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尹双瑶  刘基宏  聂凌峰 《丝绸》2020,57(3):37-42
为开发穿戴舒适、形式隐蔽、应用便捷的柔性电子标签,文章以70D/24F×3镀银导电纱为基材将标签天线绣制在纯棉机织物上,并与标签芯片封装制得刺绣型织物电子标签,进而研究各刺绣工艺参数对织物电子标签电阻和读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针迹类型、针迹间距、针迹长度等刺绣工艺参数分别通过改变导电纱与电流传输方向夹角、导电纱密度及落针点数量,影响织物电子标签性能。标签天线的适宜刺绣工艺参数为针迹间距0. 25~0. 40 mm、针迹长度2. 0~4. 0 mm的直线针,尤其当采用针迹间距0. 35 mm、针迹长度2. 0 mm的直线针时,织物电子标签读取距离最远可达7. 6 m。  相似文献   

2.
《毛纺科技》2021,49(9)
为适应数码刺绣发展需要,拓宽数码刺绣在纺织服装领域创新思路和表现形式,探索绘画在数码刺绣中实现的路径,文章追溯了绘画与刺绣结合的历史,明确了绘画在数码刺绣中应用的意义,结合案例阐述了绘画在数码刺绣中色彩、尺寸、肌理、材质的表现形式,总结出绘画在数码刺绣实现过程中,应重点把握绣线、样式、针法、维度4个要点的实施,并进行了国画和水彩画在数码刺绣中应用的实验分析。分析表明:绘画与数码刺绣结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艺术形态升华绣面的纹理特征,增加了产品的艺术性,数码刺绣的各工艺要素对绘画效果的实现有重要影响作用,要根据不同的肌理效果选择相应的针迹进行表现。  相似文献   

3.
针对银纤维缝纫线比常用缝纫线脆、强力较小、耐磨性较差的问题,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选用L9(34)正交表,测试不同缝纫条件下银纤维缝纫线的可缝性,探讨机针针号、针迹密度、缝纫线张力对银纤维缝纫线可缝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缝纫线张力对银纤维缝纫线可缝性的影响最为显著,机针针号和针迹密度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对银纤维缝纫线缝纫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缝纫工艺组合:机针针号为11#,针迹密度为9针/3 cm,缝纫线张力为45 c N。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扩展夜光绣线的应用范围及提高夜光机绣织物的发光亮度,结合威尔克姆9.0 绣花制版软件和富仪电脑绣花机制备出一种在夜间可发出长余辉效果的机绣织物。利用Box-Behnken 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工艺参数中针迹间距、针迹速度及外界激发时间对织物余辉亮度的影响规律,对这3 项影响因素为因子的正交试验进行设计,得到织物余辉亮度的响应曲面模型。结果表明:相比于针迹间距和针迹时间,激发时间对夜光机绣织物的影响更为显著;采用该方法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激发时间20min,针迹长度4.5mm,针迹间距0.4mm,适宜条件优化下的织物余辉亮度为1.6215 cd·m-2。  相似文献   

5.
为改变机绣产品因工艺限制而单调生硬的现状,受乱针绣启发,借鉴点彩派绘画原理,开发了一种可表现写意效果的机绣工艺。通过基点针设计,探究基点针大小、针迹间距及数量对图案塑造的协同作用,经分层分色、灰度处理、针迹排布、组合叠加和色纱绣制进行分层组合,使机绣产品实现具有乱针绣风格的写意效果。研究表明:基点针边长与针迹间距比值以2∶1为界,比值越低图案轮廓越清晰,比值越高越适合表现不同轮廓之间的虚化过渡;单位面积内基点针越小,数量越多,图案明度越低;当基点针大小和数量一定时,针迹间距由小到大,可控制图案由深至浅的自然渐变;60组打样针迹灰度值初步建立了写意机绣针法参数库,可实现各层灰度等级与基点针参数的有效对应,使分层组合设计赋予图案层次感与立体感。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针迹运行图和实物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了数码刺绣针法构成规律,并将针法的基本形归纳为作用性和非作用性,基本形的规律性分为重复、渐变、发射.发现数码刺绣效果有排比针法构成的平整光滑效果和纹样连续交织针法构成的凹凸效果两种,指出数码刺绣针法的使用和搭配对图案装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水墨绘画效果在电脑刺绣针法中的实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水墨图案的作画工具、颜料特性所形成的肌理特征整理对比,提取出其在用笔用墨方面的特征,着重用电脑刺绣针法实现这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水墨肌理。针法搭配与针迹属性的调节直接影响到产品效果,实践表明水墨效果的电脑刺绣产品具有柔软、细腻的自然韵味及古朴典雅的人文气质。用针迹肌理模仿绘画的笔触,产生新的图案表现形式,增加电脑刺绣的艺术审美,在现代艺术设计和纺织品市场中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针对电脑刺绣在产品风格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提供技术上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刺绣制版中参数化设置为出发点,从图案大小、针迹密度和刺绣针法3个方面对刺绣图案的收缩拉伸情况进行测试,并对解决策略进行讨论。试验结果显示,图案大小、针迹密度及刺绣针法均会对刺绣产品的收缩拉伸造成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设置、补偿收缩和拉伸、打底针、添加下缝针迹等方法可以改善刺绣时收缩拉伸造成的形变。绣花针大小也会对刺绣图案收缩拉伸造成影响。根据图案大小和刺绣密度设置,通过更换针号可以改善刺绣变形。该试验结果有助于完善预防电脑刺绣变形措施,减少电脑刺绣设计和刺绣测试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9.
《毛纺科技》2021,49(9)
为了丰富刺绣工艺,受设计中流苏效果的启发,针对机绣产品在服饰设计中的生硬表现及工艺限制的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流苏效果的机绣工艺。通过分析针迹的面线与底线形成方式,探寻适合做流苏和加固作用的针迹类型,研究单针长度大小和方向的参数设置。针迹排布、组合叠加、调整绣花的顺序后进行上机刺绣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图案设计要求选择电脑绣花软件中的平包针、E字针、锯齿针进行流苏部分的版带编程,再选择三次绣、返加针迹和榻榻米针对一边线迹进行加固。经修剪底线拔出面线,使机绣产品实现具有流苏的效果。对机绣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满族枕顶刺绣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构图方法及图案类型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明确满族枕顶刺绣的图案设计形式,为进行相关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代民间荷包中的苏绣针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頔  张竞琼 《纺织学报》2012,33(6):81-87
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上海“凤歌堂”博物馆及南通仿真绣研究所珍藏的苏绣风格的荷包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得到齐针、钉线绣、滚针等十种针法为荷包刺绣中的常用针法。再按照构成方式与表现效果相结合的方法,将荷包中的苏绣针法分为平绣、条纹绣与特色针法三大类进行研究。在对这些针法、步骤以及在荷包中具体应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荷包中苏绣针法的特色及内涵:荷包刺绣虽小,却能以小见大,展示“苏意”风韵;运用针法虽少,却是次序与变化的完美统一,显示出制作者的独到技艺;虽有一定的“程式”,却能托物言情,成为显现个性的重要载体;材料虽普通,却能因地制宜,将其特色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典型绣花面料,探讨了直针绣电脑绣花织物外观效果的技术特征。对一种能够应用于仿绣提花织物设计的通用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了绣花效果与组织配合之间的关系。从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出发,配合上机工艺,提出了一种能在常规单经轴、常规经纬密等条件下即可实施,且能够应用于仿直针绣提花织物设计的通用组织结构安排设计方法,采用表里经比例为3∶1的特殊双层空心组织结构,使平地与高花形成强对比效果,通过提花工艺实现了绣花工艺的效果,为绣花产品与提花产品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13.
张竞琼  李頔 《纺织学报》2012,33(5):106-110
 近代民间服装是刺绣技艺的物质载体,也是研究刺绣技艺的重要基础。在对上海“凤歌堂”博物馆与南通沈寿刺绣研究所收藏的民间服装进行观测、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刺绣服装中的正抢与平套针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正抢与平套针法进行了对比,探求这两种针法在制作过程与表现效果上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结合服装实物色彩、面料等因素,分析了这两种针法在表现方式上的限制性、特殊性与综合性。具有传承宝贵的中国传统刺绣针法与技艺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对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刺绣等装饰手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避免人工视觉方法完成刺绣图案花纹提取过程中存在的耗时费力、主观性强等缺陷,结合传统服饰织物,采用图像分析方法实现刺绣图案的自动提取,并进行色值分析。首先采用数码相机实现刺绣织物类图案的采集;接着利用平滑滤波滤除图像中的噪声信号,并将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到Lab颜色空间;然后利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对a,b分量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获得准确的图案及色彩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图像处理方法可以实现刺绣图案的自动分割,这种自动化图案分割对一般刺绣图案的自动提取均能使用,这为服饰图案的审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样本整理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女红民间刺绣鞋垫的纹样种类,按照题材不同,通常分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文字纹样、几何纹样和组合纹样。阐述了女红民间刺绣鞋垫的纹样技法,按照刺绣技法,分为平绣、挑花绣、割绒绣和剪纸贴花绣。从求吉纳福和传情达意两个方面,论述了女红民间刺绣鞋垫纹样的文化内涵,以期为刺绣鞋垫的纹样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绣缀褶皱在现代服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种传统的褶皱在服装中的表现形式变得丰富起来,同一种绣缀褶皱在不同的服装设计作品在表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本文通过绣缀褶皱的操作手法分类,对正面绣缀与反面绣缀的手法与造型进行分析,总结绣缀褶皱在服装中应用时的表现形式,对绣缀褶皱的使用与创新进行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开拓绣缀在服装中的设...  相似文献   

17.
Wicking is the spontaneous flow of a liquid in a porous substrate, driven by capillary force. This flow in aporous medium, caused by capillary action, is govern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iquid such as surface tension, viscosity and density as well as the surface-wetting forces and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of the pore structure such as yarn construction, number of fibres in the cross section, the randomnes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twist and the fabric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of wickability, the most widely used structures such as single jersey, single pique, double pique and honeycomb with two structural-cell stitch lengths have been considered. Wickability increases with structural-cell stitch length. Among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fabrics, single jersey with higher structural-cell stitch length shows better performance of wickability and absorption of water when drop is placed on the fabric. The wickability of knitted fabrics was also evaluat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such as wale, course, and bias direction. Among these, wale-wise specimen shows better wicking behaviour.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iquids like distilled water, artificial sweat solution, tap water, hot water and so on was also tested. The distilled water shows good wicking behaviour as compared with other liquids.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s part of a series dealing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tended warp‐knitting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textile fabrics for composites. Further studies will examine the properties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and tex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made of stitch‐bonded multi‐plies. It is known that knitting yarn pattern and knitting yarn tension during fabric production affect the properties of stitch‐bonded multi‐plies and composites made thereof.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those two parameters on the fabric as produced with the extended stitch‐bonding process. It can be shown in which way pattern and yarn tension can be chosen to reduce compression of the warp threads in the fabric as well as to avoid unwanted displacement of threads caused by handling.  相似文献   

19.
双轴向经编针织物的几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适合于双轴向经编针织物的几何模型,由此推导出单位送经量公式,并计算了几种衬经衬纬编的每横列送经量和每腊克送经量。然后,将理论计算出的送经量与实际情况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几何模型和送经量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