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全自动绝热量热计从80K到380K测定了两种高分子材料PEK-C及PES-C的低温热容,在实验温区这两种高分子材料均未观察到热异常现象.根据实验热容数据,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了计算这两种高分子材料80~380K热容值的多项式方程.  相似文献   

2.
用全自动绝热量热计从80K到380K测定了两种高分子材料PEEK及PES的低温热容,在实验温区这两种高分子材料均未观察到热异常现象.根据实验热容数据,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得到了计算这两种高分子材料80~380K热容值的多项式方程.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套绝热式水浴量热计,用于对蓄能材料的比热容和相变潜热进行测量.提出了标定量热计热容、散热量和搅拌器功率等参数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对这些参数进行了标定.使用量热计对水和铜在3个温度下的比热容,以及冰和石蜡的相变潜热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与这些参数的参考值很好地吻合.绝热式水浴量热计可以方便而准确地对蓄能材料的性能参数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4.
法 定 的 量非 法 定 的 量名 称符 号名 称符 号说        明物质的量n,(ν)摩尔数,克分子数,克原子数,克离子数,克当量 SI单位为mol.“摩尔数”是在量的单位名称“摩尔”后加上“数”字组成量名称,这是错误的摩尔质量M克原子量,克分子量A摩尔体积Vm克分子体积摩尔焓Hm克分子热焓摩尔热容Cm克分子热容摩尔定压热容CP,m定压克分子热容摩尔定容热容CV,m定容克分子热容摩尔熵Sm克分子熵 这7个量分别是质量、体积、焓、热容、定压热容、定容热容、熵被物质的量除所得的商,按规定,“摩尔”必须加在…  相似文献   

5.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在超低降温速率下,研究了CuZnAlMnNi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相变热容.通过计算,该合金由母相向马氏体转变时的最大热容和最大比热容分别是43.8mJ/K和574.l Mj/g·K,其平均热容和平均比热容分别是12.63mJ/K和165.48mJ/g·K.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单水浴法量热实验装置,提出了对量热装置参数及待测材料的定压比热容、固-液相变焓进行标定及测量的计算方程和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对量热装置的热容、搅拌功和散热量进行了标定,对铜和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定压比热容,以及冰的固-液相变焓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量热计及测试方法可在常温范围内精确测量材料的热物理性质.此研究可以为新型相变储能材料的定压比热容、固-液相变焓提供快速而精确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热力学量热法是研究聚合动力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概述了该法测量聚合动力学参数的原理,综述了绝热量热法在聚合反应中的应用,其应用领域甚至扩展到绝热共聚、悬浮聚合、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8.
碱金属卤化物热力学性质的Monte Carlo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MC方法对熔融碱金属卤化物进行了模拟计算,势能采用Fumi-Tosi热,计算了简单熔融盐、熔盐混合物以及互易系熔盐的经向分布函数和各体系的热力学量,包括摩尔内能、等容热容和摩尔体积。计算机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和其他计算值一致。结果表明若使用适当的势能形式,计算机摸拟技术能用于研究熔融盐的结构和热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酸催化合成邻氨基苯甲酸正丁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合成邻氨基苯甲酸正丁酯的催化剂和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氯化氢对该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甚小;浓硫酸对邻氨基苯甲酸及其盐酸盐都有良好的催化作用,但后者催化剂用量显著减少。采用正交设计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邻氨基苯甲酸盐酸盐、正丁醇和浓硫酸的摩尔比为1:6.6~7.0:0:38(邻氨基苯甲酸盐酸盐0.1mol),酯化时间为10h,酯化收率为36.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塔式反应器由邻氯甲苯经催化光氯化合成邻氯苯甲酸的工艺路线。着重考察了影响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紫外光照射,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130-140℃,催化剂用量为邻氯甲苯量的2%,其产品收率达70%。产品的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醚化反应中醚的热化学性质是工艺设计及工程开发的基础,采用基团贡献法对甲基叔烷基醚的标准生成热、绝对熵等压热容等热化学性质进行了估算,同时估算了部分醚化反的反应热。结果表明,其精确度完全可满足工程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传统绝热加速量热仪反应检测效率低、反应判断灵敏度不高、绝热性能受限的问题,提出差示功率补偿绝热扫描量热方法. 在实验样品分解反应的激发阶段,用扫描模式匀速升温,并采用基于扫描基线的两通道补偿功率差、温差和样品温升速率3种动态反应检测方法并行进行检测,以适应复杂工况的反应环境,提高反应检测效率和灵敏度;当判断发生反应后,结合差示功率补偿控制和基于恒温基线的动态绝热追踪,使样品实现接近理想的绝热反应过程. 以过氧化二叔丁基(DTBP)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绝热加速量热方法相比,差示功率补偿绝热扫描量热方法在0.3~0.7 ℃/min的扫描速率范围内,能明显提高反应检测效率和灵敏度,并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热分解特性参数和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可以测试氮化硅薄膜热导、热容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制作成悬空结构,利用Pt薄膜来做加热与测温电阻。设计了合理的测试方案来减小测试过程中Pt薄膜附加热导、热容带来的影响。用Matlab模拟了结构的热响应特性。在Pt薄膜中通入直流电流后, 桥面温度逐渐升高,最终达到稳定,在相同的电流输入下,微桥的热容、热导越大,桥面的温升越小。讨论了无效加热电阻和微结构加工工艺对测试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提高测试精确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对比Lewis -Riesenfeld(LR)不变量、无跃迁量子驱动、超绝热迭代和缀饰态4种绝热捷径技术在制备纠缠态时的性能,在介绍LR不变量、无跃迁量子驱动、超绝热迭代以及缀饰态的基础上,基于控制变量的物理思想从多角度对比分析了这4种绝热捷径技术在制备纠缠态时的优缺点.对比结果表明,这4种绝热捷径技术均能快速实现高保真度和对环境鲁棒的纠缠,但由于构建绝热捷径的方式不同,这4种绝热捷径技术均存在不同的限制.因此,对于不同的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应灵活选择不同的绝热捷径技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H-90型膨胀仪,对潜热储能材料A l-34%Mg-6%Zn和A l-28%Mg-14%Zn合金的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定,如固、液态时的比热容,30~500℃间的质量密度,熔化温度和熔化潜热等.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合金的熔化温度和熔化潜热分别为454℃、447℃和314.4 kJ/kg、303.2 kJ/kg.从室温加热到熔化温度时,两种合金的密度分别减少1.05%和1.09%.在相变之前,两种合金的比热容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445℃时,分别为1 368.5 J.kg-1.k-1、1 203.6 J.kg-1.K-1.在相变过程中,由于熔化潜热的原因,合金的比热容变化很大.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和误差分析来看,上述热物性参数的测试结果是可信的.本文还对合金组元和相对热物性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醚化反应中醚的热化学性质是工艺设计及工程开发的基础。采用基团贡献法对甲基叔烷基醚(C4~C7)的标准生成热、绝对熵及等压热容等热化学性质进行了估算,同时估算了部分醚化反应的反应热。结果表明,其精确度完全可满足工程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基于热传导理论和优化分析方法,提出了原油管输过程热经济性定义、评价参数、评价方法,并实例介绍了建立动态评价曲线的过程,讨论了评价曲线的特点.评价曲线基于优化分析结果.应用评价曲线可以确定热经济性良好的输量范围,预测经济加热耗油指标,动态评价当前输量下管道总体热经济性程度,动态评价输送方案的合理性,并及时动态提出优化调整方案.根据全线实际加热耗油量,还可动态评估热站的综合运行效率.误差分析则表明,在评价曲线输量范围,即使土壤含水率和导热系数较大,输量变化对K值从而对评价曲线的影响是有限的,应用基于反算K值建立的动态评价曲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立式高真空多层绝热液化天然气(LNG)储罐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立式高真空多层绝热LNG储罐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其总体漏热进行了具体分析,给出了计算公式,为绝热性能的分析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最后针对LNG的特殊性质进行了结构和安全性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多孔介质内超绝热燃烧的特性,搭建了自由堆积多孔介质超绝热燃烧试验台架,测量了不同化学当量比(0.4~0.7)的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的超绝热燃烧特性.自由堆积多孔介质由直径为3和6 mm的Al2O3小球在陶瓷管(Φ38 mm×500 mm)中堆积而成,孔隙率为0.42.试验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中只有当燃烧波正向传播时才可能产生超绝热燃烧.在贫燃条件下超绝热燃烧的上限化学当量比为0.7,下限化学当量比为0.4;当化学当量比小于0.4或大于0.7时,在贫燃条件下的超绝热燃烧将不能实现.多孔介质中预混燃烧的火焰锋面速度约为7.82 μm/s,最大燃烧锋面温度超过绝热燃烧温度139 K.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具有过应力特征的热粘塑性本构方程,对冲击载荷作用下轴对称圆棒光滑试件的绝热失稳及变形快速局部化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有限元计算模拟分析。为了模拟实际材料中存在的不均匀性,义中考虑了材料热物性、热软化率及材料应变硬化特性三种简化的不均匀性情形对热粘塑性材料的绝热失稳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