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中型灌区在农业抗旱保丰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效益显著。而灌区自身却由于水价太低而发展乏力,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因此大中型灌区必须进行水价改革,建立有偿供水机制,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
苗雯 《山西水利》2003,(1):11-12
灌区改革是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针对灌溉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定位不准、管理主体不明、管用脱节、水费政策不配套、供水水价严重偏低、水费收缴困难等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灌区应如何逐步引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概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引入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建立必要的灌区改革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汾西灌区经过43年的建设,为临汾市工、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源日趋减少和浪费现象普遍等种种弊端,汾西灌区管理局针对灌区现状制定了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并采取了切实有力措施,推进了灌区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大连市水资源紧缺、灌区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基础之上,基于大连市英那河灌区典型研究,通过学习国内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灌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大连实际,探索并研究出符合大连市实际情况的农业(灌区)水价综合改革体系框架,最后就大连市农业(灌区)水价综合改革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水工程老化失修、毁坏严重,引水渠道淤积、输水能力下降,水价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跨区域供水协调难度较大等,它们制约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渠首引黄涵闸进行养护维修和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稳定的引渠清淤投入保障机制和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兴建平原水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广节水技术、理顺体制、制定引黄补源工程规划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运城地区大中型灌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生勤 《人民黄河》2000,22(12):23-24
山西省运城地区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5万hm^2,占该区有效水地面积的49%。长期以来,由于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源不稳定、灌溉技术落后等原因,致使灌溉设施不能充分发挥效益,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溉水浪费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重点配套现有工程设施;提高渠道防渗质量;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加快水价改革的步伐;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灌区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灵宝市西闫乡建设渠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面临水库蓄水量不足、水价低征收难、工程老化失修、渠系配套不完善、渠道淤积渗漏严重、管理体制落后、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灌区工程除险加固、配套完善及维修养护工作,提高灌溉服务质量,形成合理水价,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有效机制,以科学管理、创新管理获得灌区最大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灌区的基本现状,阐述了目前我国灌区的重要性,指出了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以石津灌区为例,提出了现阶段石津灌区存在的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管理尚不适应合理灌溉要求、水费负担不合理、组织管理的改革尚需深化等问题,且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区田间配套设施,大力进行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加强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动用价值规律、改革水价,进一步健全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相保成 《中国水利》2007,(17):28-29,41
山西省运城市尊村引黄工程是一座大型多级提水工程。经过30年的运行,水源脱流、渠道淤积、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日渐突出,致使泵站装置效率逐年下降,渠系利用系数越来越低,严重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和灌区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家对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区整体实力增强,水源条件有所改善,机电设备改造效益巨大,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灌区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省城乡水价过低,既不反映商品水的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致使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严重亏损,造成工程老化失修,隐患加重、标准降低,效益衰减,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一方面又严重浪费,反过来又加重了缺水的程度,严重威胁着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和水价改革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省城乡水价过低.既不反映商品水的价值,又不反映供求关系,致使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严重亏损,造成工程老化失修、隐患加重、标准降低、效益衰减。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一方面又严重浪费,反过来又加重了缺水的程度,严重威胁着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水价改革的必要性及水价改革应考虑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交口抽渭灌区存在设备老化、经营性亏损问题。为适应灌区新常态发展,结合交口抽渭灌区实际,通过分析交口抽渭灌区灌溉情况,对制约灌区发展的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低、水价低等问题进行探讨,从兼顾政府、灌区、农民利益的政治角度,提出通过财政补贴、水价收补两条线的方式进行水价改革,即水管单位按水价成本计征水费,财政直接货币补贴农户灌溉用水,以实现灌区健康发展,粮食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13.
平遥县卜宜灌区是一个老井灌区,存在设备老化失修、输水损失严重,管理不善等问题。近年来在积极探索下,灌区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节水技术改造,实现了办水多元化,管水企业化,用水商品化,取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为灌区改革与发展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寒风 《水利天地》2007,(3):17-18
在全国水衬厅局长会议上.灌区“两改一提高”作为2007年四件水利大事之一被纳入重要日程。 汪恕诚部长在报告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灌排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供用水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合理水价机制没有形成.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整体推进灌区“两改一提高”.即通过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和用水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现有大中型灌区320处。近年来,通过开展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升了灌区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十分显著。但是我省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全省用水户协会仅255个。不足全国的百分之二(全国2万个)。今年我省在加快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同时.将大力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管理和水价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为配合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刊将设“灌区改革”专栏。做好“两改一提高”的政策宣传、典型推广。希望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共同推动我省灌区改革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引黄灌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和灌区水管单位生存与发展困难日益突出,农民减负要求日趋强烈,灌区水费改革已成为近年来全社会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宝鸡峡灌区农业灌溉运行管理中存在的水源严重不足,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田间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灌区体改不到位,水价执行政策性亏损严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大灌区工程更新改造投入力度,建立水价成本补偿和抽水电费直补机制,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明确末级渠系管理主体,加强对农民用水协会的支持力度等对策和建议,无疑对解决我省灌区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推进灌区水价改革是灌区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达到节约用水,提高水利用效率,促进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灌区水价改革顺利实施对推动灌区国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制约水价改革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推进水价改革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根据文峪河灌区的实际情况,对水价改革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突破制约,推进水价改革,使灌区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刘伟  肖敏 《水利天地》2002,(3):33-34
由于体制不顺,水利管理单位和用水者责权利不明确,我国不少灌区配水矛盾突出,一些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浪费严重,水价过高,还常引发水事纠纷。配水者、用水者和地方政府都不满意这种现状,却又难以找到解决方法。 记者在甘肃省白银市东坪灌区采访,发现当地政府改革配水制度,实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把整个灌区交给用水者自己使用,自己管理,成功地解决了灌区用水难的问题。如今,农民交的水费少了,经营者收入却高了;水利设施有人管护了,用水者的节水意识增强了,当地政府再也不用把精力花在调解水事纠纷上。他们说,“民主治水…  相似文献   

20.
石门勉县灌区末级渠系运行管理存在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末级渠系工程设施老化失修,运行管护经费紧张,受益村组负担重,水管队伍稳定难,水管单位运行难是陕南灌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归纳石门勉县灌区农业水价改革中末级渠系运行管理的现状,调查和分析末级渠系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末级渠系良性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