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某含金矿石中有用矿物为自然金及银金矿,金品位为35 g/t。为充分研究该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性,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BPMA软件系统等分析手段,对矿石的元素成分、物相矿物组成、矿物嵌布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含金矿物的粒度、含金矿物解离度及影响金回收的矿物学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形式存在,粒度以细粒金、微细粒金为主,分别占72. 96%、27. 04%;金矿物的嵌存状态以连生金为主,占65. 11%,次为单体金,占31. 06%,另有少量的包裹金和晶间金,分别占3. 75%和0. 08%;研究结果对矿石分选工艺流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和工艺矿物学特性是确定选冶工艺、提高金回收率的根本因素。采用工艺矿物学自动定量分析系统(BPMA),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S),详细研究了胶东某蚀变岩型低品位(Au @1.1g/t)金矿石中微细粒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矿石中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绢云母和钾长石。金矿物主要为银金矿、金银矿等金-银互化物,其平均成色为596.2‰;金矿物嵌布粒度细微,均在10μm以下;金的载体矿物种类较多,绝大多数金矿物与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嵌连;金矿物的嵌布状态主要为硫化物包裹金和裂隙金,含少量粒间金,其占有率分别为40.18%、39.75%和7.48%;通过浮选富集黄铁矿等硫化物并对粗精矿进行再磨,有利于提高金的回收率。BPMA-SEM-EDS自动、定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准确表征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和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五龙沟金矿原矿石金品位为2.32g/t,品位较低,选矿厂生产中,金的浮选回收率仅为75%左右。为了明确该原矿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性,有效提升选矿厂浮选回收率等选矿技术指标,进一步实现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对选矿厂堆场原矿矿石开展了工艺矿物学研究,从而查明了该矿石各元素含量、矿物组成、矿石中金及其载体矿物的嵌布粒度和赋存状态。结果表明,该矿石中有害元素砷和碳含量相对较高;原矿中贵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毒砂,其次为赤、褐铁矿、臭葱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大量的石英和绢云母,其次为碳酸盐矿物、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石中主要的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和臭葱石,其中黄铁矿嵌布粒度以中粗粒为主,黄铁矿-0.64+0.04mm粒级占86.95%,毒砂嵌布粒度以中、细粒为主,-0.160+0.01mm粒级占90.09%。矿石中金的粒度极细,可见金的粒度绝大多数在10μm以下,小于0.02mm的金粒占86%以上。该原矿矿石属于微细粒-超微细粒含砷、碳的极难选冶金矿石。  相似文献   

4.
孟庆鹏  刘晓亮 《现代矿业》2020,36(5):136-139
为了研究卡特巴阿苏金矿物的工艺矿物学特征,以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分析、扫描电镜等为手段,对该矿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及选矿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得出:卡特巴阿苏自然金嵌布粒径很细,嵌布形式主要为包裹金和裂隙金,粒间金较少;卡特巴阿苏金矿物主要以含银自然金为主,其次还含有少量的银金矿,成色较低,介于798‰~911‰,含As、C较低,为易选矿石。  相似文献   

5.
甘肃某地金矿石为典型的高硫高砷微细粒型难处理金矿石,为探明其工艺矿物学特性,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矿物自动分析系统(ML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仪(EDS)等分析手段对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粒度组成、矿物赋存状态及嵌布特征等方面对矿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含有Si、Fe、As、S、Au、Ag等元素,其中Au品位为3.75 g/t、Ag品位为110 g/t,具有综合回收价值;S含量为12.53%,As含量为8.40%。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有毒砂、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金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且粒度微细,经统计的颗粒全部为显微金。外形形态主要以角粒状为主,其次为长角粒状;自然金多包裹于硫化物中(以黄铁矿为主,少量为毒砂),少量分布于黄铁矿裂隙中;矿石中银主要以独立矿物自然银、自然金存在,并嵌布于黝铜矿裂隙中。结合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该矿石的分选难点在于自然金粒度微细、原矿中含有大量毒砂、自然金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黄铁矿和毒砂嵌布密切、含有易泥化矿石。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推荐采用氧化焙烧—氰化浸出工艺进行分选。本文从矿物学的角度对甘肃某地高硫高砷金矿...  相似文献   

6.
某难处理金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某地金矿石进行系统工艺矿物学研究。矿石含金6.45 g/t,其中金多以次显微金形式产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是黄铁矿,然而黄铁矿的嵌布粒度很细,尤其是微细粒黄铁矿的占有率高达35.35%,研究表明该矿石为难处理金矿石。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三碉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测试以及室内综合研究,查明了该矿床矿石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矿石结构和矿石构造、金矿物粒度大小、矿物形态、矿物成分以及金矿物的嵌布类型。研究表明,矿石中金矿物主要呈角粒状,所占比例为47.50%;以细粒金为主,所占比例为52%,指示三碉金矿金的沉淀方式以交代作用为主;自然金较纯,含Au为94.46%,成色高(946),指示三碉金矿的形成温度较高、深度较深;金主要以游离形式存在,占有率为79.3%~91.2%,矿石细磨能提高金的选别指标。  相似文献   

8.
山东某地金矿平均含Au 0.8~1.0 g/t,属低品位金矿。由于矿石含金较低,为降低选矿成本,有效回收有价金属,对矿石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发现,该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黄铁矿脉,工业类型为中硫金矿石。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次为方铅矿、闪锌矿,含少量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等。矿石中黄铁矿粒度较粗,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粒度较细,黄铁矿、方铅矿等与金关系较密切,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自然金主要为细粒金,多呈包裹体分布。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建议采用“重选+浮选”工艺流程,不但取得较高的精矿指标,且降低了选矿成本。   相似文献   

9.
高德水 《现代矿业》2020,36(9):145-147
为提高某高硫铜锌矿石中伴生金银的回收效果,对矿石中的金银矿物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及选矿试验。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的金矿物以银金矿为主(占96.66%),银矿物以辉银矿为主(占87.52%),且金矿物和银矿物的嵌布粒度都很细,但二者与黄铜矿的密切共生关系为金、银的回收创造了条件;矿石采用1粗2扫3精闭路优先浮铜流程可有效回收伴生金银,在石灰及锌矿物抑制剂硫酸锌+亚硫酸钠添加在磨机中(粗选矿浆pH=10.0)的情况下,最终获得的铜精矿含铜19.83%、回收率88.50%,含金7.64 g/t、回收率56.61%,含银340.7 g/t、回收率54.20%,伴生金、银较好地富集在铜精矿中;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为该矿石中伴生金、银的高效回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某金矿部分矿区属于蚀变型金矿,含金蚀变带系由花岗岩热液蚀变而发生的绢云母、硅化、黄铁矿化组成。矿体大部分赋存在黄铁绢云岩内,部分赋存在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内。利用光学显微镜、矿物分析系统(BPMA)、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对矿物进行工艺矿物学特性分析,分析发现矿石中以硫化矿为主,氧化带深度很浅。金品位5.23 g/t,主要金矿物有自然金、银金矿,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硫化矿和磁铁矿等氧化矿物,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长石等。金的嵌布粒度较细,全部分布在37 μm以下,嵌布粒度较细。根据金矿物的赋存状态来看,以单体形式存在和与黄铁矿共生的含金矿物含量83.18%,这部分金矿物易于回收;与绢云母、石英和磁铁矿共生的含金矿物含量为16.82%,这部分是导致浮选过程中金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青海阿斯哈矿区金矿石选矿指标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由于缺乏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无法根据矿石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选矿工艺,造成该矿石的选矿指标一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该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该矿产资源,提高选矿回收率。本文通过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等手段对该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硫化型矿石中平均金品位3.5g/t,银品位195.1g/t,氧化型矿石中金品位0.56g/t,银品位为<3g/t。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和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等。金主要有包裹金、裂隙金和晶隙金三种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任慧  刘杰  吕良  王勋  张淑敏 《金属矿山》2022,51(11):141-146
为给柴胡栏子金矿原选矿流程中全泥氰化工艺的改造提供可行的理论支撑,采用化学分析、矿物自动分析仪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X射线能谱分析、光学显微镜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内蒙古赤峰柴胡栏子金矿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明确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粒度分布及有用矿物的嵌布特征关系。结果表明:该金矿中金品位为2.83 g/t。金主要以银金矿的形式存在,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方解石。金矿中的矿物组成十分复杂且脉石矿物嵌布粒度极细,属于细粒石英脉型金矿。银金矿以包裹金、粒间金和裂隙金的形式产出。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为金的主要载体矿物,分布率分别为41.61%、23.77%。综合工艺矿物学结果,最终提出了采用分段磨矿,重—浮联合回收金的绿色环保选矿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
江西某铅锌矿选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出发,在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主要矿物组成以及嵌布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矿石特性,采用优先浮选的原则流程进行选矿试验,从含铅2.12%、锌2.89%的原矿中获得产率2.72%、品位73.76%、回收率为95.92%的铅精矿和产率为4.12%、品位59.75%、回收率为90.04%的锌精矿。原矿中银、镉主要富集在铅精矿与锌精矿中,银、隔得到了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介绍了嵩县南沟金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和矿石可浸性试验的成果。通过化学分析、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查清了原矿化学物质组成、矿物物质组成、矿物相对含量金的赋存状态及嵌布粒度特征:该矿石属于凝灰质砂岩、粉砂岩型金矿;金多赋存于褐铁矿中,其次是赋存在毒砂及黄铁矿中,矿石石质疏松,裂隙发育。矿石中的金主要为自然金,金的成色高,绝大部分为可见金,而且主要呈裂隙金嵌布,主要载金矿物为氧化矿物,适于用氰化法处理。在原矿金的平均品位为2.39~4.14g/t时,可得到的尾渣平均品位0.31~0.26g/t,金的浸出率为87.03~93.72%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抚顺红透山铜矿随着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矿石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深部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主要矿物的产出特征、主要矿物浸染粒度、金银矿物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等,从而为矿山进行选矿工艺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明阿根廷某金矿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组成、载金矿物的粒度和解离度以及金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采用化学分析、镜下鉴定、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MLA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金(Au)含量为35.916 g/t,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自然金、石英、白云母、硅孔雀石、褐铁矿、赤铁矿、孔雀石、氯铜矿,金的赋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于自然金中,占金分配率的79.38%;另一种是以机械混入的形式赋存于石英、白云母、硅孔雀石、褐铁矿、赤铁矿、孔雀石、氯铜矿中(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均无法识别)。金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自然金中,且自然金粒度主要在0.08~0.64 mm,建议采用“重选—浸出”混合工艺对该矿石中的金进行有效回收。  相似文献   

17.
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等方法研究某地含银铅锌矿的工艺矿物学性质,查清矿石的化学组成,并对该区矿石中银矿物的组成、嵌布特征和赋存状态进行分析,通过单浮选试验确定最佳磨矿细度。研究结果表明,方铅矿和闪锌矿为银的主要载体矿物,且银矿物以较细的粒度嵌布于方铅矿和闪锌矿中,磨矿细度以-74μm占75%为最佳,该研究可为含银铅锌矿的综合回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分析仪(MLA)及X-射线能谱分析,结合化学分析及化学物相分析等综合手段,研究了安徽某铜铅锌多金属矿中金银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结果表明,金主要分布在银金矿中,分布率为76. 53%;银主要分布在碲银矿中,分布率为70. 46%。影响金银回收的主要因素是金银矿物与黄铁矿关系密切,分别有43. 52%的金和19. 32%的银以黄铁矿包裹体的形式存在,由于金银矿物嵌布粒度较细,其中20μm以下的金矿物和银矿物分别占46. 54%和83. 65%,因此这部分金银主要损失到硫精矿中。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了解某硫化铜矿矿石性质,制定合理的选别工艺流程,利用化学多元素分析、化学物相分析、光学显微镜及MLA(矿物特征自动定量分析仪)等综合手段,对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主要有用元素的赋存状态以及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主要目的元素为Cu,品位为1.08%,伴生稀贵金属元素金、银品位分别为0.33 g/t和12.07 g/t。黄铜矿为主要含铜矿物,其嵌布粒度不均匀,以中细粒嵌布为主,且与脉石矿物及其他金属矿物共生关系复杂,需在选矿中细磨以实现单体解离。伴生金元素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且嵌布粒度较细,共生关系复杂,采用常规选矿方法回收难度大;伴生银元素分布较分散,在独立矿物硫银铋矿中的分配率较低,独立回收难度较大。根据以上结果,建议采用“铜硫混浮-铜硫分离”的选矿工艺流程,并对铜硫混合粗精矿再磨后进行铜硫分离,银可在铜、硫精矿中计价回收,金则需采取化学选矿的方法进行回收。  相似文献   

20.
甘肃某氧化型金矿石金含量为2.25 g/t,伴生银可综合回收。金主要以独立金矿物形式存在,大部分被载金脉石矿物石英所包裹,少部分以微细粒的形式嵌布在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矿物的裂隙中。为高效开发利用该矿石资源,对其进行了选冶联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3.00%条件下,经1粗1精2扫浮选、浮选尾矿重选的闭路流程可获得金品位74.2 g/t、回收率91.28%的混合金精矿。混合金精矿经石灰预处理后,经氰化钠浸出,获得了金浸出率为96.52%、金总回收率为88.10%的指标。试验结果对同类型金矿石的选矿回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