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系统分析制约15号煤开发关键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第一批15号煤12口试验井产气效果未达到预期的主要原因,针对性提出了15号煤煤层气开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影响15号煤层开发的主要地质条件为15号煤层顶底板灰岩稳定发育且局部高含水,同时,局部高含H2S,制约15号煤开发先期开采效果的主要原因为开发工艺技术与地质条件不匹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L型水平井为主要开发井型,采取开发有利区优选、井型井网优化、批钻项目管理、储层保护、螺杆泵配套地面回注水排采工艺技术等技术策略进行15号煤单采试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采取调整后开发策略技术应用效果较好,试验井稳产阶段单井产量最高达到32000m^3/d、平均单井产量10000m^3/d。  相似文献   

2.
孙盛涛  吴财芳  付英娟  刘忠浩  杜磊  袁磊 《煤》2012,(11):18-19,27
阳泉矿区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15号煤层是该区的主采煤层之一。文章以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和煤层气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实验室测试分析数据,研究了15号煤层的储层物性特征。结果表明:本区15号煤层为变质程度较高的瘦煤—无烟煤,埋藏深度为400~800 m;厚度介于2.00~11.00 m,平均为6.50 m,煤层厚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异性,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趋势;渗透率为0.43×10-3um2,属于中等偏低;储层压力为4.67 MPa,压力梯度为0.85 MPa/hm,属于略欠压储层;临储压力比较低,可能在煤层气排水降压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武杰  刘捷 《煤》2019,(6):1-5
煤储层物性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开发成效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潘庄煤层气区块地质、煤层气地质及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采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对该区15号煤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5号煤储层具有较好的含煤性和含气性,可为煤层气开发提供较好开发对象和气源保障;煤的孔裂隙系统相对发育,煤层渗透性好、渗透率高,有利于煤层气吸附、储集、扩散及渗流; 15号煤储层地层能量普遍较弱,煤储层压力为"欠压"状态,不利于驱动煤层气高效产出;煤中具有良好的吸附储集煤层气空间,煤对煤层气的吸附能力强、吸附量大,但煤层气解吸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禹州煤田是河南省主要产煤区之一,煤层气已成为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研究区煤层气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了该区煤层气的赋存特征,阐述了影响煤层气赋存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5.
霍林河矿区下白垩统下含煤岩段主要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显微组分以无结构腐质体和结构腐质体占绝对优势,腐质组及惰性组在本段煤层剖面中呈现规律性变化,自下而上,结构腐质体与惰性组减少,无结构腐质体增加;研究区主要煤层的煤相分析结果表明,本区主要煤层以潮湿森林泥炭沼泽相为主,成煤植物以松柏和银杏类为主;煤岩成分、灰分与发热量的相关分析证明灰分是影响本区煤质的主要因素,煤层灰分含量沿走向具有分区性,中部灰分高,南、北部灰分低,沿倾向具有分带性,浅部灰分高,中深部灰分低。基于煤岩及煤的工艺性质分析,阐明了本区的煤质变化规律,对本区煤质及其工业利用方向进行了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本区的聚煤规律,利用煤岩学方法探讨了本区主要可采煤层的可选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煤层气开发成效,基于井田地质、煤层气地质、煤层气勘探及测试等资料,采用煤层气地质理论和数理统计分析法,对长平井田15号煤储层物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5号煤层为中厚~厚煤层,煤层气含量整体较高;煤孔隙度与渗透率低,为低孔、超低渗-低渗煤储层;煤储层压力及压力梯度低,为低压(欠压)煤储层;煤吸附甲烷能力较强,吸附...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煤层与煤岩、煤层含气性、煤层渗透性、煤储层压力及煤的吸附特性等方面分析了胡底井田内15号煤层的煤层气储层物性及特征。结果得出:15号煤层的煤层气储层物性良好,对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较有利,对后期煤层气开发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彭春洋  陈健  原晓珠  湛祥惠 《煤》2011,20(5):38-42
煤的渗透性是控制煤层气在煤储层中流动的最关键参数。探讨煤的渗透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采及动态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详细分析了裂隙系统、煤岩组分类型、煤的变质程度、有效应力、基质收缩、克林伯格效应等方面对煤储层渗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煤层、煤岩、煤层含气性、煤孔裂隙特征、煤储层压力及煤的吸附特性等方面对潘庄区块3#煤层气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得出:3#煤层含气饱和度以略欠饱和为主,个别地带可见过饱和现象。煤层气地质储量丰度为中等;煤的孔隙度低,孔裂隙被无机矿物质充填现象较甚,彼此连通性较差;煤储层压力较接近正常地层压力系数,为略为欠压状态;煤中具有大量的储集甲烷空间。  相似文献   

10.
《煤》2017,(3)
对成庄区块3号煤层的煤岩特征、含气性、渗透性、煤储层压力及煤的吸附特性等储层参数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3号煤层厚度大,为煤层气的生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煤的高变质进一步提升了煤层气的生气率,使得区内煤层含气量高、煤层气资源储层丰度较好,可为煤层气开发提供较好的资源条件;煤层孔隙度低,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煤中裂隙主要为微-小裂隙,中裂隙次少见,未见大裂隙和巨型裂隙。煤中孔裂隙常见被无机矿物质充填现象,彼此连通性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层渗透性,后期可通过人工储层改造措施,提高煤层的增透导流能力;煤层压力状态以略欠压状态为主,其压力正效应有助于煤层气在煤中的吸附保存,但对其煤层气开发排水降压的时间和难度均相对正常压/超压煤层时间长和难度大;煤层的略欠饱和状态,进一步增加了排水降压的难度和影响着煤层气的最终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区内煤层气开发和矿井瓦斯治理提供可靠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收集并分析黄陵一号煤矿2号煤层地质勘探和生产期间实测瓦斯含量数据的基础上,绘制一号煤矿2号煤层瓦斯分布平面图,查明瓦斯富集区。分析了煤层生气能力、储气条件等对瓦斯分布的影响程度,以期为矿井瓦斯治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明举  崔凯 《煤矿安全》2012,43(4):112-115
通过对煤田地质勘探、钻孔揭煤资料的分析,应用瓦斯地质理论和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分析了车集煤矿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探讨了煤层瓦斯赋存与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煤层厚度、岩浆岩侵入、顶底板岩性等地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认为断层、岩浆岩侵入及分布是影响车集煤矿二2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研究石泉煤矿井区地质背景和煤层发育情况的基础上,以钻井、实验测试数据为资料依据,讨论了石泉煤矿3#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特征,瓦斯含量跨度较大(2.36~22.31 m3/t),低值区分布在井田北部,该区域具有甲烷含量低(13.4%~42.06%)且氮气含量高(56.93%~84.12%)的特点。依据此特点,从顶底板条件、地质构造、煤层发育程度、埋藏深度、煤质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3#煤层瓦斯含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风化带是影响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同时,褶皱构造、埋藏深度、灰分对瓦斯含量亦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斯派尔煤矿属于高瓦斯矿井,受复杂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容易发生瓦斯动力现象。采用现场和实验室实测的方法,确定了影响斯派尔矿瓦斯动力现象的主要因素为煤的坚固性系数偏低、煤厚变化较大和存在大的地质构造,为实现斯派尔矿瓦斯动力现象的针对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街井田位于贵州省清镇市北西部,已查明井田内9号煤层矿产资源量6405×104t,潜在矿产资源量1278×104t;9号煤为细条带状结构,玻璃、弱玻璃光泽,贝壳状、参差状断口,内、外生裂隙较发育,属中等可磨煤;宏观煤岩类型为半暗—半亮型,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煤质为低中灰、中硫、高热值、低挥发分、低磷、极易可磨、特低氯,煤类划分均属无烟煤三号.可作民用煤、工业动力用煤和火力发电用煤.  相似文献   

16.
苏楠  程磊 《中州煤炭》2012,(2):25-26,76
以润丰煤矿地质勘探期间6号煤层的实测瓦斯含量等资料为基础,运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煤层瓦斯含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顶板砂岩厚度和煤层厚度对瓦斯含量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但是线性相关程度不高;影响6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为上覆基岩厚度和埋深。  相似文献   

17.
邵长宏 《煤矿安全》2012,43(10):161-163
利用瓦斯地质方法探讨了和什托洛盖矿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煤层在低瓦斯矿区局部瓦斯涌出量偏高的地质因素,对该组煤层瓦斯的赋存、分布、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赵新 《矿业安全与环保》2018,45(1):34-38,42
为了分析不同因素对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程度,为合理确定瓦斯抽采方案提供支持,总结归纳了瓦斯抽采效果影响因素。以阳城县北庄煤矿3#煤层瓦斯参数、钻孔参数等井下实测数据为计算基础,建立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钻孔抽采量与抽采时间、煤层透气性、钻孔间距、钻孔孔径,以及与抽采负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瓦斯抽采量的关键是增加煤层透气性;同时在煤层透气性不变的情况下可采取保证足够抽采时间、增加钻孔密度、适当增大钻孔孔径和提高抽采负压等措施进行瓦斯抽采,以提高瓦斯抽采量,达到预期抽采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