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运行后河流水文情势的变化,分析工程建设导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并相应提出优化工程运行方式、建设生态放水设施、过鱼道等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尽量减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析表明,在采取严格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工程运行后引水枢纽的下泄水量可满足大通河生态水量要求,对区域生态完整性影响不大,可维持...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8日至12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青海省西宁市主持召开了青海省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审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刘志明、青海省水利厅副厅长张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海青以及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江设计公司、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60余人。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4,(8):70-72
根据"引大济湟"工程受水区水资源条件,结合现状供用水情况,建立了基于规则的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概化规则、配置规则、运行规则做了相应改进。模型采用1956—2000年的水文系列资料,得到2015年、2020年、2030年3个规划水平年在多年平均情况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通过水量合理调配,受水区的生活、工业及生态用水均能得到保证,缺水主要出现在农业,仍需采取必要的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大通河水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引大济湟工程实施后对大通河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已建、拟建的调水量已超出大通河水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引大济湟工程调水后,现状入河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河流的纳污能力。同时考虑到引大济湟和引大入秦全面实施后,大通河中下游的天堂寺、连城、享堂三个断面的水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达不到水功能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杨家水库供水范围内城市、农村生活、生态和农业总用水量超出了水库坝址处河流的来水量,需要从“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工程补水,实施调节后才能保证水库的供水量.根据上水磨沟流域水资源状况,就北干渠一期工程向杨家水库补水进行了水源论证.  相似文献   

6.
考虑水源可供水量、经济社会需水、生态环境需水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区域多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利用GAMS(General Algebraic Modeling System)系统进行求解,重新调整和优化了引大济湟工程受水区水量分配总体格局。进而,估算了工程投资规模,以支撑湟水干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东部城市群跨越式发展,为湟水干流城镇化、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新战略提供安全的供水保障,并充分发挥和提高引大济湟工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引大济湟工程引水隧洞线路长、埋深大、地下水位高,且沿途穿越多条大断层,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突出.为了减少和有效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准确预判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现场开展了TGS360 Pro隧道三维超前地质预报与分析,成功预报了可能发生涌水、突泥和坍塌等地质灾害的隧洞桩号洞段,并采取了应急处理措施,为施工开...  相似文献   

8.
9.
<正>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上游调水到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在解决关中严重缺水及因缺水引发环境问题的同时,还将通过跨区域水权置换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调济黄河干流用水指标,对构建和优化陕西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围绕引汉济渭进行的水量置换、水资源调度与优化配置将涵盖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引汉济渭及其配套的输配水工程,  相似文献   

10.
《四川水力发电》2011,(1):32-32
总投资12.3亿元的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截至2010年10月底,作为二期工程的重点项目,调水总干渠引水隧洞累计掘进10.39千米,占洞身总长的43%。引大济湟工程是青海省的一号水利项目,是一项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该工程是从湟水河一级支流大通河上游石头峡建库引水,将7.5亿立方米的大通河水,经29.6千米调水干渠调入湟水河一级支流北川河上游的宝库河。引大济湟工程因工程量大、投资大分三期实施。  相似文献   

11.
引大入秦工程(以下简称引大工程)建成初期主要以秦王川农业供水为主,但随着兰州新区的建设发展,其供水对象开始向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转型,如何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基于此,依据引大工程供水区(以下简称引大供水区)可持续发展要求,构建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可供水量、输水能力、用户需水量、排水系统排水量与变量非负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表明:2025年引大供水区不同用水部门配水量(保证率P=50%、P=75%)分别为生活用水8 323.85×104、8 322.49×104 m3,农业用水15 001.95×104、15 631.53×104 m3,工业用水11 111.00×104、11 100.00×104 m3,生态用水946.88×104、947.02×104 m3,各部门总配水量与优化前供水量4.23×108 m3相比,达到供需平衡;2030年引大供水区不同用水部门配水量(保证率P=50%、P=75%)分别为生活用水12 650.51×104、12 666.53×104 m3,农业用水16 397.77×104、17 019.70×104 m3,工业用水20 498.00×104、20 508.00×104 m3,生态用水948.00×104、948.88×104 m3,不同保证率下各部门总体缺水率分别为12.27%、13.38%。2025—2030年引大供水区的非农业用水结构将大幅提升,农业灌溉用水量降低。研究结果可为引大供水区优化水资源配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汉江水资源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调水需求,迫切需要从长江干流引水作为补充。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期需调水量和调水过程。对大宁河剪刀峡水库和三峡水库的调水量和调水规模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最终的调水工程布置方案。该方案可充分利用大宁河水资源、减少抽水费用、占地少且对环境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黄会勇  张娜  万蕙  李波  曾思栋 《人民长江》2018,49(18):15-19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工程,其引水规模的确定涉及到长江三峡水库水源区、汉江流域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等,具有分析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边界条件复杂等特点。在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2030年水平年需水量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江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型,通过长系列水资源联合调节计算的方式来确定引江补汉工程的引水规模,并对各个方案的引水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调水工程的规模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曹俊峰  何予川 《人民黄河》1997,19(12):33-36
在对调水量有关概念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了大通河外调水量分析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经分析计算,上游武权他拉断面多年平均每年可向引大济黑、引大济湖两工程供水4.01亿m^3,流域5项调水工程每年共可外调水量18.29亿m^3,着重介绍了基于调水工程综合社会评价结果的需水规模的分析及供水引水过程的处理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影响外调水量规模的水质问题的简单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5.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由于人口和水资源量在地区上的分布不平衡,用水量占青海全省用水量的42%,水资源量仅为全省的3.5%,人均水资源不足0.10×104m3,加之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极为突出,直接制约着青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该流域水资源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引黄济青工程渠首水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从引黄济青工程渠首取样并分析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渠首黄河水含沙量和浊度年平均值分别为0.83kg/m3、754NTU;总氮(TN)含量变化范围为3.43~6.84mg/L,平均值为4.70mg/L;硝酸盐氮(N03-N)是TN的主要形式,占TN的58.5%-90.2%;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02-N)、总磷(TP)含量较低;叶绿素a(Chla)变化范围为1.10-7.60mg/m2,平均值为3.96mg/m3。除泄洪、流量低等特殊情形外,不同季节间含沙量、浊度及其他水质指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需水、河流纳污能力、水环境容量等理论,分析研究大通河调水前后可能引起的河道生态环境各要素变化的程度和范围。结果表明,跨流域调水将引起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剧烈变化,特别是天堂寺、享堂河段会产生断流,进而对河道内生态、水环境及河谷周边陆地生态产生显著影响。综合各方面需水要求,下泄月平均流量至少不小于1.1 m3/s。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86~2006年潘家口水库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库水体高锰酸盐指数较早期没有增加,但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总氮和总磷较早期有显著增加,富营养化趋势明显。采用引滦入津工程沿程8个监测断面的监测资料,分析水质空间变化规律,发现潘家口水库上游污染严重,下游水质较好。从水文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水质演化原因,据此提出了引滦入津工程水资源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