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邻避设施在选址过程中阻碍重重,不仅有悖项目初衷,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公共参与方式选择为主线,阐释公共参与方式的选择原则,将整个设施选址过程划分为选址启动、多方案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方案确定四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邻避设施选址过程公共参与方式选择表.  相似文献   

2.
郑国  李东泉 《城市规划》2017,(7):79-82,110
传统的公众参与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认为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表达利益诉求。但就邻避设施而言,公众抵制的原因并非利益补偿,而在于安全和环境风险,利益相关者理论难以指导其公众参与实践。当前认知和行为理论正在经历知识转向,知识生产成为解释公众参与的重要动因和目的。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厂案例系统地展示了基于知识生产的公众参与:距离垃圾焚烧厂较远但具有较强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居民主导了整个公众参与过程,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与专家及政府官员的交互学习达成共识,并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垃圾焚烧的障碍,最终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工建设,为破解邻避设施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邻避设施建设项目因其固有的负外部性常引起周边公众的反对。事实证明,如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忽视公众参与可能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概念的公众参与机制,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因不及时的公众意见反馈而存在的风险。参考日本东京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公众参与机制,将公众代表区分为一般公众代表、候选地公众代表和建设地公众代表。结合邻避设施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作用,提出完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及建立公众参与有效监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取广州大坦沙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地方政府与公众在邻避设施规划中的互动与角色。指出在邻避设施规划中,城市规划领域健全的制度环境是维持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关键。地方政府应在承当主要领导力角色的同时,谨慎避免在邻避设施规划中的绝对权力。公众具备公民意识是进步的表现,但公众也应当认识和学习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建立政府和社会的协作关系是城市管治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5.
邻避设施规划之困境——上海磁悬浮事件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卫 《城市规划》2011,(2):74-81,86
许多城市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公共设施,都面临因负外部性而引发的公众抵制现象,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邻避。长期以来,邻避现象被视为公众自私心理的反映,其症结也被归因为利益问题。通过对上海磁悬浮事件的分析,指出邻避设施规划冲突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并非单纯的自私心理或利益因素能够解释。邻避设施规划必须回归到理性的公共利益分析与管理上,解决公共利益界定、利益保护和程序这三个关键问题,方能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向城市居民提供各项必需的公共设施。然而其中某些特殊设施,如垃圾转运站、变电站、精神病院等,可能会对其周围的生活环境、居民健康与经济财产造成损害,以至于所在地居民反对这些设施的设置甚至强烈抵制,即所谓“邻避现象”。这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难题。本文以邻避现象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指导,从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现实分析出发,探讨邻避现象的成因与应对策略,以期为此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之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现象越发突出。垃圾焚烧厂作为目前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其建立迫在眉睫且不可替代。但是由其引发的邻避冲突问题也日趋尖锐,亟待解决,需要加以重视。从我国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情况来看,我国邻避冲突的治理主要存在政府公信力受质疑、公众参与不到位、补偿方式单一化、技术标准不完善和环境风险防范不足等问题。对此,本文从提升政府公信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构建多元补偿体系、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少青 《城市规划》2019,43(2):109-118
由于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而引发的环境邻避冲突频频,其深层次原因是在双重博弈结构中,行政科层对主政官员形成强激励,而辖区内公众和邻避项目的中标企业对其形成弱激励,因此对地方主政官员的行为偏好产生影响,由此使得邻避冲突的治理陷入了"封闭式决策"和"叫停式补救"的怪圈。本文提出3条主要路径,优化当前的环境邻避冲突的治理,必须从根源性的治理改革做起:走向"协商民主模式"的环境公共决策机制;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哈齐高铁哈尔滨段建设所引发邻避事件的剖析及对公众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辨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和管理措施,并在事件的发展中汲取可行的解决方式,促使邻避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回归到理性、公平、公开、和平的基础上,以期化解高速铁路及其他类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可能面临的矛盾和困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频繁发生邻避冲突事件的现状,从博弈论视角分析邻避效应的演化机理与成因根源,并提出相应规避机制。针对不同决策主体构建了三类邻避效应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引入邻避因子_m^n、信息传播函数λ(x)等参数,建立地方政府与邻避居民的一般化复制动态方程,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封闭决策期、协商谈判期以及设施兴建运营期时的邻避效应演化机理。分析得出:邻避居民由于信息匮乏,导致风险损失预期值K增高,从而增强冲突演化进度与强度;规避邻避效应的关键节点在于避免邻避效应的利益冲突,其根源在于不同主体对邻避设施风险成本感知的巨大差异,以及由差异导致的应对策略和行为;邻避因子_m^n值大大降低,驱使邻避居民风险偏好抗争收益大于风险抗议成本,形成冲突演化。最后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提出规避机制,只有博弈双方共同签订具有特定约束力行为的协议,才能充分避免邻避居民的利益受损,邻避效应才能得以最终规避。  相似文献   

11.
郑卫 《城市规划》2013,(8):66-71,78
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困境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目的、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和公众参与形式四个方面,技术理性的城市规划传统、政府集权制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规划实施机制过度行政化、邻避设施规划涉及利益的复杂性和公众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不足是公众参与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蒋红军  肖棣文 《城市规划》2023,(10):62-68+91
在超大型城市中,公共设施潜在的邻避效应易引发严重的邻避冲突。使公共设施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避免特定群体反对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挑战。本文聚焦G市厕所革命,总结了消减城市公共设施邻避效应的空间营造策略。研究发现,城市政府应明确治理责任,通过对公共设施空间治理单元定位、注重增量利益投入及强化城市主体与公共空间的关联度,来实现空间“公共性”的塑造。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因其“公共性”的提升而改变,成为强化空间互动、参与空间维护的重要力量,从而促使消减邻避效应的目标逐步实现。本研究拓展了空间政治分析在城市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和治理体系建设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19个邻避设施PPP项目为研究样本,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邻避设施PPP项目风险。通过数据收集和编码,构建关键风险体系,并对风险间的关联性进行阐释,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风险防范启示:强化政府契约意识、完善论证评估机制;考虑多元利益诉求,构建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公众参与,引入绩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11)
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猛,而邻避冲突这一类特殊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也频繁发生。有效治理此类冲突事件面临着四大困境:城市化进程的必然、居民的邻避情结、邻避效应的传递性以及邻避抗争的动员。文章就其治理出路提出了科学规划,充分运用邻避设施;完善受损补偿机制;增强政府治理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郑卫  石坚  欧阳丽 《城市规划》2015,39(6):73-78
以上海虹杨变电站事件为例,指出邻避设施规划冲突不能都归因于居民的自私心理。许多情况下,冲突是因为邻避设施规划自身的科学性而引发的。此类邻避设施规划冲突的焦点集中在项目的科学性界定问题上,包括技术合理性和利益合理性两个方面。在规划冲突的管理对策上,也与自私的邻避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全国各地先后发生了多起由邻避设施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邻避现象已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不良因素,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剖析了邻避现象的本质成因,从社会、政策角度对预防和解决邻避现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国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公共设施(如核电站、垃圾处理场、火葬场、公共厕所等)在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附近居民带来了环境污染、安全威胁、房产贬值、心理危害等负外部性影响。公众为维护自身权益强烈抵制在自家小区周边建设此类设施,并引发群体性事件——国外称之为邻避运动。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掀起了邻避运动高潮。到了20世纪90年代,邻避运动开始在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进入21世纪,我国大陆地区各类邻避事件日益凸显,一些公共设施因民众强烈抵制而停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北京发生的以反对垃圾处理设施为典型特征的"邻避现象",给邻避设施规划选址造成了巨大的困境.本文通过对西二旗餐厨垃圾处理站事件的分析,发现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的存在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不足,是导致群体性抗议的根本原因,居民的邻避行动则呈现出网络媒体传动、多种渠道表达诉求、专家支持等特点.为对邻避现象进行有效治理,达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和谐,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探索综合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9.
城市邻避性公共设施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晖 《规划师》2009,25(12):80-83
某些城市公共设施因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而遭到所在地居民的反对和抵制,导致此类设施建设陷入“邻避”困境。主要原因在于设施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对称的收益一成本分配结构,即设施服务功能带来的利益由广大市民共享,但生产或运营成本却集中转嫁给设施周边的居民,进而引发利益冲突。为此,应在设施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技术与政策手段,采取一种建立在公众参与基础上的更加灵活、互动的规划建设模式,减少转嫁于周边居民的外部成本,从而改变居民的反对态度。  相似文献   

20.
邻避效应是城市设施各种负外部效应的总称,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重大风险,邻避效应的缓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根据设施的影响范围、服务范围及城市全域提出基于空间区划的利益群体划分,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而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将城市设施划分为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废弃四个阶段,运用包容性的理念,提出各阶段邻避效应风险规避的方法途径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