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近空间飞行器应用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临近空间的定义,并分析临近空间的特点。临近空间飞行器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各国都在积极开展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的研究。主要以临近空间飞行器为平台,介绍临近空间飞行器平台所搭载的载荷,分析临近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临近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从总体上看,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尚处于关键技术攻关与演示验证阶段。强大的军事需求牵引和先进的技术推动使临近空间为未来战争的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临近空间侦察平台是取得临近空间信息侦察能力的基础,因此,研究临近空间侦察平台建设对成功夺取该区域制信息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临近空间平台和典型侦察载荷的特点,分析了临近空间侦察平台执行典型侦察任务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临近空间侦察系统的技术指标和作战使用模式。研究结果证明,临近空间侦察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战役侦察的需要,应该得到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3.
临近空间电子战是航空航天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军事价值.简要介绍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状况,给出了临近空间电子战概念模型,论述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电子战装备需求,分析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电子战关键技术,为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临近空间激光通信信道特性及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近空间飞行技术的发展使临近空间激光通信的实现成为了可能。由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行特点独特,故信道特性的不同成为临近空间激光通信与一般空间激光通信之间的重要差异之处,因此信道分析是临近空间激光通信的理论研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在分析临近空间激光信道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应用信道衰减和湍流模型,探讨斜程信道随天顶角的变化规律。同时应用光束数值仿真方法模拟临近空间激光信道及通信系统性能,讨论了天顶角变化时衰减和湍流对通信质量的影响,提出对临近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可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临近空间平台通信的概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临近空间平台通信在军事通信中的优势,针对临近空间平台通信的特点,提出了临近空间军事通信系统在军事通信中的需求,并对如何发挥临近空间平台通信的优势,增强战场总体通信效能作了分析。最后,对临近空间通信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临近空间定位浮空平台空间布局方案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近空间浮空平台"是指能够在"临近空间"区域长时间、准静止运行,并可承载一定规模有效载荷的可靠飞行器。临近空间平台的配置、稳定性、高度与拓扑结构关系到空间平台的覆盖能力和业务质量。面对"临近空间浮空平台"未来巨大的应用潜力,就"临近空间浮空平台"将来在导航方面应用中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构建一个"临近空间导航定位系统"打下一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窦长江  张京宁 《无线电工程》2007,37(11):31-32,36
基于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和临近空间应用研究,指出了临近空间是卫星导航系统天基应用领域,卫星导航系统是临近空间应用时空信息基础;提出了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天基组网、星座增强、信号增强、天基干扰、干扰定位和天基测控等临近空间应用设想以及相关关键技术;归纳了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临近空间应用目标为建立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导航战"体系和"临近空间"天基测控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独特优点;阐述了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载监视雷达的发展优势;概述了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载监视雷达的发展情况;最后提出了临近空间高超音速飞行器载监视雷达的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9.
临近空间目标运动建模与跟踪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43、x-5l等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相继出现,给雷达目标跟踪提出了新的挑战,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高速度、高机动的特点,常规跟踪算法跟踪性能低,不能满足作战使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运动特性,建立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运动模型,阐述临近空间目标跟踪的技术难点,提出了交互多模型的临近空间飞行器跟踪的方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与传统的跟踪算法比较,该算法的跟踪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临近空间飞行器军事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劲 《光机电信息》2010,27(8):22-27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对抗空间不再仅限于陆地、海洋、低空和太空,临近空间的军事化和临近空间对抗逐渐成为各国的研究热点。临近空间飞行器搭载探测、预警,通讯设备及武器平台可以很好地完成定点侦察监视、情报收集、通信保障,攻击空中及地面目标等任务。本文针对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军事应用价值展开研究,介绍了现有的飞行器种类及其在军事应用方面独特的优势。分析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应用前景,为我国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对于我国军事技术变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临近空间的目标探测及宽带通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志华 《无线电工程》2007,37(11):28-30,45
临近空间是未来军事装备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区域性应用中具有组网灵活、快速机动、定点不间断持续侦察和性价比高等优势。介绍了国内外对临近空间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开发和研制情况,给出了基于临近空间的目标探测模式。通过论述平流层通讯体制,探讨了利用宽带数据链和多数据链融合技术构建临近空间传感器网络以支持协同探测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临近空间的概念和大气特征,比较临近空间飞行器和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区别与特点,提供国外近年来临近空间飞行器光电载荷研制情况及热点,为我国开展此类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世界各军事强国越来越多地关注临近空间特有的军事战略价值。在积极发展突破临近空间飞行器关键技术的同时,深入探讨其军事价值特别是信息作战领域应用前景,对抢占临近空间军事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主要讨论了临近空间飞行器及其信息作战应用前景,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4.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对空间防御系统和跟踪技术提出了挑战。文中简要介绍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的特点;从跟踪算法和目标探测技术两个方面概述了当前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现状;从滤波算法、目标运动模型、目标探测系统和信号处理方法等方面分析了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跟踪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及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临近空间目标探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华 《现代雷达》2011,33(6):13-15,19
2010年美国在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平台和武器研究领域获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突出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得"全球到达,全球作战"的作战理念成为可能。临近空间目标的出现对雷达预警探测系统的预警能力提出了挑战。文中在分析临近空间目标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对临近空间目标预警探测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真实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的稀缺严重限制了临近空间编队飞行SAR的研究进展,为此,对SAR数据的仿真进行了研究。针对临近空间编队飞行SAR大天线视角的情况,分析了其空地几何关系,提出了能够完全描述其空间几何关系的九坐标系框架,以及每个坐标系的具体定义。根据临近空间编队飞行SAR的信号数学模型,针对空地全链路各环节的误差,提出了能够全面反映临近空间编队飞行SAR工作物理过程的回波数据仿真方法。数字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以为临近空间编队飞行SAR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17.
在未来空战中,为实现作战机群之间的超视距通信,提出将临近空间通信平台引入战场。首先结合作战机群战场通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临近空间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在此基础上,参考开放系统互连体系(OSI)协议模型和数据链的通信协议模型,设计了临近空间通信网的协议结构;最后对影响临近空间通信网络作战性能的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临近空间通信网体系结构的设计具有工程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单秀旭  荣文博 《电光系统》2010,(2):36-38,50
介绍了临近空间和临近空间平台的概念,描述了无人机、隐身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先进飞行器给预警探测系统带来的挑战,继而分析得出预警探测技术发展所应需满足的六点能力需求。通过对临近空间预警探测系统概念的描述和能力分析.认为临近空间预警探测系统能够对多种类型的飞行器进行有效的探测、预警.提高预警概率和预警时间.是夺取信息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临近空间飞行器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对临近空间飞行器概念、分类及其军事应用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国内差距进行了述评.结合武器装备建设,提出了临近空间飞行器在有效载荷技术、测控与信息传输技术、持久导航技术、业务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与建议,可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电子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导弹的红外辐射特性,对于反临近空间武器系统侦察监视临近空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导弹X-51A试验飞行过程的研究,深入分析了高超声速导弹的红外辐射特征,并建立其红外辐射模型。以导弹蒙皮、发动机及尾喷焰作为高超声速导弹的主要红外辐射源,以X-51A试验飞行器为参考,计算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导弹在3~5μm和8~14μm波段在不同方向上的红外辐射强度,并针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