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俞茂宏统一强调理论,推导出了塑性松动压力的统一解,可以广泛适用于不同的围岩岩型,Caquot(卡柯)公式为其特例。当不同程度地考虑σ2的影响时,可得出一系列的围岩松动压力。  相似文献   

2.
刘杰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4):78-82,89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并利用复合地基中碎石桩与桩周土的竖向位移相等,侧向变形协调与连续的条件,通过弹塑性理论,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及变形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了权系数b的大小对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的影响,推出了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荷载、碎石桩所分担的荷载及加固区压缩量与桩周土的塑性区半径的关系的系列解析算式。提出了对于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应该实行承载力和沉降双重控制的设计思想。为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将模型试验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国内外各种混凝土多轴强度理论和大量实验资料,提出了一种于莫尔-库尔理论和双剪应力强度理论之间的混凝土这一强度理论,考虑了中间主应力σ2的影响,具有清晰的物理概念,较简单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分析比较可知,与国内外学者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算例表明,可以适用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并利用复合地基中碎石桩与桩周土的竖向位移相等,侧向变形协调与连续的条件,通过弹塑性理论,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及变形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了权系数b的大小对复合地基承载及变形性状的影响,推出了作用在复合地基上的荷载、碎石桩所分担的荷载及加固区压缩量与桩周土的塑性区半径的关系的系列解析算式。提出了对于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应该实行承载力和沉降双重控制的设计思想。为验证本方法的可行性,将模型试验的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薄壁圆筒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下的统一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俞茂宏统一强度理论,分析了高压薄壁圆筒在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极限荷载,得出了统一解形式,常用的Tresca、Mises、Mohr-Coulomb和双剪强度理论解等均为该解的特例。利用此解可以合理地得出不同材料的相应解,它既适用于拉压强度相等的材料,也适用于拉压强度不相等的材料,并且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从而减轻结构质量,取得多方面的效益。说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对于承受内压的薄壁圆筒的理论计算有非常好的适用性,为承受内压的薄壁圆筒的分析计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剪统一强度准则对隧道围岩抗力系数进行了分析,并导出了围岩抗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在表征岩石的强度和变形特征时采用了三剪统一强度准则以反映中间主应力对岩石强度和变形的影响,在描述隧道围岩塑性区内的应力状态时,采用中间主应力参数法来表达不同岩体可能具有的不同塑性区应力状态。计算实例表明:隧道围岩的中间主应力对隧道围岩抗力系数有影响,考虑中间主应力效应后所得的隧道围岩抗力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应力平衡原理,将统一强度理论作为矩形巷道围岩的塑性条件,推导出矩形巷道边帮的塑性区宽度计算公式;通过中间主应力系数b的变化,得出了在Mohr-Coulomb准则下矩形巷道边帮塑性区宽度计算公式。结合具体案例,将统一强度理论系列解与Drucker-Prager准则解进行比较,分析了采场宽度、岩体黏聚力、岩体内摩擦角以及原始地应力对塑性区宽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塑性区宽度随着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采场宽度和原始地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相同采场宽度下,统一强度理论系列解比Mohr-Coulomb准则解和Drucker-Prager准则解小,适用性更好,可为矩形巷道设计及支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的强度理论是土木、采矿和水利等众多混凝土工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设计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双τ^2屈服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参数双τ^2强度理论,给出了材料的极限强度比,从而说明了不同的材料对应着不同的强度理论.其次,利用两参数双τ^2强度理论分析了混凝土的脆性破坏,并同某些混凝土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最后,讨论了中间主应力效应,结果表明,运用两参数双τ^2强度理论分析混凝土强度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9.
陈辉 《宁夏工程技术》2007,6(2):113-115
水泥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它的性质与土、混凝土有些相似,又不同于土与混凝土.详细讨论了水泥土的各种强度理论,包括传统的强度理论和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推导了适合水泥土的强度准则计算公式,为水泥土的有限元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塑性增量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热弹性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有限元程序的基本公式,该程序可用于二维平面及三维轴对称问题温度场、热弹塑性应力场分析。  相似文献   

11.
巷道最优支护可以实现新奥法安全经济的最佳支护状态,本文根据软岩流变控制原则和统一强度理论,合理考虑中间主应力与强度准则选取的影响,推导两种稳定蠕变准则下巷道最优支护力和围岩允许最大位移的理论解答,给出公式适用条件、应用步骤,并进行两个工程实例验证,分析中间主应力、岩石长期强度以及围岩抗剪强度参数等对巷道最优支护力与围岩允许最大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理论解答可退化为文献已有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所得公式表达简洁、参数易于确定,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两种稳定蠕变准则的巷道最优支护参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且整体差异较小,但应力偏张量第三不变量准则相应解答的适用范围更广;中间主应力效应和强度准则选取对巷道最优支护参数的影响显著,Mohr-Coulomb准则的结果过于保守,难以发挥围岩的强度潜力;岩石长期强度是巷道最优支护设计的关键参数,围岩黏聚力相比内摩擦角对巷道最优支护参数的影响更为明显,应充分考虑岩石强度参数的变异性。所得结果可为软岩巷道的最优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岩石中间主应力效应及强度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岩石中间主应力效应试验和强度理论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岩石中间主应力效应的基本规律和现有岩石强度理论的特点与不足,最后介绍了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对岩石真三轴试验的预测与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主应力效应及其区间性是岩石强度的重要特性,且已是目前岩石强度准则建立所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应用统一强度理论并考虑更多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可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较理想解答。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对沟内埋管的竖直土压力进行计算,得到了刚性结构物的竖直土压力的统一解。该统一解具有普遍性,既适用于拉压强度不同的材料,也适用于拉压强度相同的材料。计算结果表明,当拉压比一定时,随着填土厚度的加深,竖直土压力随着中间主应力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即沟壁向上的摩阻力对管顶上土压力的卸荷作用更加明显。应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可以得出更符合土体性质的竖直土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材料的强度潜能,使其在工程应用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岩石三轴抗剪强度计算方法 ,利用计算机编程分析计算了岩石三轴抗剪强度参数 ,并绘出岩石莫尔应力圆及其包络线 .并把该法用于西霞院工程岩石强度参数选取 ,表明算法准确、可靠、快捷 ,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5.
用湿度应力场理论分析膨胀岩巷道围岩变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文献[1,2]提出的膨胀岩体中的湿度应力场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非线性大变形有限元计算程序,并以软岩巷道围岩遇水作用问题为例,用湿度应力场理论分析计算了围岩大变形问题。计算表明,湿度应力场理论克服了以往各种岩石膨胀理论的缺陷,可以综合分析膨胀岩土工程中水、载荷(原岩应力、自重等)、支护等对围岩的共同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完整的单剪强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滑移应力和静水应力互为因果关系的机制,建立了完整的单剪强度理论,它包括剪切屈服、脆性断裂和塑性体积屈服两个准则,并理论地解决了中间主应力对材料强度影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应力分析设计法的基本原理,给出了通过有限元法得到应力分量后进行应力分类和应力评定的方法。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汽包封头的温度场、应力场,确定了其危险截面,并应用应力分析设计法对汽包封头的强度进行了校核。  相似文献   

18.
基于GB 50923-2013及JTG/T D65-06-2015两种钢管混凝土拱桥规范对拱肋刚度取值的差异,利用15组钢管与混凝土组合依据两种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拱肋刚度,并利用ANSYS分别基于两种拱肋刚度取值方法模拟单拱肋试验,分析两种规范对拱肋刚度取值的合理性. 最后以一标准钢管混凝土拱桥为对象,利用统一理论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横撑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种规范对拱肋刚度的计算结果误差在10%以内;利用ANSYS采用统一理论模拟单拱肋比采用双单元法建模更为方便快捷,且模拟结果更符合试验结果. 横撑形式为“X”撑时,拱桥稳定系数比“H”撑、“K”撑及“一”字撑分别高出4.3%、0.6%及17.8%;横撑数量由0增加到2时,标准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系数提高41.2%,提高速率最快且继续增加横撑数量,而稳定系数提高速率有所降低;在1/4跨至5/8跨之间设置横撑可以使钢管混凝土拱桥稳定性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