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冰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2,26(12):82-85,89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典型调查为基础,从规划角度对居住水平差距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居住价值取向差异显著等当前城市居住空区分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建议从住区建设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对此提出:加大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共设施投入,缩小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物质环境应与社区文化并重,创造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对历史保护型住区的更新应注重保护性开发,提升其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是综合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如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环境等领域,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住区的主要内涵,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人是住区的主体,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观点,保证住区环境舒适,绿色生态丰富,居民身心健康,人际亲情融洽,居住生活便捷,视觉景观优美,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住区布局和规模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住区的居住生活从内容上也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兴衰。健康的住区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发展动力,而城市与住区的良好关系又给住区提供充足活力,因此两者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街巷生活组织居住空间概念和居住模式逐渐被封闭模式所取代,造成住区与城市空间的割裂,导致住区与城市的关联性和交互性差等问题凸显。  相似文献   

4.
关注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双重隔离现象,重点分析了住区公共空间异化与社会隔离问题;在明确公共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既有住区更新居住融合的社会目标,指出了通过公共空间重构促进居住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最后,以公共空间重构为切入点,探讨了居住融合导向下的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等促使城市居住空问产生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整合是目前城市住区开发建设需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就旧住区、单位住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住区的空间再造与整合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住区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居住外部空间再构我国以往住区基本模式多为小区(公共空间)———组团(半公共空间)———院落(半私密空间)三级空间层次,与住区的二级化管理相适应,现在住区物业管理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的一级管理。同时为了满足居住多元化需求,院落空间的塑造尤为重要,淡化组团空间,强化住区公共空间和院落空间成为可能。住区公共空间作为住区的空间主体,应具有明显的特征与风格,成为住区形象的代表。在构筑此特征空间时应结合基地自然条件、地方特色,适当地把城市空间引入其中,如结合步行道路系统形成“街道空间”,或借用城市休闲广场的…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的城市发展背景中,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城乡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高速与大面积的建设也带来了若干问题,住区建设在满足底层次的居住需求后,还没有在居住品质上满足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所以与社会和经济密切相关的住区建设已步入由注重数量向关注居住品质转变的时代。文章通过对徐州市沛县曙光路改造工程实践项目为例对如何优化住区空间居住品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其他住区空间在居住品质的提升方面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界定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其形成路径,从住区类型、公共配套设施和居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其特征,得出空间封闭和社会经济差异是造成居住隔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住区模式,探讨消除居住隔离、促进交流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划分小尺度居住空间、引入街道、消除道路隔离效果和营造线性开放空间四个步骤探讨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中不同群体交往的可能性,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城市居住 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 方式的选择将影响居民个体、家庭和社会 的多层次物质及精神生活。随着居民价值取 向与投资建设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人们渴望 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发展的关 系。街区型住区作为一种紧凑高效的住区模 式,注重建立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 营造开放共享的城市住区环境。本文追溯 了街区型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将街区 型住区与传统封闭式小区、街区进行比较研 究,明确街区型住区的内涵与特征,从思想 观念、规划体系、管理模式与开发模式四方 面分析我国街区型住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 相应的规划原则与策略,以期为我国街区型 住区的开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李英慧 《中外建筑》2012,(11):66-67
在城市住房问题及住区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与提高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中的人本性、文化性及社会性等综合品质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与生活家园的成为居住环境营造的新目标。文章从关注居住社区环境的社会关系与空间系统的研究出发,从人的行为与需求的角度,论述了居民的理想的居住环境的人文特征与实质内容,从居住社区的空间组织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具体的营造原则、体系、设计途径、以及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实 《中外建筑》2010,(8):136-137
我国已经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在面临这样转型期的社会阶段,如何设计出适合老年人居住和使用的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宅,将成为我们这代建筑师设计工作的重点。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末,针对人口老龄化情况下的建筑设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由于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认识深度不够,经验不足造成设计上有所偏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新的一轮对老年人居住模式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study asks how a social mix policy that mixes public housing with private housing in the same housing complex is associated with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mong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 in Korea. We also ask if mixture typ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housing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of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 By analyzing the 2011 Korea Housing Survey for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 we find that living in the independent type that includes only public housing and the random-mix type that randomly mixes public housing with private housing in the same building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mong public housing resident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levels of social conflict among residents are the lowest in the random-mix type.  相似文献   

14.
叶怡君  张一兵 《城市规划》2019,43(10):80-85
归纳了毗邻隔离住区的研究现状,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了城市中心区毗邻隔离住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特征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有机更新理论并剖析该理论与毗邻隔离住区的内在联系,从空间环境、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整合更新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娄彩荣 《山西建筑》2010,36(30):7-9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从住宅类型、居住面积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对苏北地区农村的住居现状和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北农村现有的住居特点是以院落式瓦房或平房为主要住宅类型,对于未来的需求是希望能居住在院落式2层~3层的独立楼房,但是更多的需求则是对住居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夏宏嘉  张卓  马杰 《山西建筑》2013,(36):5-6,93
选取阜新市作为煤炭资源枯竭型的典型代表,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深入分析现状居住空间及住区模式的特征,探讨了如何能够有效的将宜居住区的内涵深入到转型期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并针对新建及原有住区提出了规划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邵甬  王丽丽 《城市规划》2016,(12):73-80
"居住类遗产"具有遗产和居住的双重属性,然而由于中国特有的产权制度,"公有居住类遗产"往往面临着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的双重困境。论文以上海为例,首先剖析了中国的公有产权制度对公有居住类遗产产生的影响以及"所有权人虚空"和"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其次,在现有产权制度背景下,围绕公有居住类遗产的两大属性,分别剖析了目前自下而上的"个人与市场行为"、自上而下的"遗产管理"和"公有住房管理"并行的管理体系及存在的问题。最后,论文提出了实现公有居住类遗产保护与居住改善共赢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8.
秦超 《城市建筑》2014,(30):217-217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世界人民都把目光投向了对人类影响重大的居住区。这就促进了相关专业技术的发展,使居住区生态绿化设计进入了一个较为高端的层面。本文以小区建设中生态规划为例,对居住区绿化设计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9.
张海鸿 《山西建筑》2013,(36):92-93
对工业管道概念及工业管道工程管理重要性进行了论述,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工业管道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点,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业管道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保障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为例,从城市和居住区两个空间层面,实证性地解析了保障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特征:城市层面,市级社会性公共设施之于保障性住区空间不可达;居住区层面,公共设施在配建和移交、供应环节均存在显著的供应易质、供应时滞、供应不足的问题。建议城市政府在保障性住区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该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为原则,体现公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