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芍陂,今称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这是一座蜚声中外的古代水利工程,属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500多年前,芍陂为楚令尹孙叔敖始建,汉景帝时重修。建国后整修数次,蓄水量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3万亩,号称“神州第一塘”。塘堤周长25公里,全是块石护坡。塘内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渔歌阵阵;堤上杨柳依依,倩影婆娑,美不胜收。人们为纪念孙叔敖的治水功绩,在塘的北部建有孙公祠。孙公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内有孙叔敖像、石刻塘图和历代碑文。由于安丰  相似文献   

2.
芍陂创建于春秋中期,目前已经历时2600多年,比都江堰和郑国渠还要早300多年,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和防洪效益,是我国陂塘型灌溉工程的典范。唐代以后至今,芍陂又被称为安丰塘。关于芍陂何时被称为安丰塘,又为何被称为安丰塘,至今学界仍无定论。本文尝试从安丰县(郡)行政区划建制沿革和历史社会变迁的角度,梳理分析安丰塘得名的时代和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安丰县从今河南固始县东南逐渐向今安徽霍邱、寿县方向迁徙,隋代以后,安丰县迁至芍陂西北堤附近,人们取"安丰"吉祥寓意,逐渐开始称芍陂为"安丰塘"。  相似文献   

3.
记载“神州第一塘”安丰塘两千余年风雨变幻,由国家水利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姚汉源教授亲自作序的大型水利工程志书《安丰塘志》,最近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这部志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从头至尾始终贯串着“求实存真”的精神。它的出版,无疑是为研究水利史和芍陂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将为寿县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安丰塘古名芍陂,始建于春秋中期的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间),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清代编纂的《淮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安丰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寿县是座历史古城,历史古城有座历史古塘,这便是“神州第一塘”安丰塘。安丰塘古名芍陂,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公元前613~591年间),为楚相孙叔敖征集民力所建,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位居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首,其悠久的历史被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做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优秀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安丰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简言之,即“天人合一”、“师法自然”。遥想当年,孙叔敦动议开挖这方塘时,“在这种激动的情绪中,人民与孙公合一,就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壮举”(武陟山《安丰塘畔》)。正是由于孙叔敖能够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5.
赵阳 《治淮》1995,(12)
安丰塘古名芍陂,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公元前613至公元前591年间),为楚相孙叔敖征集民力所建,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位居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首,其悠久的历史被写入国家历史教科书。 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优秀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安丰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一言以蔽之,即“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遥想当年,孙叔敖动议开挖这方塘时,“在这种激动的情绪中,人民与孙公合一,就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壮举”(武陟山《安丰塘畔》)。正是由于孙叔敖能够施教于民因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防汛抗旱》2021,(4):F0002-F0002
芍陂,亦名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古城南30公里处,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我国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据史书记载,芍陂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前591年),经历了2600余年兴衰,至今仍灌溉着67万余亩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治淮》2012,(7):38-38
安丰塘,古称芍陂(音quebai),中国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讶火水利工程。“陂”是池塘的意思,因为引淠水经白芍亭东积水形成而得名。隋唐以后,在此处设置安丰县,因此被称为安丰塘。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正>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km处,是古代淮河流城最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隋唐后因陂址在安丰县境内,故又名安丰塘。此外,在历史文献中,还有"龙泉之陂"、"勺陂"、"期思塘"等称谓。关于芍陂的创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楚令尹孙叔敖所修,时间约在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年)之间。一说是楚大夫子  相似文献   

9.
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处,历来史家都认为它就是芍陂。期思陂则是芍陂的异名。传统的说法是:芍陂为春秋时期楚令尹孙叔敖主持兴建。这里,仅就个人读史和实地观察所得,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治淮》1986,(4)
芍陂(安丰塘)是我国古老而又最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曾被誉为“水利之冠”。二千五百多年来,它对淮河以南地区的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曾起过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芍陂几经修建治理,目前已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反调节水库,蓄水量9000多万立米,灌溉面积63万多亩。1983年灌区粮食产量达5.73亿斤。古老的芍陂为人民做出了新贡献。但由于古代部分文献的记载不一,《辞海》、《辞源》注解诸多不同,一些  相似文献   

11.
<正>在淠史杭灌区,有一个水库颇为与众不同——安丰塘。相比于其他水利枢纽,它的历史要追溯到2500多年前。从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始修建起,历朝历代几经荒废修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淠史杭工程的出现,安丰塘又重新发挥出"水利"之用。沿着淠河干渠从六安市区一路向北,到寿县境内再行驶20余分钟,远远就能看到一个堤坝,堤坝上竖着一块石碑,上面书有"芍陂"二字,此为寿县籍著名书法家司徒越手迹。"芍陂"即是安丰塘的古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亦有提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寿县有两颗水利明珠,其一是古塘芍陂(今称安丰塘),其二是寿县古城(古称寿春)。前者作为古老的水利工程闻名中外,后者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名传遐迩,但作为水利名城,似乎还鲜为人知。芍陂为二千多年前楚令尹孙叔敖始建,后汉王景帝重修。  相似文献   

13.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40年的治淮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制定,是有其历史和自然的根据的。“蓄泄兼筹”是淮河流域治水经验的高度概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兴建了我国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后称安丰塘)。由于陂塘蓄水灌溉事业的发达,江淮地区成为我  相似文献   

14.
安丰塘号称“神州第一塘”,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征集民力所建,现属淠史杭灌区中型反调节水库,灌溉农田99万亩,受益人口60万,是安徽省寿县人民的“当家塘”。安丰塘自1974年进行一次整修后已运行20多年,堤坝冲刷损毁严重,加之灌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增、用水量加大,寿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五个二工程”,即投资2000万元,完成土方200万方,浇筑混凝土2万方,植树20万株,增加蓄水量2000万方。工程分两期进行,去冬实施一期工程,发动14个乡镇10万人上阵,对水库引水渠——淠东干渠清淤加固,工程安排30天,计划工程量150万方。  相似文献   

15.
古塘丰碑     
赵阳 《治淮》1991,(11)
历史的书页翻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场百年不遇的罕见洪涝漫地席卷而来。位于安徽省寿县境内的“神州第一塘”——安丰塘水库,正经受着一次严竣的考验。一、有雨,有暴雨,有特大暴雨……随着每日里电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场接一场的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5月31日,水库下游正南洼地开始出现内涝。紧接着,安丰塘下瓦埠湖畔风浪又起,大片大片的良田被突涨的湖水一口口吞噬。安丰塘管理处接到通知:寿丰干渠及沿塘闸门严加封  相似文献   

16.
陂塘是一种蓄水灌溉工程,在我国西汉后期开始,各地修建了许多陂塘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里介绍几个主要的陂塘工程。 1、芍陂: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的地方,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知名的古平原水库。东晋时,安丰县设置于此,又因芍陂的水利作用。使陂周连年丰收,以后改名为安丰塘。据《后汉书·王景传》记载,芍陂建于楚庄王时代(公元前613——591)年,是著名的政治家孙叔敖主持修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当地利用本区的丘陵地形,在低处环湖筑堤,拦蓄以淠河为主的几条小河,形成周长120多  相似文献   

17.
<正>当地时间10月12日,在法国蒙彼利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5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中国申报的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寿县芍陂、宁波它山堰3个项目全部入选。诸暨桔槔井灌工程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桔槔提水井灌最早可追溯至南宋,这种最为古老的灌溉方式至今仍在泉畈等村使用,堪称灌溉文明的活化石。芍陂又称安丰塘,位于安徽省寿县,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型陂塘蓄水灌溉工程,历经2600多  相似文献   

18.
在钱塘江海塘北岸险段标准塘工程海盐秦山至兰田庙段初步设计中 ,提出了“两堤联合防御”的设计新思路。这种堤防设计方法适用于工程岸段已同时存在相互平行的一线临江堤和二线堤 ;及一线堤堤前施工 (如镇压层、潜堤等 )存在一定困难的江道堤段 ,本方法较单一临江堤防设计方法具有施工难度降低 ,两堤联合防御可靠性增强和工程区域环境得到改善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土石坝是一种古老的坝型。我国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就在今安徽省寿县的淮河支流上修建了灌溉用的芍陂,即今安丰塘水库。在公元514年,在淮河中游修建过高50米的浮山堰土坝。公元前5世纪,在今伊朗修建过高23米的土坝。堆石坝则到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俺叫钱胜堂,今年68岁,是寿县堰口镇老庙集的庄户人。小时候念过几天私塾,大伙儿叫俺来跟你拉拉这次清障的事,俺想说说也无妨。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俺们祖辈几代住在安丰塘边,靠的就是这座古塘。这塘号称“神州第一塘”,还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哩!自打对外一开放,这里游客越来越多,开饭店的、办商店的也跟着红火起来。俺们这些挨塘畔住的人家,也都挤上塘堤,建房开店,只图赚两个钱花。俺一个孤寡老汉,已干不动庄稼活,也在塘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