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中药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动力疗法是现代肿瘤治疗中的一种新方法。光敏剂的选择是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 ,某些中草药如姜黄素、黄柏、补骨脂素等具有一定的光敏活性作用。基于中草药提取物中研制的高效、低毒的新型理想光敏剂介导的光动力治疗正倍受人们的普遍青睐 相似文献
5.
二氢卟吩类光敏剂化单态氧光谱及其量子产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建立了测量单态氧(^1O2)荧光光谱和量子产率的方法;定量测定了二氢卟吩类光敏剂CPD1和CPD2在有机溶剂中敏化^1O2的荧光光谱和量子产率 φCPD1=0.51、φcpd2=0.83;研究了CPD1和CPD2敏化^1O2的荧光光谱特性及其与溶剂,浓度和光照强度等外部条件的相关性;分析和阐述了提高光动力疗法(PDT)疗效的基本思路,并提供了部分理论和实验依据。结果表明:CPD2和CPD2具有较强的敏化^1O2的能力,是有前途的用于PDT的光敏剂;敏化^1O2是此类光敏剂在PDT中的主要机制;测定^1O2在1270nm的荧光光谱,是测定敏化^1O2量子产率的方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用飞秒脉冲激光,研究了二氢卟吩光敏剂CPD3分子在双光子激发(TPE)下的光物理过程。报道了该分子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的TPE荧光光谱及其寿命,以及在波长800nm处的双光子吸收(TPA)截面,其中,TPE与单光子激发(OPE)的荧光光谱形状一致,具有相同的荧光发射带,荧光寿命分别为5.1ns和5.7ns;在波长800nm处的TPA截面σ2≈12.5×10-22cm4/GW。本文分析表明:在TPE下,该分子跃迁到激发态S2,经历了无辐射弛豫到达OPE的同一荧光能级,呈现激发Q带所产生的正常的荧光发射;该分子具有大的TPA截面是起源于该分子的刚性平面共轭结构所固有的线性吸收特性和TPA共振增强;CPD3作为光动力治疗(PDT)的光敏剂,又具有长波长的荧光发射、ns级的荧光寿命和大的TPA截面特性,这些双重特性使其有可能成为双光子荧光分子探针,借助于双光子荧光显微和成像技术,在分子水平上揭开PDT光敏药物与细胞器的结合特性和作用靶点等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研究光动力过程中光剂量和光敏剂剂量对光动力损伤效果的影响,基于肿瘤组织中光动力损伤剂量的数学模型以及光动力损伤剂量与组织中光剂量、光敏剂剂量、氧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用数学方法模拟研究了给定模型组织中光及光敏剂的有效吸收剂量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并用ALA-PDT实验研究了k562细胞悬浮液中不同药物剂量对光动力损伤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光动力过程中光剂量与光敏剂浓度存在一个最佳治疗剂量,其大小和组织中氧浓度有关,组织中越缺氧,最佳光动力剂量越小,光动力过程对组织的损伤越小,通过实验发现k562细胞悬浮液中最佳剂量为20×0.25(J/cm2·mmol/L),此时光动力损伤效果最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了PDT对肿瘤组织具有选择性光动力损伤的特点,并为PD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探讨新型酞菁类光敏剂T1介导的光动力诊断(PD D)和光动力治疗(PDT)结肠癌的效果,体 外实验检测了光敏剂T1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200-800nm),MTT法 检测了T1介导的光动力治疗2种 结肠癌细胞(CT-26、LoVo)和1种正常细胞(成纤维细胞L929)的效果。取雄性BALB/c裸 鼠30只, 建立动物肿瘤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肿瘤模型组、PDD组,每组10只,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 测光谱图。结果表明T1的体外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值位于近红外光区,符合酞菁类化合物 的特征; T1在有光照时,T1-PDT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较小,但T1-PDT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光谱图 表明,正常对照组的光谱曲线更为平滑,吸收强度比肿瘤模型组的吸收强度弱很多。肿瘤模 型组和PDD 组之间的光谱曲线大致平行,但是两组之间的波峰峰值略有差异,肿瘤模型组吸收强度要低 于PDD组。 T1光敏剂对结肠癌的光动力治疗及诊断均有明显效果,这种联合应用将有可能为临床早期结 肠癌的诊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