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利用旋转滴技术研究了化学驱油体系中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和盐对孤立油滴间聚并规律的影响,并利用聚并实验数据对界面粘度进行了推算。发现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不利于油滴的聚并,盐和聚合物的存在可提高油滴聚并速率,碱对聚并的影响具有表面活性剂和盐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邦明  高晓勇 《油田化学》1995,12(4):358-363
根据乳状液分层,破乳过程的测定及显微镜观察,考察了乳状液中的油滴上浮、絮集、聚并过程受水相组成的影响情况,得到了静态条件下石油磺酸盐碱、聚合物、盐影响原油乳化及油滴聚并速率的规律。这些结果对于用滴-滴聚并方法研究化学驱体系中油滴聚并是很好的佐证和补充,为了解化学驱油体系配方与驱出液油水分相情况的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庆油田二厂南四-8(弱碱)和四厂三元-6(强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水水质、含油量-沉降时间关系和驱油剂-油滴粒径关系等进行测定分析,得到了三元水的基本性质及驱油剂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碱对三元水稳定性影响具有双重性,随着碱量增大,小粒径油滴分布增多,少部分油滴粒径已达到胶体粒径范围,碱量增到一定值,采出水油滴会发生聚并而分离;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油滴分散,其长链分子间存在斥力,可阻碍油滴聚并;聚合物增加采出水黏弹性,增大油滴聚并阻力,减小上浮速度。碱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可使原油中的活性物质发生皂化,同时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聚合物自身水解,增大界面活性,使得采出水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用乳状液稳定性实验考察化学驱中油滴聚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用乳状液稳定性实验考察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化学驱中油滴聚并规律。结果表明,乳状液中油滴上浮、絮集、聚并过程受水相组成变化的影响较大。原油中石油酸与碱的反应和碱的强弱、浓度有关。高浓度强碱体系油水混合后易形成W/O型乳状液,低浓度弱碱体系油水混合后易形成O/W型乳状液。  相似文献   

5.
根据乳状液分层,破乳过程的测定及显微镜观察,考察了乳状液中油滴上浮,絮集,聚并过程受水相组成变化的影响情况,得到了静态条件下石油磺酸盐,碱,聚合物,盐影响原油乳化及油滴聚并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三元复合驱污水动力学稳定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Tti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模拟采出污水的背散射光强度变化获得油滴动力学稳定性信息.同时利用稳定性常数值(TSI-1)比较了驱油剂含量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驱油剂含量下污水中油滴的界面性质、粒径、电学性质和界面膜强度以及水相粘度,分析了驱油剂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和碱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小;由滴粒径、增加Zeta电位和液膜强度,但对水相粘度影响不大;聚合物则主要是增加油滴Zeta电位和液膜强度并使水相粘度显著增大。这些作用阻碍了小油滴转变为大液滴,减慢了大液滴聚结和分层速度。随着污水中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浓度的增大,污水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非均质微观刻蚀可视化玻璃模型,模拟油层不同驱替剂(聚合物P体系、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体系,以及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体系)的驱油效果,观察不同注入体系引起的油层油滴的变化及运移、再分布动态,研究不同注入体系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一步根据剩余油分布及微观模型基本参数得到地层油采出程度和采收率,P驱、SP二元驱及ASP三元驱微观驱替的采收率分别为43%、59%和92%。聚合物的调剖作用、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降黏作用、碱引起的超低界面张力、润湿反转及形成油膜等现象均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验证并详细解释和分析。综合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认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驱替仍将是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根据乳状液分层、破乳过程的测定及显微镜观察,考察了乳状液中油滴上浮、絮集、聚并过程受水相组成变化的影响情况,得到了静态条件下石油磺酸盐、碱、聚合物、盐影响原油乳化及油滴聚并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自发乳化驱油方法Ⅱ:自发乳化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模拟油在岩心中的自发乳化驱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渗透率岩心中,自发乳化驱油效果好于表面活性剂驱及聚合物驱。碱聚合物自发乳化驱替后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还可提高23.7%,远远高于单独碱自发乳化驱、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驱,说明这一自发乳化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驱替能力,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模拟油在岩心中的自发乳化驱采收率和总采收率分别为24.5%和71.8%,与超低界面张力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相近。高于三元复合驱、高浓聚合物驱。微观驱油试验证实光刻模型中发生了自发乳化现象。残余油自发乳化成小油滴,很容易穿过孔喉,以水包油型乳化状态开采出来。  相似文献   

10.
降低三元复合驱化学剂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保证三元复合体系综合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采用复配技术来降低碱及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通过碱的复配 ,可使强碱的用量降低一倍。利用烷基芳基磺酸盐 (TD)与生物表面活性剂 (RH)的复配 ,可使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少 2 5 %~ 75 %。在降低聚合物用量研究中 ,主要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合物与体系粘度的关系 ,同时筛选出了具有较强抗碱、抗盐能力的新型缔合聚合物NAPS ,在同样粘度下 ,可比普通聚合物 (大庆助剂厂产分子量为 14 0 0× 10 4聚丙烯酰胺 )用量降低 5 0 %以上。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及成本估算研究表明 ,所筛选的新配方可比目前实施的矿场注入配方中化学剂投资成本降低 2 6 %  相似文献   

11.
曹亚  李惠林 《油田化学》1999,16(3):265-267,277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与大庆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的条件,结果表明盐,醇的加入对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影响不大;碱的加入能改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界面上的吸附,使界面张力大幅度下降,在适当配比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碱水溶液与原油可达到超代界面张力值(10^-3mN/m)。  相似文献   

12.
张路  赵濉 《油田化学》1998,15(4):348-353
考察了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石油磺酸盐Cy体系与胜利孤东原油及萃取其酸性组分后的剩余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特性,发现复合驱油体系中的外加表面活性剂、碱与原油原位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对低离子强度下短时间内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大;外加表面活性剂对高离子强度下长时间的界面张力影响较大。动态界面张力的最低值与界面上各表面活性物质的浓度和比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复合驱油体系与孤东油田馆5^2^+^3层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绪龙  薛怀艳 《油田化学》1993,10(3):234-237
本文报导了用于孤东油田馆5~(2+3)层复合驱油试验的ASP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的研究结果。在ASP复合驱油体系中,碱A和表面活性剂S在降低界面张力上有协同效应,聚合物P的影响很小。在单一A和A+S体系中最佳碱浓度为0.2%和1.5%(Na_2CO_3)。1.5%Na_2CO_3+0.4%OP-10体系有最佳界面特性。  相似文献   

14.
郑清远 《油田化学》1996,13(4):371-372
本文介绍了在大庆油田将高温低点蚀土酸酸化缓蚀剂8401J(120℃)用于中、低温(<100℃)地层注水井的除垢、解堵及基质酸化的情况,所用酸液除常规土酸外,还有胶束酸和磁化酸,缓蚀剂加量为0.5%—1.5%,缓蚀效果优于大庆油田的使用的其它各种酸化缓蚀剂  相似文献   

15.
在任丘油田河间油藏油层及流体性质(90℃温度、矿化度为5 192.2 mg/L的采出水和5 682.6 mg/L的注入水、河间原油)的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相互作用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石油磺酸盐CDS-1在有效浓度为0.01%~0.3%范围内,瞬时动态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降低到10-2mN/m数量级。向浓度为0.05%的CDS-1溶液中加入Na2CO3,瞬时动态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变化不大,仍在10-2mN/m数量级;与Na2CO3高浓度相比,当Na2CO3浓度为0.5%时,平衡界面张力和瞬时界面张力降低明显,瞬时动态界面张力最低值低至10-3mN/m数量级。分别在浓度为0.05%的CDS-1溶液和0.5%Na2CO3/0.05%CDS-1二元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浓度在500~2 500 mg/L范围内)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M2500,瞬时动态界面张力和平衡界面张力无明显变化,仍在10-2mN/m数量级。该实验结果为河间油藏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配方的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酸/黏土复合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黏土、丙烯酸为原料,Al2O3为交联剂,Na2S2O8-Na2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黏土复合高吸水性树脂。考察了盐酸浓度、丙烯酸中和度、黏土用量、Al2O3用量和Na2S2O8-Na2SO3用量对复合高吸水性树脂吸水能力的影响;并考察了盐水温度和不同浓度盐溶液对复合高吸水性树脂吸盐水率和吸水倍率的影响。较佳的合成条件:c(盐酸)=6mol/L、丙烯酸中和度60%、黏土的质量分数5.6%(占体系的总质量)、交联剂Al2O3的质量分数0.35%~0.40%(占体系的总质量)、Na2S2O8-Na2SO3的质量分数1.00%(占体系的总质量)。在此条件下合成的复合高吸水性树脂对去离子水和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的最大吸水倍率和吸盐水率分别为1300,96g/g。  相似文献   

17.
驱油体系/原油间的瞬时界面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活性剂浓度、碱浓度和聚合物种类及浓度对复合驱油体系与原油间瞬时界面张力(γt)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碱和盐浓度条件下,0.3%的石油磺酸盐存在即可使γt降至超低.室内模拟驱油试验结果表明,化学驱提高采收率27.5%.本研究对于三次采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毕只初  钱越英 《油田化学》1997,14(4):345-348
用二氧化硅片作为模拟岩石,以椭圆偏振法测量癸烷在其表面形成的油膜厚度,通过长度测量法测定水在二氧化硅表面的接触角来判断润湿性及润湿性的变化。亲水的二氧化硅表面难以形成油膜,而疏水的二氧化硅表面能形成较厚而稳定的油膜。疏水或近中性的二氧化硅表面在经碱水作用或吸附表面活性剂后,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变成弱亲水或亲水,从而将油膜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