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红外制导系统大气衰减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红外制导系统中,大气衰减作用对红外探测有重要影响。为了深刻了解大气衰减影响,本文较为透彻地分析了大气各组分的衰减作用,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造成大气衰减的主要因素是水蒸气(H_2O)、二氧化碳(CO_2)和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这也是大气中最为多变的部分。本文同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激光通信具有频带宽、速度快、稳定可靠、不受外界电磁干扰以及保密性强等优点.地基激光通信系统受大气信道的影响严重,有必要对大气信道的特性进行研究和总结.本文从大气的组成及特性入手,分析了对流层大气对地基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衰减特性,定量给出了大气衰减的理论公式,针对理论公式参数不易获得的问题给出了以能见度为参数的大气衰减的...  相似文献   

3.
大气传输效应是制约红外成像系统的关键因素,从大气传输效应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大气传输的几个因素的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分析了大气传输效应对成像系统的探测距离带来的影响,指出在论证和研制红外成像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大气传输特性对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气信道是影响无线光通信质量的主要方面,为了全面掌握目前出现的信道测试方案,采用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测试,对信道测试方法进行研究。从大气衰减效应、光强闪烁效应以及光束漂移效应三方面测试内容出发,研究了各自运用的测试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示意图,同时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采取合适的大气信道测试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于春风  王倩  于守淼 《信息技术》2010,(6):191-193,196
介绍了大气激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分析了大气信道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影响,着重分析大气的衰减效应和大气的湍流效应;指出在我国特定地区进行大气信道测试的必要性;最后介绍和分析了大气信道特性的主要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衰减问题,给出了基于大气温度、密度、压强及吸收谱线 强度等经验公式的大气吸收衰减系数模型,提出了基于射线分层算法的传播吸收衰减模型, 弥补了传统算法在处理非均匀大气及等效积分路径的不足,提高了算法在非均匀大气条件下 的计算精度,扩大了算法的适用范围。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电波频率、传播仰角、观测距离 等因素与大气吸收衰减之间的关系,并给出典型情况下的图表计算结果,可为后续工作提供 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大气折射对空地卫星光通信链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光通信被认为是解决卫星通信高码率“瓶颈”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是在空地光通信系统中 ,由于大气温度与大气压强的随机变化 ,导致大气折射率不再是常数。当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 ,由于折射的影响 ,光束不再沿直线传播 ,而是按折射定律产生折射效应。这就使得光束到达卫星站 (或地球站 )时偏离了原来的位置 ,影响系统的通信性能。同时由于湍流的存在 ,它又会产生一些湍流效应。本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大气折射率模型 ,并由大气光路方程得出在空地卫星通信系统中 ,光束在整个大气中的传输特性。它是研究空地卫星光通信中的大气折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大气效应对通信链路的影响限制了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其影响机理和改善方法有利于降低光通信链路的误码率,提升通信速率及距离.总结了大气对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影响机理,指出了不同大气效应对光通信的影响形式,其中包括光强衰减、脉冲展宽、光强起伏和闪烁、光束漂移、光束扩展、相位起伏等.综述了现有的大气影响改善方法,主要包括大孔径接收、多波长传输、多光束传输、部分相干光传输、自适应光学等技术,并简述了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强激光大气传输特性分析及自适应光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强激光在大气传输中产生的折射、吸收、散射和湍流等线性光学效应,以及热晕、受激喇曼散射和大气击穿等非线性光学效应。同时介绍了自适应光学技术,以用于强激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
自由空间光通信传输信道雨雾衰减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SO以其巨大的传输带宽而倍受瞩目,但是需要对FSO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讨论雨和雾对光信号传输的衰减,给出了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论文最后把两种衰减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两个模型的相似性.论文分析结果给FSO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非视线单次散射激光大气传输模型分析了工作在日盲紫外光谱区的激光散射通信系统接收机、发射机的收发视场、俯仰角以及传输距离等几何参数对系统路径传输损耗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发射机的视场变化对路径传输损耗几乎没有影响,接收机视场的大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大,在发射激光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接收机的视场可以显著地提高接收机的信号强度,减少系统的路径传输损耗,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发射机的仰角变化对系统的影响较大,而接收机的仰角变化对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无线光通信光功率衰减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有的无线光通信系统中,光功率衰减模型普遍采用的是平面波假设下的模型,而实际无线光通信系统发射的激光是高斯光束。因此,建立高斯光束下的光功率衰减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利用理论推导结合仿真的方法,分析了高斯光束下发射光功率计算中积分限的选取,在综合考虑精确性和简易性的原则下,建立了高斯光束的光功率衰减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比较了平面波和高斯光束下的光功率衰减模型,研究了平面波近似带来的误差。结果表明:两种模型明显不同,平面波假设下的模型会低估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在分析最大可通信距离时会带来12%~13%的相对误差。  相似文献   

13.
非视线"日盲"紫外通信的大气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视线紫外光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于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光通信技术。本文介绍了非视线紫外光通信的特点以及影响非视线紫外光通信的主要大气因素(吸收和散射),又由于散射的作用而产生多径传输效应。通过讨论计算得出大气成分和天气状况对紫外光的大气传输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太赫兹大气传输是太赫兹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渗透于所有的太赫兹应用技术领域.现有文献中所说的太赫兹大气传输基本都是水平路径的传输,而文章基于辐射传输、色散理论和Van-Vleck Weisskopf线型,结合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数据库,建立了太赫兹波沿大气层倾斜路径的传输衰减模型,对0.1~1 THz频段太赫兹波沿倾斜路径传输的吸收衰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低端太赫兹大气传输的窗口结构,为太赫兹地空通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Ka频段卫星通信地空链路的大气衰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更关心降雨对电波传播造成的降雨衰减,而易忽略在一般情况下晴空大气对卫星通信地空链路微波传播的影响。但是当系统的链路余度较小、天线仰角较低的情况下,应考虑晴空大气造成的衰减。论述了 Ka 频段卫星通信链路大气衰减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计算结果,可供从事类似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实验和仿真两方面研究了自适应光学(AO)补偿大气湍流的影响,改善2.5Gb/s光通信系统性能的有效性。仿真结果显示,同种湍流条件下,发射端AO校正后的平均接收光功率较接收端AO校正有所提高,且起伏更小。实验结果表明,接收端AO校正后,平均误码率比校正前降低2~3个数量级;发射端AO校正后,平均误码率比校正前降低近7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7.
星地光通信链路大气湍流衰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气湍流中gamma-gamma分布的光强起伏,建立了星地光链路的衰落统计模型,研究了不同天顶角星地光通信链路的衰落概率、平均衰落次数及平均衰落时间等关键参数的统计特性.结果表明:减小天顶角和提高接收端探测灵敏度均可以极大的减少衰落概率和平均衰落次数,而不能显著缩短平均衰落时间,星地光链路的平均衰落时间为毫秒量级.  相似文献   

18.
紫外光通信的散射信道简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不同的紫外光通信模式,提出了非直视单散射信道模型的简化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简化模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对各种典型天气条件下,不同通信距离的能量损耗等进行数值仿真和结果分析,为日盲段紫外光散射通信系统的能耗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可知,简化模型可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提高仿真速度105倍;通信距离较小时,能见度对能量变化的影响较小;当距离增大后,薄雾天气对能量衰减迅速增加;随着距离的增加,轻霾、晴朗、非常晴朗等天气对能量衰减影响程度的差异也逐渐增加,即能见度越低,能量衰减曲线越陡,反之,曲线越平缓。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基于单光子轨道角动量技术的量子光通信系统的大气湍流效应,动用Rytov近似和修正von Kamm折射率起伏谱,建立了单光子轨道角动量斜程湍流大气通信信道中轨道角动量l的测量概率理论模型。本文同时给出了量子信道的单光子轨道角动量平均值l=〈l〉的计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