保护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包括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质监测,水污染防治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防洪管理问题,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的提出有效地促进了防洪工作的开展,但配套法规体系的缺失使得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构建和完善洪水影响评价法规体系已成为保障防洪安全的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我国洪水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经验,提出了我国的洪水影响评价法规体系的构架和其主要内容。同时探讨了保障我国洪水影响评价法规体系建设的有效机制,以期推动我国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的健全,促进我国洪水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人水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近30年的建设,以水法、防洪法为基础,以《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为核心,相应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配套,有关技术标准齐全的大坝安全管理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并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库管理法规与标准体系。但有些规范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下的水库管理工作,应加快修订,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大坝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匡少涛  孔慕兰  汪自力 《人民黄河》2004,26(10):40-41,44
德国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早,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工程管理体现了多目标的要求。通过对德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管理法规、管理技术及建设与管理费用的介绍,提出了可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借鉴的几点启示:①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②积极探讨水利协会(或委员会)市场运作的模式;③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管理的法规体系;④精简机构,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1.
大坝原型观测数据本身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内在反映了监测项目之间的某种客观关系,基于此,应用PCA法及PPA法建立了确定大坝安全评价信息权重的正分析模型,一方面能够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另一方面能挖掘数据内在信息,提取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基于最优化准则,建立了信息赋权整合模型,解决了多种数学方法计算结果不一致性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信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已取得长足进步,智慧水利建设即将步入高潮,但各应用系统的具体建设目标、标准与技术路线等仍在探索中。水工程安全监测智能化是智慧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实目标的边界取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度。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并基于数十年大坝安全监测实践的经验,系统分析了水工程安全监测智能化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水工程安全监测智能化的“三度”理念,合理的近期目标及“四化”路线。首先,需要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 “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从理性的角度即技术、经济、安全诸方面来衡量其合理的范围和程度,并自始至终秉承真诚的态度将其做好做实。其次,水工程安全监测智能化应聚焦于工程风险与结构抗力及安全相关信息的需求与有效供给两大矛盾,智能化的标准是对工程既有缺陷隐患看得见、说得清,未来安全风险想得透、管得住。第三,在监测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全信息化、可视化和模型化,是超越常规信息化、实现水工程安全监测智能化的关键。贯彻落实好这些理念,将为智慧水利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堤防工程是抵御洪水灾害的重要措施,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系统阐述了欧美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堤防工程及其防洪基本情况,重点从堤防概况及其防洪效益、堤防安全标准与堤防工程建设投资、法律规范与堤防管理、堤防工程日常养护与应急抢险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的角度,分析总结欧美国家堤防防洪具有安全标准高、法律管理体系完善、洪水风险转移措施多元化等特点。结合我国堤防防洪实际情况,建议我国应从堤防安全标准、堤防险情演化机理、法规管理、预警与应急抢险技术水平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提升防汛减灾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中心主义立法理念导致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在城乡分割的二元对峙场景下,走出饮用水安全问题泥淖之根本,在于立法理念的突破,即向饮用水安全保障统筹立法的方向转变。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统筹立法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区际公平理论要求矫正饮用水安全保障立法存在的分配非正义、制度非正义和承认非正义;饮用水安全保障统筹立法以权利平等保障为最终依归。在城乡统筹立法理念下,应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突出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权利保障。完善和建构适宜的法律制度并确立城乡均衡化的融资保障机制,以实现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我国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标准化和立法概况,重点对我国各种现行水电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标准体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由此,建议统一制定国家级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整合或修编各专业规范的安全监测标准、统一安全监测专业规范与其它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并且应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监测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坝安全管理信息获取不够全面、数据可视不充分的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覆盖大坝空中、地表、内部、水下等全空间一体化的信息感知体系,研究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海量地形调度、大坝与地形镶嵌、安全信息在三维空间的表达等技术难点,设计了大坝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了大坝安全信息在真实地理空间的快速、高效、直观展示,为管理者提供了快速获取大坝安全性态的手段,提高了大坝安全管理水平,以三维地理信息可视技术构建流域空间参考,将不同的大坝进行统一管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推进数字、智慧化建设工作,补齐了智慧大坝安全管理在信息化领域的短板。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测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回顾了由原型观测向安全监测的发展过程,提出今后在安全监测项目中增加现场检测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安全监测法规建设方面的情况,列出了国内外常用的各20项规程、规范,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在监测技术方面,重点阐述了监测自动化、现场检测技术及监测资料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监测技术的若干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坝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完善大坝监测,设施逐步实现大坝监测自动化,是搞好大坝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改造陈旧落后的监测设施和观测手段,是提高大坝安全监控水平的主要措施。加强大坝安全监测管理,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随时掌握在坝实际运行工况,是确保大坝安全的重要环节。本文简述了龚嘴水力发电总厂所属龚嘴、铜街子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设施、现状及运行管理要点,并提出了有关叁坝 安全管  相似文献   

19.
蒙昌洪 《中国水利》2006,(14):50-51
水利建设行政执法是水利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提高水利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在综述水利建设法律依据的基础上,从观念、体制、技术、立法、执法等方面分析了水利建设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水利建设法治观念,提高水利建设立法质量,明确执法机构,创新执法机制,建立执法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涉密信息的指纹加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把自动指纹识别技术用于电子政务涉密信息加密的方法。基于指纹信息的唯一性,利用比较成熟的自动指纹识别技术,探讨研究将指纹信息作为身份认证加随机密钥生成方法,来实现对电子政务涉密信息的加密或解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