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贝氏体相变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回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贝氏体分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和准贝氏体为贝氏体转变的初级阶段,粒状组织不属于贝氏体。各类组织均有自己的C曲线。由C曲线组成中温TTT图,能形成几个海湾。贝氏体预相变期发生溶质原子偏聚,贫溶质区邓形核益。贝氏体在溶质原子扩散影响下相变基元沿缺陷面方向切变而增宽(厚),板条端部区相变基元平均叠加而伸长。贝氏体在晶体学上有切变性质,在热力学上有切变可能。  相似文献   

2.
铸态贝氏体铸铁气缸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永卫  王恩泽  刘津冬 《铸造》2003,52(12):1195-1197
简述了通过Mo、Ni合金化获得贝氏体铸铁缸套工艺,并试验用Cu部分代替Ni、Mo和用Cu、Mo合金化得到成本相对较低的贝氏体铸铁缸套。  相似文献   

3.
回火温度对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低碳贝氏体钢经两阶段控轧控冷,在不同温度进行一定时间的回火,检测了热处理前后钢板力学性能并对比分析了组织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板条逐渐合并,过渡到粒状贝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出现粗大的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在490 ℃~620 ℃范围内进行热处理,试验钢会得到良好的综合性能;粒状贝氏体组织在-20 ℃的低温冲击功在560 ℃热处理达到最小值,之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大幅提高;而含有板条贝氏体组织钢的-20 ℃低温冲击功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新型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创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扼要阐述了新型Mn系空冷贝氏体钢的由来及发展,该系列贝氏体钢的合金化及合金设计思路,强韧化途径,组织与性能特点,优越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超低碳贝氏体钢的加工工艺与组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超低碳贝氏体钢的两阶段控轧控冷实验,对轧后钢板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及组织分析。结果显示,超低碳贝氏体钢强度较高,屈服强度平均达670MPa,伸长率和冲击功偏低;显微组织主要由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组成,两种贝氏体组织只有在两个极端的温度下才有明显的差异,从工程检验的实际出发,不必区分两类贝氏体。  相似文献   

7.
研究贝氏体组织的回火转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贝氏体回火时将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贝氏体铁素体中形成碳原子偏聚区,析出碳化物,发生回复,内应力将消除。回火温度升高时,碳化物在位错线处形核-长大,发生聚集球化。在400℃以上回火时,残留奥氏体发生分解。M/A岛也发生转变。回火产物为回火托氏体。  相似文献   

8.
大森等和Habraken曾分别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钢中出现的B_Ⅰ型、B_Ⅱ型、B_Ⅲ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特点和形态。我们对低碳Mn-Nb-V和Mn-Mo-Nb-V钢中的贝氏体进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贝氏体形态和转变。试验用钢用感应炉冶炼,锻成直径15 mm的圆棒,经退火加工成直径12mm厚2mm的片试样。其化学成分如下(wt-%):  相似文献   

9.
简要地评述了铜基合金中贝氏体相变研究的某些进展,总结了作者们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支持贝氏体切变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用扫描俄歇显微探针(AES)分析了65Si2Mn钢中温转变孕育期内碳原子的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在中温转变孕育期等温时,奥氏体晶界附近及晶内均形成可稳定存在的贫碳区。贝氏体预相变的实质是碳原子向晶界及其他晶体缺陷扩散偏聚而形成贫碳区的过程。中温转变孕育期内形成贫碳区具有热力学及动力学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贝氏体精细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TEM研究了钢中贝氏体的精细结构、碳化物形貌及分布和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的形貌。采用HREM观察了Cu-Zn-Al合金的界面结构台阶和晶面晶格像。结果表明:加入微量元素可以使贝氏体铁素体组织明显细化。贝氏体铁素体由亚单元或亚块组成,碳化物形貌这五,分布在条间、片内和亚块边界。贝氏体铁素体内有大量的精细组织。Cu-Zn-Al合金初生贝氏体有台阶存在,界面结构台阶高度3-40nm,相当于1  相似文献   

12.
以国产新型热作模具钢3Cr3MoW2V为试验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分析了3Cr3Mo3W2V钢贝氏体的组织类型,形态及转变机制,为该钢生产上广泛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贝氏体钢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在我国铁路道岔心轨得到了比较广泛地应用,针对传统焊条对其修复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一种新型铁路心轨专用贝氏体焊条,使用该焊条在焊接过程中不需预热及后热处理.采用该焊条堆焊修复贝氏体钢,堆焊后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等对堆焊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堆焊层组织主要为粒状贝氏体,是一种由残余奥氏体和铁素体相构成的整合组织,属于无碳化物贝氏体;焊缝硬度与母材硬度接近,使基体耐磨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东雨  徐鸿  方鸿生  白秉哲 《热处理》2005,20(2):12-15,19
随着人们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的深入,在有限的资源面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开发和推广高强、高韧的节能型钢铁材料。本文综述了低碳贝氏体钢在我国的发展。展现了低碳贝氏体钢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对一种中碳贝氏体钢进行900℃保温1h奥氏体化处理,分别在200、250、300℃进行不同时间的等温处理,测定维氏硬度,观察金相组织,并对其微观结构进行透射电镜分析,研究了试验钢的热处理工艺、硬度和微观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钢等温处理后的室温组织由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随保温时间延长,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并趋于稳定,相应地,试样硬度逐渐降低,趋于平缓;贝氏体亚结构由纳米级板条状贝氏体铁素体及板条间残留奥氏体构成,没有碳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以正火态粒状贝氏体为前组织的BZ-11空冷贝氏体钢,经亚温正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正火处理的BZ-11钢,具有良好的强性,增加一道亚浊 火后,其强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钠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TEM和HRTEM观察分析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全的组织结构及其纳米尺度。贝氏体铁素体由亚片条组成,亚片条宽度约100-200nm,长度不等;亚片条又由亚单元组成,其纳米尺度为100-250nm,形貌呈方形,长方形,圆形和无规则外形等多种形貌;亚单元又由更小的基本单元组成,其尺度约在几个纳米到十几个或二十几个纳米范围,最小单元之间呈小角度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较详细地研究了中碳低合金铸钢铸态具有中脊的贝氏体形态和中脊特征,探讨了中脊贝氏体的相变机制;中脊是与基体贝氏体衬度不同的单相贝氏铁素体,类似片状马氏体切变形核、快速长大,第一片中脊可贯穿整个晶粒.  相似文献   

19.
新型准贝氏体钢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贝氏体钢是在贝氏体负合金化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硅而组成的。准贝氏体是含碳过饱和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以不同形式分布的富碳奥氏体的复合组织。应用实践证明,准贝氏体钢具有高强、高韧、耐磨等特性,而且工艺性能良好,在许多工业部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准贝氏体是高强度超级钢的一种理想的基体组织。  相似文献   

20.
9SiCr钢的短时等温上贝氏体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9SiCr钢在不同时间等温后的上贝氏体形态。探讨了上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及对性能的影响。短时等温的上贝氏体具有特殊的形态,系由不含碳化物的单相小条状贝氏体铁素体组成。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上贝氏体呈羽毛状。特殊形态的上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