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城市意象是研究城市居民行为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地图与文字则是研究城市意象的最佳工具。本文通过解读不同时期重庆城市历史地图演变,比较城市形态拓展过程,指出传统城市的空间意象注重实体具象的感受,而近代以来的空间意象则偏重“路径”元素感知,这种城市意象的转变是近代城市转型的体现。同时通过剖析包括张恨水、朱自清、冰心、司马訏等作家笔下的城市整体意象、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嬗变,指出近代重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文化在陪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下江人”影响深刻,“重庆小上海”成为当时的普遍话语。  相似文献   

2.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深绿型生态城市表达城市在各个层面上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本文介绍了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工作的背景.组织.基本理念以及规划的9大主题。完整说明了曹妃甸生态城应用瑞典“共生城市”理念.采用综合的整合方法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3.
刘卫  陈振宇 《规划师》2011,27(Z1):167-170
为推动增城市的信息化和城市化全面融合发展,建设具有现代化城市形态的“无线增城”,无线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现手段.应基于增城市的市情,结合“数字增城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无线城市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肌理的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鸿志 《山西建筑》2010,36(20):17-19
研究了城市肌理的分裂与融合对城市形态及城市意象的影响,并从建筑排序、绿地、道路等肌理的组成要素方面深入探讨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如何避免城市肌理的分裂,提出在对旧城更新的规划中,应该充分考察原来的城市肌理,进而在新的规划中整合原有肌理,创造出新的城市肌理,使得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5.
《住宅产业》2013,(7):9-9
本刊讯7月16日至17日,2013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珠海举行。此次大会以“生态城镇、智慧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构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形态的演变是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演变,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发展构筑了城市形态。根据北京新总体规划“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布局,探讨轨道交通站点、线路、线网分级的土地开发利用,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作为城市结构的骨架,与土地利用的一体规划及实施,实现城市结构的空间布局,塑造未来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7.
涂海峰  陈茜  张玲 《规划师》2008,24(8):49-51
城市第五立面指从空中俯瞰到的城市整体意象,即是城市形态、色彩、肌理、建筑屋顶等要素构成的整体环境。城市第五立面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可识别性和整体性都较强的城市景观风貌。从空中视角俯瞰成都双流航空港地区,发现其存在景观缺乏特色、机场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等问题。其第五立面设计运用视线分析法,在规划区域内构建“一心一环四片九节点”的结构,通过视点景观规划、节点规划和夜景规划,力图打造地标性大地门户景观,建设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国际大型航空港景观带。  相似文献   

8.
邓星月 《山西建筑》2010,36(19):9-10
主要从城市发展史、规划建设特征、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和城市规划思想等方面,探讨了西欧中世纪城市和汉唐城市建设的特点,进而对西欧中世纪城市和汉唐城市建设进行初步比较研究,并分析了同处于封建社会两种不同地域城市建设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市复兴”思想起源于欧洲,1990年代形成思潮,是在二战后西方的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和内城振兴背景下形成,提倡以综合和渐进方式克服城市衰退问题,以社会活力、经济和文化复兴为目标,对于历史城市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海州古城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复兴”思想,追求古城历史意象恢复与城市活力复兴协同发展,从肌理、色彩、九庵十八庙、空间结构和白虎山突显等方面恢复古城的历史意象,同时从继承和发扬白虎山庙会激活旅游、建设以历史步行街为基础的交通体系、疏理水系并将防灾与景观相结合等方面激发古城的活力.设计中还运用“新旧共生”手法,创建传统继承和发展统一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0.
梳理了城市形态及其结构的概念、层级和内涵,分析了中微观尺度下城市形态的组成要素,明确了结构性要素对于城市塑形和意象认知的关键作用.基于4个城市形态发展期和大量当代城市设计案例的特征抽取,提出由自然特质、城市轴、地标物、公共开敞空间、建筑形态、活动基面6类结构性要素组合形成的"城市形态结构",并结合当代城市设计实践阐述形态结构塑造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指标体系将指导和支持生态城的规划与设计.建造与运营。从而实现其整体愿景,指标体系建立在“共生城市”的综合性和多学科的方法基础之上,指标是一种有益的工具。从不同层次积极地整合规划中提议的各种目标。而且可以用来跟踪和控制目标实现的情况,指标系统还是专业人员.政府人员及公众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以明确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特殊挑战以及对策,文章介绍了建议的指标体系,包括部分精选的关键指标,以及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气候中性的城市是曹妃甸旨国际生态城的最终环境目标,对能源.水和垃圾进行综合管理,开发新能源并提高回收利用率的生态循环模式是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应用瑞典共生城市理念和方法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专门介绍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中如何对能源.水和垃圾进行整体规划.创造适合于该项目的生态循环模型,以及这种系统解决方案在各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名为“晶体“的可持续发展中心是实现曹妃甸生态城环境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将通过其建筑和功能。展示未来可持续发展技术,传递与生态城原则一致的远景,并监督新城的建设和发展,坐落在毗邻新城行政中心的半岛上,“中心”将成为生态城发展及中国可持续城市发展首创实践的标志性象征,“晶体”与周围景观整合,示范了可持续发展技术及生态系统,以其低能源需求成为节能建筑的典范,同时展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实践,“中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展示创新的节能环境技术,将体现和促进对曹妃甸生态城至为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毅  史逸 《世界建筑》2010,(1):96-100
本文从邻里结构、混合功能以及生态技术策略3方面介绍了曹妃甸生态城B3社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通过一个实践工程,阐释了一个宜居、多样、绿色的新形态社区愿景。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滨海盐碱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和前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例,总结并提出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路径和方法。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统筹考虑区域盐碱化特性和水资源污染等制约因素,实行“系统构建、分区控制”城市规划,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充分与地区排盐系统、排水防涝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及公园绿地系统等相衔接,形成了“水库-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和城市大海绵格局,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也为其他类似滨海地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将城市安全战略纳入城市规划领域,在分析城市安全观的基础上,探讨特大城市安全战略的规划重点,包括形成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安全网格";形成适应灾害状态的城市"有机结构";形成适度分散的城市功能、合理的城市规模、多元化的交通网络;形成以城市安全为导向的生态格局;形成以地下空间为载体的"第二城市"等,并提出以公共安全为核心的城市应急体系作为保障,为传统防灾规划的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五大连池新镇是依托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资源而新建的旅游镇,兼具生态移民镇与游客服务基地的功能,其规模适中,十分适宜发展慢行交通系统。本文综合了该镇贯穿于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等不同阶段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从“慢”格局、“慢”交通、“慢”游赏三个角度,对整体规划格局到局部的设计意向都进行了剖析,较系统的总结了规划组对于旅游镇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思考及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毕冰实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4,(10):112-114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共生城市是生态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以”环境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环境四个向度,来分析“环境共生”与”生态住区”的关系,从构建“生长性”住区的目标出发,在城市新区空间生态发展的层面上,研究一种基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住区生态骨架的有机生长模式,对共生城市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探讨了空间尺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的对应关系,认为在城市一区域这一特定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宏观保护的关键层次,基于城市一区域整体环境的系统性和差异性以及生物流与过程,建立城市一区域框架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寻找“最优景观格局”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并藉此总结出城市一区域尺度的两种空间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针对城市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了“城乡景观格局优化途径”,该途径包括有“集聚间有离析”、“景观安全格局”,“绿色基础设施”3大模式及5大格局优化策略;第二种是针对自然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途径”,该途径包含有“保护区圈层”与“保护区网”2大模式以及6大保护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