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下游利津站入海水沙通量时序变化特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下游利津站1950—2009年水沙通量月时间序列资料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识别方法分别对黄河入海口水沙通量的全年、汛期及非汛期多尺度的趋势、变点及周期等综合特征进行识别。依据Mann Kendall及Spearman方法分析水沙通量的趋势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解与重构和有序聚类法进行水沙通量变点识别;利用小波变换进行水沙通量序列周期识别。结果表明,利津站黄河入海水沙通量不同尺度均呈现显著减少变化趋势,且存在1985、2002年显著变点,不同尺度的变化周期不同,不同水文要素周期识别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2.
新入海水沙情势下黄河口的地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受流域气候变化和强烈的人类活动干预,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出现了新的变化,河口区地貌演变也随之改变。为了解新入海水沙情势下现行黄河口地貌演变特征,基于利津站水沙数据和现行河口实测水下地形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由"水少沙多"向"枯水少沙"转变,入海泥沙持续减少,悬沙浓度降低,泥沙颗粒粗化;2002-2015年持续调水调沙的14年间入海泥沙共19.79亿t,其中有8.34亿m~3(13.09亿t)泥沙沉积在现行河口滨海区,而2016年由于水量极枯调水调沙首次中断,河口滨海区大面积蚀退,净蚀退量达0.72亿m~3(1.13亿t),现行河口2~5 m水深平均侵蚀厚度为0.38 m,对入海水沙锐减的响应最为突出;维持现行河口滨海区冲淤平衡的入海泥沙通量临界值为1.3亿t/a,黄河入海水沙情势的改变使河口地貌演变将出现新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黄河干、支流径流量与输沙量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黄河流域干、支流21个主要水文控制站1950-2007年间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时序数据,采用TFPW(Trend-free pre-whitening)-MK法检验年径流与年输沙长期变化趋势,并利用贝叶斯变点分析方法诊断时序数据突变点.结果表明,黄河干(除唐乃亥外)、支(除头站年径流外)流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均呈现显著下降;干、支流年径流与年输沙序列下降变化中均存在显著突变点,除干流年径流序列在1968年前后和1985年前后有共同突变点外,其它序列突变点出现时间极少一致;干、支流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的突变式下降是对流域降水变化与人为干扰复合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水沙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川径流是黄河流域最主要的水资源,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水沙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由于水资源在黄河下游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了解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的变化趋势。水文循环、自然条件的剧烈变化和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影响通常会引起流域水文系统运行方式的改变,进而使径流序列发生变异,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并且变异前和变异后的水文序列总体分布发生显著改变。了解和诊断径流序列的变化规律,对水文分析、模拟和预测中统计方法的选择以及制定防洪减灾对策和水环境治理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掌握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趋势及变异成因是黄河下游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水沙调节的关键。本文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和Pettitt变点检测方法对黄河下游5个水文站的年来水量与年来沙量系列分别进行了趋势检测及变异点检测。研究结果显示,黄河下游年来水量与年输沙量一级变点均出现在1985年,变异成因主要为气候变化及龙羊峡等水利工程建设运行。年来水量与年输沙量二级变点出现的年份不完全一致,5个水文站年输沙量系列的二级突变点为1996年,年输沙量系列突变时间晚于年来水量序列突变的时间,并且年输沙量系列的突变规律性较好,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及小浪底水库的建设运行是二级变点出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5,(8):13-16
依据实测水沙及淤积断面资料,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多年平均进入黄河小北干流的水、沙量分别为295.3亿m3、8.07亿t,汛期水、沙量分别占全年水、沙量的54.5%、87.7%,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7.3 kg/m3;2用实测淤积测验资料计算的1960—2012年黄河小北干流累计淤积量为23.26亿m3,"汛期淤积,非汛期冲刷"是该河段的冲淤特性;3床沙粒径小于0.025 mm和小于0.050 mm沙重百分数沿程分布的特点是自上游向下游沿程逐渐增大,即床沙逐渐变细。  相似文献   

6.
利用实测资料对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入海水沙情势变化及其演变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概括,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黄河入海水沙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泥沙数量减少更甚,含沙量减小的特征十分明显;汛期水、沙数量占全年水、沙数量的比例也有了一定程度减小,小于500 m3/s的小流量历时大幅度延长;小浪底水库的初期运用以及下游发生的全程冲刷使得入海泥沙有所变粗;从现阶段河道冲淤、水位、淤积延伸造陆以及尾闾口门河势变化来看,黄河口的演变正处于微变化或逆转性状态,并使得现行流路行河年限明显加长。  相似文献   

7.
选取黄河上游46个各类水文站资料,使用常用的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来处理数据。结果表明:①1952-1959时段来水量处在平水状态,宁蒙灌区引水量为统计时段最低水平;刘家峡以上河段输沙量也处在平均状态,兰州-青铜峡河段增加幅度最大,同时青铜峡以下河段的淤积强度也最大。1960-1968时段来水量为最大,输沙量为次大,仅低于前一时段。下河沿-青铜峡、石嘴山-巴颜高勒河段处在淤积状态,青铜峡-石嘴山河段及巴颜高勒以下河段处在冲刷状态。1969-1985时段来水量为次大,宁蒙河段输沙量大大少于前两个时段。1986-1993时段宁蒙河段来水量为次小,输沙量基本为最小水平。1994-2003时段主要产流区水量处在统计时段的最枯段,从源区到宁蒙河段,沿程水量偏少幅度基本一致。②黄河上游水沙序列年际发生根本转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上游降水量、引水量的增大及龙羊峡、刘家峡两座水库联合运用,将大量的汛期水量调节至非汛期,从而使汛期洪水流量大幅减小,其挟沙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汛期泥沙淤积在库区和河床中。而非汛期水量虽然明显增加,但挟沙水流并没有增大,从而使汛期淤积的泥沙没有得到冲刷。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洪水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0~1985年大样本洪水资料,研究了黄河流域洪水过程中三黑小所控制的流域水沙条件与入海泥沙通量和通量系数的关系,分析了泥沙通量与流域水量、沙量和平均流量的关系。在三黑小沙量与入海泥沙通量的关系中,从量上看,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多来多排”的特性;从比例上看,具有“多来多淤”的特性。不同来源区洪水对泥沙通量和通量系数具有不同的影响,平均每场洪水泥沙通量按大小排序依次是:多沙粗沙区、下少沙区、上少沙区和多沙细沙区。通量系数按大小排序依次是:下少沙区、上少沙区、多沙细沙区和多沙粗沙区。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黄河上游汛期水量锐减,造成内蒙古河段年年发生淤积,且绝大部分淤积在主槽内.来水减少、泥沙淤积、河槽萎缩,使内蒙古河道的泄洪榆沙能力大大降低,经常出现夏汛和凌汛灾害.通过对兰州、头道拐1987~2005年与1952~1968年汛期水量的对比分析,认为影响兰州以上汛期水量变化的首要因素是自然因素,其次是水库调节和人类引耗水量;影响头道拐以上汛期水量变化的首要因素是人类引耗水量,其次是自然因素和水库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14,(1):24-26
依据2011年三门峡库区进出库水文站及各淤积断面实测水文资料,对该年来水来沙及各库段冲淤变化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来水来沙分别较多年均值偏小31.2%和89.9%;潼关以下库段汛期将非汛期淤积的泥沙全部排出库外,且多排泥沙0.184 5亿m3;潼关高程由汛前的328.18 m降为汛后的327.59 m;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发生了汛期冲刷的小概率现象;秋汛洪水使渭河下游主槽刷深、过洪能力增强。建议进一步研究优化桃汛期的水沙过程和坝前运用水位,提高桃汛洪水的挟沙能力及其降低潼关高程的效果,同时要抓住目前潼关高程较低的有利时机,根据实时水沙情况,做好调水调沙、小北干流放淤等原型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佳木斯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佳木斯市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侵蚀、毁坏幼苗、冲沟发育吞噬农田、水库河道淤积、旱涝灾害等一系列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与自然因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铁坚  洪梅 《人民黄河》2015,37(6):56-59
多环芳烃是危害较大的一种水体污染物,以菲为特征污染物,利用纳污河流和地下水系统模拟装置,对其在河流与地下水补排关系变化时的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探索纳污河流与地下水间多环芳烃的迁移变化规律。采用Sufer软件分析了菲在地层中的迁移变化情况,并计算了其迁移速度,结果表明:模拟纳污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菲迁移速度缓慢,污染物扩散范围小,水平迁移速度为1.33 cm/d;模拟清洁地下水向河流排泄时,菲的水平迁移速度为1.67 cm/d,并在河流附近发生了短暂富集。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分析及未来趋势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对195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自5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水沙总体上呈逐年代递减的趋势,其中尤以80年代和90年代减少量为显著。90年代是1950年以来黄河上中游径流总量最少的十年,而输沙量较80年代有所增加。本文还就气候因素、工业业用水以及水利水保工程对水沙变化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黄河三门峡以上区的水沙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与大型水利工程相比,中小型水利工程具有设计标准较低、安全系数较小的特点,容易使管理者在思想上有所放松,参建各方往往会因掉以轻心而使小问题酿成大事故。要真正解决此问题,须认真扎实从每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15.
王世江 《中国水利》2010,(24):86-86
<正>2010年,新疆水利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特别是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通过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水资源调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大面积推广;牧区水利、防洪、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改革迈出新步伐,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1-2012年邢台市用水量资料,分析邢台市用水结构变化及演变趋势,总用水量相对稳定并呈递减趋势。农业用水比例较大,占总用水量的76.4%,由于开展农业节水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农业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工业用水相对稳定,工业开展节水和水资源重复利用,在用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大幅度增长。生活用水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水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用水是从2002年开始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质量意识的加强,环境用水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同行业用水量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农业用水逐渐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逐渐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用水结构变化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库淤积市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泥沙的淤积,使水库有效库容逐年减少,蓄水调节性能相应降低,对水库上游工程造成影响,同时威胁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的安全,还会引起河道冲刷下降,给水库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对水库进行泥沙淤积计算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范,允许在受到资料限制时采用类比法和经验法对水库泥沙进行冲淤分析计算.以万两河枢纽工程泥沙分析计算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 前一段时间,8月18日中国水利工程协会成立,让我讲讲水利基本建设领域有关改革的问题;10月24日中国水利企业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计我讲水利企业的发展问题;今天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让我讲勘测设计单位改革发展的问题。我今天讲这样一个题目:认清形势,深化改革,做好新时期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工作。我努力从专家的角度讲,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渭河水沙变化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由于受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下垫面的不同,渭河流域水沙异源,西北多沙,东南多水。70年代以来,渭河水沙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沙量不断减少,但水量减少幅度大小沙量,而且较小流量级输沙百分比增加。1986-1996年,渭河发生大洪水较少,洪水量也较小,但高含沙洪水仍然存在,而且含沙量增加,输沙量也很大,特别是以泾河来水为主时,常出现高含沙水流。  相似文献   

20.
台安县地处辽、浑、绕三大河流下游,素有"千里长堤"之称,堤防始建年代久远,堤防坝基存在的问题,管理问题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对堤防不安全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堤防进行安全监测,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确保堤防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为今后加固堤防提供源头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