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余锦锐 《信息通信》2011,(5):145-146
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能够在用户网络接口(UNI,User Network Interface)和业务节点接口(Service Network Interface,SNI)能够便捷和灵活地传递用户业务,将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  相似文献   

2.
根据 G.983对 APON帧格式的定义 ,并参考其他接入网的 MAC协议 ,提出了一种体现业务优先级的 MAC协议 ,给出了授权分配情况 ,分析了协议的健壮性 ,并针对网络不过载和过载两种情况给出了计算机模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GPON系统OMCI协议的分析和仿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一种在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系统设备开发和互通测试中,分析调试ONT管理控制接口(OMCI)协议的方法.该方法延伸了OMCI消息的存在范围,使光网络单元(ONU)的以太网端口收到经处理的OMCI消息,通过该端口外接分析设备,完成消息的处理.经验证,这种方法能快速解析消息内容及下发流程,为准确定位提供了一...  相似文献   

4.
徐磊 《电子质量》2010,(7):48-50
EMM是LTE系统终端协议栈非接入层的一个子层。本文通过对EMM子层的结构、功能及过程描述,设计出开机注册时ATTACH过程的实现方法,对EMM子层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作为光纤到驻地(FTTP)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ONT,其构成设计、功能模块、工艺水平直接决定着应用前景。章详细地分析了ONT的这几个方面的技术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6.
绍了透明光网络管理和控制的有关问题 ,研究了透明光网络的结构以及配置管理问题 ,针对光网络缺少空闲信号 ,提出了一种告警压缩机制 ,最后介绍了光网络的抗毁性。  相似文献   

7.
伴随光纤接入网FTTx兴起的热潮和社会发展对网络带宽需求的日益升高,基于PON技术的无源光网络越来越受到业界领域的瞩目.本文希望以PON技术系统中的多媒体用户端——ONT光网络终端作为课题,研究它在该领域中的关键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全光通信网络中 ,光通道连接是透明的 ,可以承载不同格式和速率的信号。文中着重研究全光网络中光通道连接的控制机制 ,提出了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分布式控制方案 ,从而实现光通道连接的可靠建立和拆除。  相似文献   

9.
随着光纤接入网(统称FTTx)的大热,无源光网络PON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PON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接着介绍了基于上海贝岭的PON芯片:BL1908和BL1920设计的一种千兆位无源光纤网络GPON中的光收发模块ONT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0.
全光通信网络中 ,光通信连接是透明的 ,可以承载不同格式和速率的信号。文中着重研究全光网络中光通道连接的控制机制 ,提出了波长路由光网络的分布式控制方案 ,从而实现光通道连接的可靠建立和拆除。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 ATM- PON系统中的 ONT的概念及其核心功能 ,分析了 ONT与 PON和用户端的接口。结合协议模型解释了各层的主要功能 ,并给出了 ONT的结构框图及其 PON传输子层的实现框图。  相似文献   

12.
ATM-PON上行突发同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龙江  邱琪  罗正华 《数字通信》2000,27(1):31-32,58
上行突发同步是ATM-PON的关键技术,介绍2种解决突发同步问题的可行的方法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13.
FTTH网络是宽带光接入网的发展方向,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的带宽,但在FTTH网络建设中,ONT设备的管理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介绍了目前PON网络ONT的管理机制和家庭网关的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FTTH网络中PONONT与家庭网关功能融合的ONT设备的远程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徐林  李青 《半导体光电》1999,(4):249-251,276
在采用 A T M - P O N 技术的宽带接入方案中,为了提高接入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多个用户对资源的公平和高效占用,普遍采用统计多路复用技术。由于统计复用的技术特点,必然使 C T D 发生变化,从而引入 C D V,使业务流受损。针对通用的带宽分配算法,讨论 C T D 和 C D V 性能的分析方法,并提出网络优化设想。  相似文献   

15.
张瑜  侯韶华 《光子技术》2006,(3):177-180
介绍了LMP的主要功能:控制通道管理、链路属性关联、链路连通性验证和故障管理,并对LMP控制通道管理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ATM-PON是光纤接入网的重要技术。文章研究了业务穿越ATM-PON接入网的延时和延时变化性能,着重分析媒体接入控制协议对业务延时和延时变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论对ATM-PON媒体接入控制协议的合理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APON系统是一种优良的高速、宽带接入解决方案,世界上许多科研机构和通信公司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本文简述了 APON接入系统的网络分层结构、光网络终端的各功能模块。通过对系统的整体分析,确定了光网络终端设计中的核心工作是物理层实现,进而本文提出了物理层芯片的实现途径并给出了整个光网络终端的实现框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容量的不断扩大,提高核心网络效率和动态分配网络带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智能光网络是未来光网络的发展方向,控制平面是实现智能光网络的核心。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引入了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 GMPLS )控制平面,其中链路管理协议是为管理流量工程链路(TE link)开发的新技术。文中介绍了 ASON 中 GMPLS 控制平面及其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其中链路管理协议的 4 种基本功能(控制信道管理、链路属性关联、链路连通性验证及故障管理)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胡刚  范戈 《通信技术》2000,(3):97-100
在ATM标准协议参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APON系统的协议参考模型,对各子层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流量的管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Kim  H.  Biswas  S.K.  Narasimhan  P.  Siracusa  R.  Johnston  C. 《Wireless Networks》2001,7(5):531-540
This paper presents a QoS oriented Data Link Control (DLC) framework for transporting Constant Bit Rate (CBR) traffic over wireless ATM links. Data link control is usually omitted in fixed ATM networks because cell corruption due to channel error is extremely rare for reliable media like copper wire and optical fiber. However, for wireless, higher bit error rates are quite common due to shadowing and other fading effects. The purpose of DLC in wireless is to provide error-free transport to the higher layers by recovering corrupted cells at the link layer. A selective reject (SREJ)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based DLC protocol is used for CBR error recovery. For an ARQ based scheme, higher recovery rates can be achieved with larger cell transfer delay, caused by cell retransmissions. Since cell transfer delay and DLC recovery rate both translate to user-perceivable Quality-of-Service (Qo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DLC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se two, depending on the application's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is in our protocol, the retransmission procedure for a CBR cell is constrained to complete within a recovery time interval which is specified by the application at call-setup time. Also, a novel jitter removal scheme that reduces the cell delay variation caused by cell loss and retransmissions, is incorporated as a part of the DLC protocol. The proposed protocol is implemented on NEC's WATMnet prototype system. The implementa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reported for illustrating the performa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esented CBR DLC protoco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LC protocol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for QoS-constrained error recovery of CBR traffic on a per-connection basis. These also indicate that the DLC can be programmed to attain a desirable tradeoff between cell transfer delay and cell recovery 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