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地铁特宽空心型材模具设计与挤压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宽空心壁板型材是高速列车用高效经济的断面型材。文中介绍了模具设计、挤压工艺,尤其是横向平直度控制的技术关键是控制金属质点的均速流动和随机淬火温度520℃,挤压速度2~3m/min的控制,可获得高性能合格的特宽空心型材。  相似文献   

2.
利用自行设计改装的连续轧挤设备模拟大型壁板型材的成形.以橡皮泥作为模拟试验材料,在由二辊轧机改装得到的连续轧挤设备上进行试验,模拟了宽×厚为98 mm×1 mm的板材连续轧挤生产过程.橡皮泥模拟试验及连续轧挤的工程法力学分析证明,利用连续轧挤法制备大型壁板型材是可行的,对大型壁板型材的制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色设备》2009,(3):22-22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特别是ARJ21—700“翔风”支线客机的试飞成功,C919大飞机项目的起动与12条高速铁路建设的相继开工,对扁宽、薄壁、断面形状复杂的铝合金壁板型材需求愈来愈多。这类壁板型材在挤压机上用圆挤压筒挤压作业困难,即便使用扩展模亦十分不便,甚至无法完成。因此,必须采用扁挤压筒生产。  相似文献   

4.
铁道车辆用大型铝合金挤压型材的开发应用(1)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静安 《铝加工》1995,18(1):16-23
本文根据铁道车辆的结构特点及其对铝材的要求,在综合分析了大量的VAW和KOK公司的技术资料为考察报告之后,对铁道车辆用大型扁宽薄壁复杂实心和空心断面以及变断面铝合金型材的合金供能、生产工艺与设备、扁挤压筒与模具的设计及制造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本文以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图表阐述了车辆用铝合金型材大型化、薄壁化和整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不断提高大型型材综合性能和质量的途径.指出了采用大型薄壁复杂实心和空心断面整体型材是实现铁道车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而不断提高车辆铝合金型材的大型化、薄壁化和塑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铝合金车辆大型材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型材挤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现代车辆大型铝合金型材生产的关键技术。本文以典型的、难度较大的底版型材GDX—11为例,对大型模具的结构参数和尺寸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模具材料及热处理与模具制造工艺和修模等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轨道车辆大型材多为扁宽、薄壁复杂的空心型材,一般用平面分流模在80/95MN以上的挤压机,用扁挤压筒进行生产。GDX—11型材所选用的模具结构设计方案,模具材料及其热处理工艺,分流孔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分流桥、模芯、焊合室的结构设计是合理的。模孔尺寸、工作带尺寸以及制模工艺、挤压工艺的确定都是可行的。修模是一道重要的技术工序,对复杂的大型模具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穿孔挤压异形空心型材是一项新技术。对比研究了空心铸锭挤压、半穿孔挤压和穿孔挤压各法,用该法生产了LD_2合金无缝异形空心型材,试制出了第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Z_8X-2型材。研制表明:用穿孔法挤压的空心型材尺寸精、表面光、无焊缝、断面组织和性能均匀、能用作受力构件;而且可以简化工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刘敏英 《铝加工》1997,20(6):43-45
本文论述了空心型材模具设计的若干问题,对于模具设计和提高型材质量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扁宽型材窗台板系列的几种典型型材的模具设计方法,并针对挤压制品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模具结构的设计进行了多次改进和试生产,从而使这种扁宽条型材顺利挤压成型,并形成大批量生产,同时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大型工业铝合金型材的挤压生产工艺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安 《铝加工》2001,24(2):4-7
在综合分析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研究开发的成果,对工业用大型扁宽薄壁复杂实心和空心铝合金型材的特点、分类与应用,挤压生产工艺与设备,扁挤压筒与特种模具设计以及型材用铝合金的性能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讨论,以求加速这些材料的国产化.  相似文献   

10.
西南铝加工厂为满足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推出一种新产品——建筑装璜铝合金型材。这种型材采用国内优质铝合金为材料,通过挤压机挤压而成。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刚度好等特点。型材表面光洁,无裂纹,无气泡,无起皮及无腐蚀坑。外表美观,经久耐蚀。阳极氧化处理及电泳涂漆后,型材表面光亮如镜,色彩鲜艳。这种型材有两种,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空心的。空心型材断面积  相似文献   

11.
向远福 《铝加工》2014,(1):54-56
EL4721型材是一种冷拉拔成型的空心型材,由于材料的自身应力,会使型材产生弯曲和扭曲变形,为了使弯曲度和扭曲度用达到用户要求或国家标准,就必须用拉伸机的钳口分别夹住型材的两头进行拉伸矫直,由于型材是空心的,拉伸时型材两端头就会产生塌陷变形。为此,研发了一种扩张器,可有效进行变形型材两端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文怀宇  韩毅  曾慧敏  肖瑶  王子心  张洪旺 《钢铁》2020,55(10):120-127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有效地节约了钢铁制造成本,积极推动了钢铁行业绿色制造。优化重载链轮电磁感应加热过程是生产高品质链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对链轮进行热处理强化时,普通圆形感应线圈在单一电流频率下难以实现齿廓的均匀加热,容易导致淬火层的硬度分布不均,造成工件开裂。仿形感应线圈比普通圆形感应线圈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但是仿形感应线圈研发周期长,成本昂贵,不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考虑到实际加工成本及生产需求,在完全仿形感应线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齿顶位置为V形角的仿齿廓感应线圈,该感应线圈到齿顶和齿根的间隙不等。进一步建立了双排链轮电-磁-热耦合温度场模型,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发现这种带V形角的感应线圈与圆形感应线圈相比,能够改善磁通量在空间的分布方式,强化感应线圈和齿根之间的临近效应,同时减弱感应线圈和齿顶间的临近效应,提高了链轮沿齿廓温度的均匀性。量化分析了不同电磁参数(电流频率和电流密度)和感应线圈的结构(V形角,感应线圈到齿轮的距离)对提升加热速率和改善温度均匀性的作用规律。感应线圈的V形角结构有利于提高齿轮的电磁加热质量,对推动实际加工应用和提升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生产价值,有利于促进精品钢生产。  相似文献   

13.
对承钢1780热轧带钢生产线影响板形控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认为在精轧板形的计算机模型调试完成后,设备精度和工艺调整对板形质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具有大悬臂齿的镁合金散热器型材的特点,设计出了与传统分流模不同的假分流模。这种假分流模的成功设计和应用,为壁厚相差悬殊的实心型材的模具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郑光文 《冶金设备》2004,(2):16-18,42
根据矫正辊辊形理论 ,分析了矫正机在矫正不同钢管直径时 ,管件与辊面的接触状态 ,并运用约束非线性优化工具对辊形半径偏差进行了优化 ,使角度调整达到最佳化。辊角最优化设定曲线为实际操作提供了依据 ,对提高矫正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吕霞  刘轩 《冶金丛刊》2012,(2):38-40
板形控制是宽厚钢板生产的一个关键因素,板形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到毛边板的边部和头尾的剪切量,其控制精度对确保钢板质量和提高成材率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以莱钢4300mm宽厚板为例介绍板形控制技术和模型的应用,为轧机的钢板板形的控制提供了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小宝 《铝加工》2001,24(3):23-25
介绍了立柱型材的改良设计方法,改良后的设计使模具受力结构更趋合理,模具寿命延长,型材成形更稳定。  相似文献   

18.
针对薄板坯连铸过程浸入式水口的堵塞情况,研究了浸入式水口的堵塞机理。生产实践表明。Ca处理是改善薄板坯连铸钢浇注性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热轧薄板厂2#1450热连轧机组带钢生产中出现的板形问题进行了分析,找出了板形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不断优化、确保了轧机调整精度,提高了轧制稳定性,减少了因板形异常导致废钢事故的发生,保证带钢生产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designs in psycholog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ex; thus, the methods for analysing the data have also become more complex. It is unrealistic for departments of psychology to expect research psychologists to stay informed about all the advances in statistical methods that apply to their field of research; therefore, departments must improve the profil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nsure that adequate statistical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to faculty. In this article, we discuss the challenges involved in improving the profile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given the drastic decreases in quantitative methods faculty, students, and graduate programs over the past couple decades, and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reversing this trend through improving awareness of the field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psychology.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