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带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的单片机EZ-USB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美国Cypress公司最新推出的单片机EZ-USB的结构、特点、及使用方法。使用该芯片开发带USB接口的外设、硬件结构简单,对USB口的操作难度低,程序容易维护,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相似文献   

2.
通用串行总线具有传输速度快、可靠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标准的串行接口,被广泛地应用在PC外设和便携式系统中,本文主要介绍基于DSP的手持式振动测试系统与PC之间的USB接口设计,该系统充分利用了DSP在数字信号处理方面快速的特点和USB接口在数据传输方面的优势,完成了对大量数字信号的处理和传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基于USB2.0接口芯片CY7C68013的USB接口电路在温度测试系统中的应用:讨论了USB控制器CY7C68013的性能及传输方式,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实现了USB2.0数据传输模块;阐述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固件程序和计算机端的应用程序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通过USB接口实现了采集系统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结果表明,数据传输稳定可靠,将采集数据传入汁算机显示、保存,满足了测试系统的要求,对传统智能仪器的接口设计与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临PC机的多媒体宽带传输、外设增添的简化等需求,Compaq,Intel和Microsoft三厂家于1996年在面向PC机硬件技术的会议上,提出了设备插架(Device Bay)概念。之后,一种支持“即插即用”(Plug & Play)的新型通用串行接口—USB应运而生。   USB在传统的计算机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网络的某些技术,是计算机外设连接技术的重大变革。它提供了一个共享接口,解决PC机与周边设备的通用连接,在一条“线缆”上有链接127个设备的能力,其数据传输率可高达4~12 Mbit/s(原串行口最多仅115 kbit/s)。它支持众多设备接入,诸如键盘、鼠标、游戏杆、扫描仪、显示器、数码相机及Modem等,已成为新型计算机接口的主流。本刊将从第2期开始,在“知识窗”栏目中予以系列介绍。   每期介绍的内容如下:    1.USB技术概况;    2.USB数据流模型; 3.USB协议层;4.USB集线器规范; 5.USB主机硬件软件;6.USB电气特性; 7.USB机械特性;8.USB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多以单片机和CPLD构建存储测试系统的方案中,器件多、设计繁、系统稳定性差及无扩展外设等问题,提出了在FPGA中利用VHDL语言实现SPI接口设计和USB接口设计的存储测试系统构建方案,使得那些没有SPI接口功能的控制器或处理器等也能通过SPI接口与外围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并且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能控制信号的有效采集及存储。实验证明:SPI接口可方便地与无线及多种智能仪器对接,便于FPGA扩展EEPROM,外接LED显示器等,USB接口可实现数据的快速稳定传输。  相似文献   

6.
通用串行总线(USB)是计算机外设接口的发展趋势,文中介绍了一种把USB总线应用于视频监视和会议系统中的方案。而且由于采用了MPEG-2编解码芯片进行实时的压缩,使得图像的质量可以达到DVD级,而占用的空间却不大。本系统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压缩格式和参数,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温度检测是控制系统中常见的监测参数,本设计将USB接口应用于温度检测系统,把采集到的温度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中.文中介绍了基于USB接口的温度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详细叙述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工作稳定可靠,设计思路可扩展到多种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8.
吴康 《电源世界》2005,(6):36-40,24
本文主要对USB接口电源功能的开发与USB集线器、功率、外设等技术问题作详述.并对从USB电源功能获得便携式设备所需各类电源及对锂(Li)电池、镍氢电池(NIMH)充电技术各类方案作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USB为计算机外围设备输入输出提供了新的接口标准,它使得设备具有了热插拔、自动配置的能力,并标准化了设备连接。USB的级联星型拓扑结构大大扩充了外设数量,使用外设更加便捷、快速。  相似文献   

10.
基于USB接口电路的远程电压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网输出电压的监测是电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各变电站之间的距离较远,组建专用的计算机监测网络需要较多的资金,设备维护也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用较低的成本开发出了基于USB接口电路的远程电压监测系统。USB接口可以连接多个不同的设备,支持热插拔,并具有自动检测的功能。介绍了USB接口电路在远程电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从使用上看,系统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吴友宇  姚玲 《电测与仪表》2004,41(5):51-53,6
组建了一种新型星形光纤CAN总线网络。采用塑料光纤(POF)作为传输介质。为存储、处理、调整和优化CAN网络中各参量,设计了光纤CAN总线转USB接口,结合便携式PC机,建立了基于光纤CAN网络的实时数据记录系统。本文重点介绍了光纤CAN总线转USB接口的硬件设计,并详细给出了该接口的驱动程序。  相似文献   

12.
在称重方案设计中,为了避免单片机和PC机通信时必须采用串口线连接或USB转串口线连接的弊端,并且更好的适应USB接口正逐步成为PC机的标准接口这一大的趋势的要求。同时克服单片机的处理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控制的需求的缺点,采用处理能力强及人机交互好的PC机作为上位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以达到更高的要求。方便采集信号和实时显示信号变化,更好地实现称重信号采集过程中的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功能,实现仪器智能化。以STC89C52单片机为下位机、PC机为上位机,基于Lab VIEW2014编写上位机软件,通过USB数据线直接连接单片机USB口与PC机USB口,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信过程,使测试方便、简洁、人性化。包括下位机STC89C52单片机的最小系统设计、CH340通信电路设计、下位机单片机通信的软件设计、上位机Lab VIEW2014通信的软件设计。实现称重系统测试信号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VxWorks操作系统的USB 2.0驱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智能仪器中已经开始使用USB接口作为标准输入输出接口;智能仪器对实时性要求的提高,使得VxWorks操作系统在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VxWorks操作系统下USB2.0驱动程序模型结构与功能,详细地说明了USB2.0主机协议栈。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智能仪器中使用USB2.0主机栈来完成USB主机功能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研究USB协议的内容和USB总线控制器的特性,设计出了以DSP芯片TMS320F2812作为嵌入式系统控制器的高效、稳定的USB2.0接口电路,实现系统与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5.
笔记本电脑的方便携带,更适合现场对PLC程序进行调试和运行监控;但几乎所有的PLC都是通过COM口和计算机进行连接的,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都没有COM口,只有USB接口,如何让PLC通过USB连上笔记本电脑?就是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文作者给出了PLC和电脑通过USB通信的完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PC机通过USB口与工业控制系统的通信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领域中PC机与工业控制系统的通信方式一般通过串行口实现,鉴于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 Serial Bus)的优越性,设计了基于USB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是由增强型P89C61X2单片机、CAN控制器SJA1000和USB2.0接口芯片ISP1581组成,工业控制网络为基于CAN总线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阐述了PC机通过USB口与工业控制系统(CAN网络)通信的实现方法和设计细节。结果表明,通过PC机的USB口可以对CAN总线控制网络上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编码器动态特性检测中,动态误差数据采集系统与PC电脑的高速、实时数据传输,利用高速USB芯片CY7C68013和FPGA芯片设计了高速的数据传输系统。首先,系统采用CY7C68013芯片作为USB总线传输模块,并利用FPGA芯片对CY7C68013芯片进行控制,使USB芯片工作在SlaveFIFO模式下,完成与上位机电脑数据的发送与接收;然后,利用在PC中利用VC++编写软件,完成对CY7C68013芯片的数据传送、接收和固件程序的烧写,并将接收到的数据显示和打印出来。系统具有传输速度快、数据准确、使用方便等优点,可以用在其他数据传输中。经过实验,系统在编码器误差数据采集系统的数据传输中,能够高速、实时的完成数据的传输工作,可以在PC软件中显示采集到的编码器数据,满足编码器误差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舵机测试过程中,需要采集舵机实际舵偏角用于产品标定和性能评估,传统的舵偏角采集系统是通过基于PCI接口的专用工控机和采集卡来实现的,成本高且对计算机有特殊要求.针对舵机测试中对低成本、通用化舵偏角采集系统的需要,开发基于STM32F103的下位机代替传统的PCI板卡实现数据采集,并通过USB总线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基于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