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家晨 《区域供热》2013,(6):114-118
北京名人故居都集中在西城和东城两区,建筑风格以传统的老北京四合院为主,其采暖方式不尽相同。名人故居在什刹海风景区为多,其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亲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和市区文保单位30多处。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建筑为平房四合院,是北京内城保留原有民俗文化及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景地区和名人故居、居民保留地区。  相似文献   

2.
项目概况基地位于东城区东厂北巷西侧,西至东黄城根南街,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300m2。建筑规模为8760m2,建筑控制高度为12m。用地内有民盟现在使用的办公楼及一套完整的四合院,新建办公楼尽量考虑与原保留建筑组合成完整的院落空间,减少对现状建筑的压力。方案一1.总平面设计方案分析了用地的环境状况,四合院的传统空间以及建筑肌理。充分考虑了新建办公楼与用地、与朝向的关系,与城市沿街景观的关系,与东侧原四合院办公区的关系。在建筑总图的布置中,新建筑顺应并延续了原有的建筑肌理,庭院的布置也采用了与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一致的内向性庭…  相似文献   

3.
北京旧城胡同平房区的问题由来已久.由于传统的平房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一般寿命只有四五十年,屋顶为小合瓦下敷草席和大泥的,寿命更是短暂,一般十几年即烂.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为了迎接各国宾客,大街面上进行了整治,胡同里进行了粉刷,但是多数民居、胡同和四合院内并没有得到改善,老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奥运会后,如何改善北京胡同平房区,特别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落后面貌,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北京的平房四合院居住区经过不断演变、发展与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形态特征。明清以来,北京的四合院、特别是王府和达官贵人的住宅都依照严格的规制而建造。这种传统的规制决定了一座四合院的面阔、进深、檐高及曲线形屋顶形态等。笔者通过对北京西城区西四北一条至八条和东城区东四一条至八条四合院的调查,对其形态和尺度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 三进四合院 两进四合院 一进四合院 1 历史上的城市架构   一般而言,经过规划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平面布局都较规整。由元代刘秉忠等人规划建造的北京旧城就是…  相似文献   

5.
快递     
正国内部分(Chinese)北京将有序推进平房直管公房申请腾退保护四合院风貌为保护和恢复北京四合院的历史风貌,改善老城区民众的居住环境,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加强直管公房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有序推进平房直管公房申请式腾退,鼓励通过平移置换实施整院腾退。近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直管公房管理的意见》,其中重点对加强直管公房管理、提升管理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对积极推动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腾退和修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北京的旧城改造把旧四合院平房作为开发改造的对象,取得了一定的效益。本文针对如何改造四合院以及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以获得较大的文化与经济效益等问题,作如下探讨。一、可开发改造的旧四合院的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7.
梁海欣 《建筑创作》2008,(12):30-41
设计背景 1.项目位置,周边状况 本项目用地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厂北巷西侧,西至东皇城根南街,用地东侧就是民盟中央现在的办公用地,现办公区内保留了一套较完整的四合院,其中保留着许多珍贵的物品。这些物品、房间、庭院中记载着老一代民盟人的故事,四合院中也处处都留有民盟人对老一辈人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正>建国70年以来,房地产业砥砺前行,创下辉煌成果。回顾房地产历史,不妨盘点一下行业历史上那些标志性的开创性事件,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一个时代,缔造了一段辉煌,书写了不寻常的印记。住房变迁建国初期:平房平房的说法比较笼统,其主要是区别于楼房,所以四合院、大杂院、排房都是平房的范畴。建国初期,我国无论是乡村还是城镇居民,居住情况都以平房为主。八九十年代:单元楼又称单元房,与筒子楼和团结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为艺术家设计的住所,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展开一系列的修复工作,并在院内增建一个新的建筑体.该项目用地面积达91 O.33m2,总建筑面积为41 2.72m2."四合院"改造后的功能是住宅与工作室相结合的模式.因所处位置特殊,这个项目非常具有挑战性:它位于北京老城区内,临近紫禁城,增建的部分对周围的环境、临近的胡同以及内部的庭院结构来说都很敏感.  相似文献   

10.
四合院是传统的北京民居,继承和弘扬传统居住文化,以人为本,修缮和改造四合院,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和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