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结合河道测量的实际,介绍当前河道测量新技术、新设备,论述了与传统河道测量技术相比的优越性,列举了河道测量中使用到的技术和达到的效果,分析目前技术的特点、优势,概述各类技术在长江安徽段河道测量中的具体应用,可为相关的河道测量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介绍当前河道监测技术即传统全野外数字化测绘技术特点。结合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测绘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重点介绍无人机、多波束在河道监测中的应用及作业优势,并进行了无人机航测和多波束测深系统技术应用成果精度分析,说明无人机航测和多波束测深系统技术完全可以应用于长江河道监测,助力长江河道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新技术在江西长江堤防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在规模空前的江西省长江干流江堤防加固整治工程建设中,业主单位大量引进个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江河治理及堤防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睡到良好成效,在抗御1999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择其主要几项新技术予以介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GPS空间测量新技术在岩崩滑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PS空间测量新技术与常规地形变化监测技术相结合,通过建立跨长江三峡库区九湾溪断裂和链子崖—新滩滑坡体的GPS观测网,定量的探索区域构造运动对周缘潜灾岸坡的影响。通过这一典型实例系统地研究了GPS空间测量技术用于岩崩滑坡监测的可行性、可靠性及实施中的关键技术;经4年多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实测资料及宝贵的实践经验,得到了许多有益结论,为今后我国继续开展这一领域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中首先对水文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接着对比传统水文测量方式和GPS测量技术突出GPS技术的优越性,最后对GPS技术在水文测量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徐少军  易军 《中国水利》1999,(12):37-38
长江干流流经湖北省1061公里,两岸长江堤防(主要是一、二级堤防)长1745公里,约占整个长江干流堤防总长的60%,其中一级堤防长470余公里。勘探资料表明,湖北长江堤防基本建立在黏土覆盖层极薄的古云梦遗址之上,堤基多具二元结构,有409公里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问题,基础覆盖层小于5米的有118公里,有的沙层还出露在外。每遇汛期,多发生管涌等重大险情,严重威胁大堤安全。在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中,全  相似文献   

7.
8.
9.
对钱塘江河口地区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进行了分类回顾,总结了钱塘江河口水下地形测量的新技术主要体现在平面定位方式、垂直基准面定位方式以及水深测量方式3方面,并对今后该区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杨柳  王超  吴忠明 《水利水电快报》2021,42(5):23-25,29
为探讨多波束测深系统在长江河道测量中的适用性,在阐述多波束测深系统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的基础上,从测量方式、数据处理模式及成果形式等方面比较了传统单波束测深仪与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差异.并通过采用两种测量方式同步施测,获取同一区域水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多波束数据精细度优于单波束,成果形式更多样化,但便捷性上略逊于单波束...  相似文献   

11.
GPS RTK技术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的建立,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从技术手段和产品形式及其应用上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GPS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在地形测量中已得到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2.
潘庆燊 《人民长江》2010,41(9):64-68
对1950年以来长江河流研究工作的进展作了简要综述。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来沙特性、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特点、河道整治的主要经验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指出:长江上游干流悬移质泥沙主要来源于金沙江和嘉陵江,以宜昌站为代表,分别占50.9%和24.0%;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且人为因素日益增强;加强河道演变观测分析,掌握河道演变规律,是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的基础工作和必要条件;河道整治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与河道演变观测、河工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可公度信息”来自天文学,始于太阳系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分布的研究,这是一种普遍规律,在天文、地震、气象、水文、经济领域均有运用,用此方法对未来三年长江流域洪水形势进行分析,推测出:1998~2001年长江上游将有3年的洪峰流量超过60000m3/s。  相似文献   

14.
位于南京城市上游的长江新济州汊道段的整治工程正在实施。由于新济州汊道段河道历来多变,近10多年来对于该汊道段的整治方案一直存在争议,其焦点主要在于其整治方案中中汊封堵工程对河道稳定的影响。河道河相关系是表征河道稳定特性的重要参数,借助于该河段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成果,从整治方案实施前后的河相关系变化出发,进行河段整治稳定分析,从而对中汊封堵方案的合理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封堵中汊整治方案,新生洲左汊河道泥沙更容易产生落淤,对新生洲右汊河道稳定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归纳总结了长江马鞍山河段基本情况、近期河道演变特点和河道治理概况;根据现有河势条件及近年崩岸险情,分析指出了目前本河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河道治理规划情况,探讨了下一步河道治理措施.研究认为:河势调整工程是该河段整治的关键,重点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河势调整工程方案;主要是在左岸新河口一带布置导流工程和上下何家洲及心滩串沟封堵并岸工程,并辅以江心洲尾的何家洲尾挖槽工程.鉴于整治工程的紧迫性和时效性,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开展相关前期工作,为整治工程早日实施创造条件,进而实现该河段河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无人机航测和卫星遥感的基本特点,对新技术与传统监测方法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无人机航测在长江河道监测中的作业流程和卫星遥感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并结合具体实例,论证了新技术在长江河道测绘、河势分析和抢险救灾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该技术方法为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全面实现“十四五”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河槽萎缩与防洪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黄金池 《泥沙研究》2001,31(4):7-11
河道的形态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来水来沙过程长期塑造的结果,通过定性分析探讨了河道滩槽结构形成的机理,证明了天然河流中滩槽稳定结构是洪水与枯水长期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来水来沙条件的趋势性改变将导致滩槽结构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出现无明显主槽的局面,一些季节性河流的例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推论,从黄河下游这些年河床变化的特征分析,如不能有效改变长期断流和主槽泥沙淤积状况,大堤约束较小的河南河段也有向无明显主槽的完全游荡性河流变化的趋势,顺堤行洪,大堤偎水的频率将大大增加,从防洪减灾角度出发,提出了黄河下游今后河道治理可能主要在于来水来源的合理调度,河道河势控制工程的管理和滩区防洪减灾软环境的建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按照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和长江治理与防洪实践应用3个领域,对长江流域河流泥沙与治河防洪研究及实践进行综述.①河流与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河流分级、干流河道分段与河势贴体网格等河流分类及形态研究,以及泥沙分界、长江水沙变化与输沙地形对比等泥沙特性及运动研究.②河流水沙模拟与专题研究包括河流水沙模拟...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干流河道内最小环境需水量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前关于河道内环境需水量研究多集中于水资源短 缺性河流,而关于水量比较充足河流的环境需水量的研究报道较少。依据长江下游生态环境 特点提出并概算了长江下游干流河道内最小环境需水量。计算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干流河 道内最小环境需水量约为 2 069.2亿m3。在丰水年枯水期该环境流量对长江口的生态 环境影响不大,但在枯水年枯水期将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  相似文献   

20.
介绍导流截流的方式,回顾截流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用几个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例阐明了几种富有创造性的导流截流技术方案。重点介绍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导流截流经验及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截流设计和目前阶段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