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玉果—雁木西区带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认为该区控油气构造主要形成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下侏罗统至第三系共发育有五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含油气层系多且油藏类型丰富;区带油气运移以侧向为主,具有晚期成藏特点;如何在该区把握油气运移路径,并在有利方向上精细落实勘探目标,是该区带的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高升探区油气运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完钻井声波时差资料,计算出高升探区地下流体压力及剩余压力分布,并对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进行探讨.结合构造、沉积等条件分析,探讨该区油气运移方向,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地区.研究结果表明,油气分布受油气运移带控制;牛心坨地区存在一条北东向的油气运移带,曙北-雷家地区存在多条油气运移带,对油气运移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缓坡带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沾化凹陷缓坡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也是继凸起、潜山之后的重点勘探区带。缓坡带是该凹陷沙四、沙三段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运移指向;断层、裂缝、不整合面和储层是缓坡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缓坡带油气运移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成藏模式,并讨论了缓坡带油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6.
��姰����ſڹ��졪��������ģ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岩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稠油咔唑类化合物分布及运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原油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特征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规律的有效手段,但对于降解稠油而言,咔、唑类化合物能否用于油气运移规律研究的报道目前很少。因此,通过大量的样品分析探讨了影响稠油中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的因素及稠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咔唑类运移参数与原油降解程度和源岩成熟度关系相对较小,主要反映油气的来源和油气运移特征;原油咔唑类化合物参数揭示的油气运移特征是西部斜坡区原油总体处于同一运移系统并呈现由东向西的运移趋势,直线运移距离近100km;油气运移途径可分为2个方向、2种通道,优势运移通道对油气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下一步在西部斜坡区进行油气勘探的3个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8.
阿尔及利亚三叠盆地Hadjira区块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叠盆地Hadjira区块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阿尔及利亚实施的海外油气合作勘探区块之一。在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依据二维地震勘探资料和野外地质踏勘成果等对该区构造带及圈闭进行了确定,并通过对钻井岩心的分析化验,对该区的烃源岩、储集岩及盖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该区主要烃源岩为志留系海相泥岩,次要烃源岩为奥陶系暗色泥岩;主要储层为三叠系SI砂岩,次要储层为奥陶系石英砂岩;圈闭为低幅度背斜。在对该区油气成藏基本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烃源岩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成藏分布;北东-南西向构造带是油气主要的聚集带;海西期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砂岩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该盆地南部的韦德迈阿次盆地志留系烃源岩及有利储集岩发育区为油气勘探的潜力区。  相似文献   

9.
乌南次凹油气二次运移及成藏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气二次运移是成藏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乌南次凹油气二次运移条件及对已发现油气分布特点的分析,利用油气的物理性质、地化指标、断裂、沉积等总结出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模式有沿主断层垂直运移、沿不整合面和渗透层侧向运移和复式阶梯式运移等3种模式;乌南次凹油气运移以由西向东运移为主,同时向南、向北运移充注.在分析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成藏系统和成藏模式,3种不同的运移方式控制着不同的成藏模式,由于断裂和沉积作用在缓坡带形成多种坡折带,是最有利的大规模油气成藏区带,南一段是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成藏区.乌南次凹可划分为自源封闭成藏动力系统、自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和自源-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乌东斜坡带最主要的成藏系统是前两个类型,主要勘探目的层为南屯组一段、南屯组二段和铜钵庙组.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濮卫环洼带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濮卫环洼带是东濮凹陷的主要油气富集区。剖析了该区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及成藏规律,探讨了断裂活动因素对油气富集控制的4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构造一岩性复合油气藏;其生烃、排烃、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之间具有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是油气大规模聚集和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路井凹陷(又称麻木鸟苏凹陷)开始成为油气勘探的目标。1995年,在额1井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该凹陷具备油气生成聚集条件。随后钻探额2井、额3井,均遭失败。为了探索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本文从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着手,重点研究了该区的生油层、储层的沉积相带特征和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中下侏罗统大山口群和白垩系麻木鸟苏组为该区主要生油岩系;下白垩统额济纳组为良好储层;燕山运动早期和中期形成的各类局部构造圈闭,均可能成为油气聚集场所;桃西低凸起、麻二号和麻三号构造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本文认为该区展示了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盐湖盆地盐间非砂岩油气运移聚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江汉盆地盐间白云岩既是烃源岩又是非常规储集层。从资料显示的盐间顶部含油型高丰度油浸、油源对比所证实的存在下生上储多油源性、以及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古地形及裂缝带等表明,盐间白云岩内油气确实发生过运移。分析指出盐间油气成藏是在压实作用、浮力作用及毛细管压力等动力因素下,以盐间层内孔喉、微裂缝、盐层异常错位、盐间高压流体刺穿和盐间断层缝等4种通道模式,经历了盐间油气欠压实喉道阶段和盐间高压微裂缝间歇性阶段两大运移过程的结果。由于盐间储集层渗透性较差,油气运移规模和距离受到限制,因此,该区具有盐间白云岩油浸分布广泛、油藏不受构造控制的特点;形成的油气藏类型单调,区内主要形成孔隙型油藏,而局部裂缝发育带内形成孔隙一裂缝型油藏。最后,根据该区盐间白云岩油气运移、成藏的机理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油气运、聚效率新概念,即盐间油气初次运移效率、盐间油气可流动效率和盐间油气成藏效率,并分别给出多种解决计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东辛油田中央背斜带油气纵向分布特征,认为油气运移期断层的活动强度、区域盖层及地层流变性三控制了中央背斜带油气沿断裂的纵向运移,而断层两侧的界岩关系、断面正应力、砂岩百分比及排驱压力值等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油气沿断裂的纵向运移过程中,缓慢渗流和快速涌流两种运移方式的反复与交替,共同形成了油气沿断裂的阶梯运移。  相似文献   

14.
胜利滩海地区油气成藏事件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胜利滩海地区是济阳坳陷油气最富集的区带,其油气富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该区油气成藏事件角度分析了生油凹陷烃源岩成熟期、油气运移期及圈闭形成期等主要油气成藏事件的特点。在解剖典型油藏的基础上,研究了滩海地区油气成藏事件的时空匹配关系。滩海地区油气成藏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匹配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油气纵向上富集于馆陶组,平面上富集于潜山披覆构造带。桩海地区、垦东地区北部是滩海地区今后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阿尔及利亚416a-417区块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16a-417区块烃源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油气运移成藏模式;结合探井钻探情况,对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油气聚集分布规律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给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进一步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根据对该油田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研究探讨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是长。油层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值变化较小,说明该油层组油气经历了短距离运移。根据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特征认为,平面上长s油层组油气主要从北东方向注入并向南西运移,部分原油从南部西33井地区注入并向北部运移;纵向上长s油层组油气由上向下运移,研究区西部长8、长3和延8油层组油气则自下而上从长。油层组向延s油层组方向运移。这种油气运移方向与研究区流体压力的指向一致。依据油气运移途径推断,该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油源层。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17.
文西断裂带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西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部,构造面积约80km^2,主要断裂北东向展布,西部紧邻海通集生油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对文西地区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和断层封闭特征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阐明该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的油气勘探,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形成的地质条件,总结了其分布规律。研究区中生界延长组具备一定的烃源条件,但总体来说较邻区西峰油田差;辨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各种成因类型的砂体是最主要的储集层,所形成的厚层砂体对油气运移有利但对成藏不利;该区主要发育岩性、构造一岩性油气藏。烃源岩质量、分布范围、有利沉积相带和微构造控制不同类型的油藏分布。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油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指出应围绕圈闭发育地区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19.
在对高北地区油藏地质特征精细研究的基础上,从油气运移、生储盖组合、油藏类型和油气控制因素等方面入手对该区的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高北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控于含油砂体,含油砂体的油气分布又受控于烃源岩分布,高部位局部圈闭与有利沉积相带的有机配置才能使油气富集成藏,最终形成具有工业油流的含油区块。  相似文献   

20.
方法 应用测进,区域地质和油气藏动态资料,对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稠油油藏的形成条件及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目的 为该区的滚动勘探提供依据。结果 欢喜岭油田上台阶生储盖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配置关系。长期广泛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水道砂及早期或同期形成的多处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油气在长距离的运移过程中,轻质组分大量散失,重质组分浓缩聚集成稠油油藏,而有利岩相带与构造的有机配合则控制了稠油的分布。结论 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