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分布模式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锋  王忠静  廖丽君  张铁林 《水利学报》2005,36(12):1457-1463
通过对干旱内陆河三级流域区绿洲发展与演化的历史实证分析,本文划分出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分布的2种典型模式:中游主导型和中下游主导型。在水资源禀赋及水资源利用方面,中下游主导型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较高,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而中游主导型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较低,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中下游主导型的人均GDP和城市化率总体较低,而中游主导型的相对较高;在水资源产出效率方面,中下游主导型的单位用水的综合增加值总体较低,而中游主导型的相对较高。在详细对比了两种典型模式的各种差异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导致绿洲分布模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流域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必须调整不适宜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率,才能保持现有绿洲分布模式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现状与进展,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并从水文要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措施4个方面归纳了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气候变化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石羊河、黑河、塔里木河为例,说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的不平衡,并由此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建立流域内水量平衡系统,协调内陆河流域的用水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西北内陆河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分析,初步提出水资源利用现状各类工程的供水量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水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西北内陆河典型地区生态演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内陆河下游生态演变问题,共性的认识是水资源与生态演变关系十分密切。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宏观的多,微观的少;概念性的多,具体性的少。有箍于此,从水资源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演变的特点、成因,借助RS、GIS及相关理论,提出了水资源分区应与生态分区相结合,指出影响西北内陆河地区生态演变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工程两方面阐述了生态修复的对策,认为生态演变研究应朝着时间化、空间化和具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针对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以民勤绿洲为背景,分析了渠道防渗与局部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依据系统论和生态学、水利科学等理论,兼顾节水与生态平衡,提出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渠道防渗新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渠道防渗中节水与生态需水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内陆干旱平原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对中国西部内陆河的典型区域(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北坡,河西走廊的黑河与石羊河)进行考察和初步研究,分析了在干旱的气候与沙漠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超过了其承载力,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土地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是21世纪柴达木盆地地区经济有效持续发展的根本切入点,本文详细阐述了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是21世纪柴达木盆地地区经济有效持续发展的根本切入点,本文详细阐述了存在问题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从植被建设、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防治三个方面阐明了它们在涵蓄保持水分、调节径流、改善水质及本身的水分消耗对河川径流量的影响等作用和影响,充分肯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水文效益,也指出了应面对的水资源限制问题,强调了保证提供生态环境用水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水是人类必须且不可替代的资源,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工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南方各流域交替发生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年年防洪、防汛抗旱消耗大量资源;保护水环境、节水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稳定和谐的人水关系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藏水北调是合理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建立全国联通水库网,仅限汛期调水、重复利用,治污后再输往沙化地区植被改善生态,是唯一能趋利避害、争取更大效益的方案,建议“藏水和南水”北调应以恢复生态为主要功能目标并与防洪协调。  相似文献   

13.
杨秋林  文俊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9):541-541,555
分析了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中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今后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应采取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以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保护准则及生态需水为攻关突破口,开展了跨部门、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十项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提出了干旱区水分-生态相互作用的机理,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重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力,绘制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分布图,系统地进行了1/3国土面积上的水资源评价,提出了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和可开采量及其分布,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15.
西北诸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北诸河地区1980—2008年的用水水平和效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及供水量、用水量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西北诸河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先天不足,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超过其承载能力;生态环境脆弱,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用水效率较低,不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等。今后应以流域为单元,加强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以节水为中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耀华 《人民珠江》2001,(1):6-10,17
就广西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上地质构造特殊、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和工程型缺水严重、水质型缺水逐渐突出等,针对广西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适度开发岩溶地下水、合理调蓄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块兴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源林区等措施,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山西水资源面临着供需矛盾尖锐、用水浪费严重、地下水过量开采、水质污染突出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快新水源开发、建设"节水山西"、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和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对策措施,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西北诸河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西北诸河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用水效率和效益低、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针对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建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实行水土总量控制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建立和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部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是实现西部经济振兴,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之首。西部地区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2%,但已开发量不足10%,开发程度较低。水电是无污染、可再生能源,西部大开发必须优先发展水电,实施“西电东送”,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作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方山为地貌特色的川东北低山丘陵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土地设施建设利用方式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四川达州千口岭方山水资源缺乏原因进行剖析,探讨水资源保护措施,对保水措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千口岭以厚层或巨厚层砂岩为主的地层条件、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较发育的构造背景及方山 “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特性,使得水资源极易流失;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及副高控制,易形成伏旱和春旱;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制度和水利设施历史遗留原因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益低下;适宜于方山区“Ω”形槽谷、垭口和平缓地形区的3种小型水利工程措施,是解决方山区缺水问题的主要途径。研究结果可为解决同类地区缺水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