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启凡  张慧东  董明东  曲正 《精细化工》2011,28(10):1028-1031
以氰基取代的芳环化合物为起始原料,采用一锅法经加成、缩合、闭环3步反应合成了6个2-芳环取代咪唑化合物。同时考察了反应过程中甲醇钠用量、闭环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n(甲醇钠)∶n(氰基化合物)=(0.08~0.12)∶1,反应温度80~90℃,反应时间3~8 h。产物结构通过熔点、核磁、质谱、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2.
袁立丽 《安徽化工》2013,39(3):20-22,74
以苯胺为原料,采用"一锅法"直接合成2-氨基苯并噻唑,研究并获得了最佳工艺条件。该方法避免了通过合成苯基硫脲后再合成产品的两个环节,具有工艺过程简单,环境污染较小,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小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的合成收率达到84%。  相似文献   

3.
标题化合物是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大单体的关键起始剂,传统方法主要以直接水解或先酯化后水解两步法合成。利用甲代烯丙基氯和醋酸钠在相转移催化剂作用下合成为羧酸酯,直接加入30%的NaOH溶液水解,实现了标题化合物的一锅法绿色高效合成,收率均90%。利用核磁(1HNMR)、红外光谱和质谱(LRMS)表征了其结构,利用气相色谱仪测试了其纯度,并讨论了催化剂种类、用量、物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确定了该反应的最佳条件。该方法收率高、能耗小、成本低,符合原子经济性,易于实现工业化。  相似文献   

4.
以2-萘酚和氯仿为原料,甲醇为溶剂,在新的相转移催化剂和碱性条件下应用"一锅法"合成技术合成了2-羟基-1-萘甲醛。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相转移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获得的最佳合成条件是:2-萘酚0.028 mol,氯仿0.084 mol,相转移催化剂用量为0.25g,40%NaOH溶液为12 mL,反应温度76℃,反应时间60 min,2-羟基-1-萘甲醛的收率达到58.7%。  相似文献   

5.
利用离子液体催化剂1-戊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PmimBF4),在无溶剂加热条件下一锅法经Biginelli反应合成3,4-二氢嘧啶-2-酮.该合成法优化了反应条件,收率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且离子液体可循环多次使用.  相似文献   

6.
探索了以L-苏氨酸为原料,"一锅法"合成(2R,3R)-环氧丁酸的工艺。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影响反应收率的重要因素。考察了浓盐酸、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滴加时间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滴加时间与反应时间对反应的收率影响较大。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一锅法"合成(2R,3R)-环氧丁酸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L-苏氨酸:盐酸:亚硝酸钠: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1∶1.5∶2∶3,-10℃条件下反应,第一阶段最佳滴加时间为8.3h,第二阶段滴加时间为8.3h,反应时间为3.5h,(2R,3R)-环氧丁酸的收率为93.5%。  相似文献   

7.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氯二氟乙酸钠为促进剂,实现2-羟基苯乙酮肟一锅法制备苯并异口恶唑反应。考察了不同促进剂及用量、溶剂、碱、温度以及微波功率对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n(2-羟基苯乙酮肟)∶n(氯二氟乙酸钠)∶n(碳酸钾)=1.0∶1.5∶1.5,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2-羟基苯乙酮肟的浓度为1 mol/L),微波功率为300 W,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35 min。在最优条件下,以64%~93%的收率得到8种含不同取代基的苯并异口恶唑类化合物。用1HNMR和MS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毛远湖  汤磊  何强  齐双双  张敏  王琴容  张吉泉 《农药》2020,59(6):410-412
[目的]2-氨基-5-氟苯硫酚的绿色合成新工艺研究。[方法]以4-氟苯胺和硫氰酸铵为起始原料,经缩合、环合、水解,"一锅法"合成2-氨基-5-氟苯硫酚的新工艺,并对环合步骤进行了单因素试验,探讨了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总收率为78.5%,纯度大于95.0%。[结论]该工艺避免了有毒试剂和有机溶剂的使用,绿色环保,操作简便,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
n-Bu2SnO催化一锅法合成3,4-二氢嘧啶-2-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宏社  赵立芳  苗建英 《化学试剂》2005,27(3):171-172,178
采用n-Bu2SnO作催化剂,醛、β-酮酸酯和脲在无溶剂条件下于100℃发生Bigineui缩合反应。合成了19个3,4-二氢嘧啶-2-酮衍生物,反应时间短,产率高,操作简便,且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多次。  相似文献   

10.
以4-氯乙酰乙酸乙酯(Ⅰ)和甘氨酰胺盐酸盐(Ⅱ)为原料,经"一锅法"反应得到奥拉西坦关键中间体2,4-二氧代吡咯烷-1-基乙酰胺。经过碱、溶剂、温度、反应物配比的筛选,确定较佳的合成工艺条件为n(Ⅰ)∶n(Ⅱ)∶n(K2CO3)=1∶1.2∶2.4,乙醇作为溶剂,回流温度下滴加化合物Ⅰ,滴完后回流反应5 h,收率为78%。  相似文献   

11.
李莹  史红玲  王喆  冉璐妮  薛闯  唐存多 《精细化工》2023,40(5):1048-1054+1072
为了实现L-2-氨基丁酸(L-ABA)的高效生物合成,借助pACYCDuet-1和pET28a共表达系统,构建了携带L-苏氨酸脱氨酶(L-TD)、L-亮氨酸脱氢酶(L-L-DH)和不同活性甲酸脱氢酶(FDH)编码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分别命名为:E. coli BL21 (DE3)/pACYCDuet-1-Ec TD-Es LeuDH:pET28a-Cb FDH和E. coli BL21 (DE3)/p ACYCDuet-1-Ec TD-Es Leu DH:p ET28a-Cb FDHM。经诱导表达后,L-苏氨酸脱氨酶和L-亮氨酸脱氢酶在两个重组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而后者的甲酸脱氢酶酶活表达水平为(342.00±9.40) IU/mL,显著高于前者的(196.00±6.20) IU/mL。在50 mL反应体系中,200 mmol/L L-苏氨酸经220 r/min、30℃下反应6 h时,前者L-ABA得率为71%,后者为85%。结果表明,提高甲酸脱氢酶的表达水平可以显著提高L-ABA的合成效率。此外,优化反应温度后,在35℃下反应6 h时,L-ABA的得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2.
以4-(反式-4'-正烷基环己基)环已基甲醚烯为原料,经浓盐酸作用,水解、转型连续进行,"一锅煮"法合成了乙烷类和乙烯类液晶中间体4-(反式-4'-正烷基环己基)环己基甲醛,纯化后总收率75%。  相似文献   

13.
以氨基酸酯盐酸盐和水杨醛为起始原料,采用分步法与"一锅法"合成2-(N-取代氨基甲基)苯酚(4),并用IR、1HNMR和13CNMR等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一锅法"的反应收率比分步法的高,而且"一锅法"操作简单,产生废物少,是合成此类化合物的绿色方法。  相似文献   

14.
陈强  廖文文  刘智凌 《现代农药》2007,6(3):21-22,24
以水杨醛为原料一步法生产邻羟基苯甲腈。61.5g(0.5mol)水杨醛、42g(0.6mol)盐酸羟胺和500mLN-甲基吡咯烷酮,110~115℃下反应5h,得产品邻羟基苯甲腈,摩尔收率91.2%,产品含量99%。  相似文献   

15.
以乙醇胺盐酸盐(2)为原料,与丙烯酰氯进行酯化反应制得丙烯酸氨基乙酯盐酸盐(3),中间体无需分离,在三乙胺作用下,经三光气羰基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异氰酸酯丙烯酸乙酯(1,AOI)。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配比对反应的影响,得出的优化反应条件为:n(乙醇胺盐酸盐)∶n(丙烯酰氯)∶n(三乙胺)∶n(三光气)=1∶1.2∶3.0∶0.45,第一步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5 h;第二步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 h,在该条件下反应总收率为72.5%,GC纯度99.5%。  相似文献   

16.
以克隆表达的乳酸脱氢酶(D-LDH)为催化剂来还原前手性化合物2-羰基-4-苯基丁酸(OPBA),制备重要的手性中间体(R)-2-羟基-4-苯基丁酸(R-HPBA)。通过考察影响反应的各因素,确定了反应pH、初始底物浓度,酶加量及NAD+加量等参数。最后,以分批补料的方式进行产物制备,4 h内即可完全转化100 mmol/L底物。经验证,所得产物的构型完全正确,且e.e值>99.9%。  相似文献   

17.
以低碳醇(甲醇、乙醇)为催化剂,乙醛酸、苯酚、尿素等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一步法合成了5-对羟基苯乙内酰脲。通过正交实验研究,找出了影响反应收率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反应的最佳条件。以乙醛酸(折百)计,5-对羟基苯乙内酰脲收率达81.1%,纯度9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L-2-aminobutyrate (L-ABA) is an important chiral drug intermediate with a key role in modern medicinal chemistry. Here, we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L-ABA in a tri-enzymatic cascade in 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 using a cost-effective L-Thr. Low activity of leucine dehydrogenase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LDH) and unbalanced expression of enzymes in the cascade were major challenges. Mechanism-based protein engineering generated the optimal triple variant BtLDH M3 (A262S/V296C/P150M) with 20.7-fold increased specific activity and 9.6-fold increased kcat/Km compared with the wild type. Optimizing plasmids with different copy numbers regulated enzymatic expression, thereby increasing the activity ratio (0.3 : 1:0.6) of these enzymes in vivo close to the optimal ratio (0.4 : 1 : 1) in vitro. Importing the optimal triple mutant BtLDH M3 into our constructed pathway in vivo and optimization of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s achieved one-pot conversion of L-Thr to 130.2 g/L L-ABA, with 95 % conversion, 99 % e.e. and 10.9 g L−1 h−1 productivity (the highest to date) in 12 h on a 500 mL scale. These results describe a potential biosynthesis approach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L-ABA.  相似文献   

19.
胡映松  李蒙  钟光祥 《浙江化工》2010,41(12):8-9,24
采用了一锅法合成工艺,以乙酰乙酸乙酯和硫脲为起始原料,经过脱水、脱醇缩合成环得到6-甲基-2-硫脲嘧啶,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表征。最佳反应条件为:硫脲90 mmol,n(硫脲):n(乙酰乙酸乙酯):n(氢氧化钾)=1:2.30:2.32时,产物收率为96.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