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天花板     
提起刘心武,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知道刘心武精于小说、随笔和红学的人不少,但知道他是个建筑评论家的人却是不多。事实上刘心武写建筑评论已有多年,在建筑界可谓名声赫赫,他把自己的见解和许多市民的诉求变成生动的理性文本,在百姓和建筑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漫话天花板》一文就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欣赏。  相似文献   

2.
为新而舍旧,值得刘心武北京市要拓展东西贯通的“第二长安街”平安大道,这就必然要拆除一些旧建筑,去年年底位于东四十条77号的院门开拆,引来了一群手持摄影器材的围观者,其中既有记者也有普通的市民。到北京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有个地铁站就叫东四十条。东四是“...  相似文献   

3.
各方评价     
甲方CLIENTS潘先生,第一次知道他,是在我参与中国台湾大学癌医中心医学建筑评选的时候。人如其言,他给我的印象是正派、诚恳、有多元化人文素养的一位顶尖专业建筑师。虽然我的医学专业领域在过去20多年从未和建筑有过交集,但是我很庆幸,我从零开始的第一个医院建筑个案,就是和潘先生的建筑团队合作共事。  相似文献   

4.
正刘心武先生大名鼎鼎,早已是蜚声中外的文学大家而为国人所熟悉,但是刘先生一直葆有对建筑艺术与城市环境艺术的浓厚兴趣,且有深入的体察和认真的研究。因此,他颇多真知灼见,堪称建筑评论的高手。这后一点大概还知之有限,包括我也是在读了《我心中的建筑与环境》这本大作之后才长了见识。刘心武的书与文是跨行业的思考,因此也可以看作  相似文献   

5.
正书名:刘心武建筑评论大观作者:刘心武出版: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年03月开本:710 mm×1000 mm 1/16页数:286页定价:$42.80元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1985年,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长篇小说《四牌楼》获  相似文献   

6.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荷塞·马蒂 一个人如果知道怎样去工作和怎样去爱,知道怎样为自己所爱的人工作和爱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就可以享受到丰盛的人生。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金磊就是这样一个人。 约好采访,却因他临时有事而不得不延期,既便是在接受采访时,他也时不时常被来人及打来的电话所打断。原订两个小时的采访,就在这时断时续中又延长增加了30分  相似文献   

7.
昊昱 《城乡建设》2005,(1):74-75
人称刘心武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兴起的"伤痕文学"的先锋和鼻祖.70年代末期,刘心武创作了短篇小说<班主任>,不曾想一经发表,顿时成了中国文坛一面新的旗帜.后来,以<如意><钟鼓楼>为分界,刘心武的小说更关注人性、人学、人道以及人的灵魂.<树木与林同在>、<四牌楼>、<栖凤楼>等作品更注重形式、文本的探索.近几年,刘心武的文学活动越来越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今天,除了年逾花甲的建筑界人士,大都不知道刘秀峰是谁。从而,也就无法理解他与建筑史学界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几十年来,即使建筑界的媒体从不提及他,而且建筑系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建筑史也听不到关于刘秀峰的讲述。但有一例除外,那就是2002年2月建设部拨专款,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刘玉奎、袁镜身等人编著的《刘秀峰风雨春秋》一书。  相似文献   

9.
陆志成 《新建筑》2006,(3):109-109
在六角鬼丈的作品中,他的设计首先是从环境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建筑的关系考虑,建筑本身不是单纯的、个体的,而是融入环境和自然中的,建筑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利用大量与自然相协调的形体、空间将建筑引入自然中,使人以一种本质状态存在于自然中,这可以理解为他的建筑作品是对东方哲学的一种解读。近年来,他的建筑从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入自然的协调与生态,形成了他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六角先生作为一位具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家,他的作品在自然与建筑、生态与建筑、人与建筑、艺术与建筑等方面带给我们启迪。  相似文献   

10.
路易斯·康认为第一所学校开始于一棵树下,当一个人知道他是老师时,他开始与其他人讨论他所学到的知识.而其他人当时并没意识到他们自己扮演了学生这一角色,和那些学生一样.3岁以下的孩子的学习是本能且无意识的,对于康的故事,有人也许会思考那棵树——也就是建筑——在教学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2月30日至2006年2月6日,安藤忠雄“环境与建筑”的个人展览在上海美术馆举行,1月14 日,安藤做了主题为“建筑的可能性”的演讲,他一时成了上海媒体的热点人物,被各色人等评说。这次展览和演讲同样让人期待和兴奋,一个原因是他在建筑系学生中是明星和偶像,正象一个媒体所写,”铁打的安藤,流水的听众”,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他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吸引,人人都想知道安藤究竟会怎样”转身”。  相似文献   

12.
戴蒙丝丹:格雷夫斯是一位有影响的建筑教育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已18年。他为普林斯顿的建筑艺术独树一帜。他的建筑设计作品曾有九项获得《前进建筑》杂志设计奖,两项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他的壁画也和他的建筑一样出名,他的建筑画更是受人称赞。  相似文献   

13.
正秦砖汉瓦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历史上有很多记载瓦比砖还要早,但是这个不重要,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屋面瓦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现在也是无处不在,并且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就强调,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我是深有体会,他是对当前某些单位和地方"雷人建筑"的委婉批评,这些"雷人  相似文献   

14.
1933老场坊     
西方的建筑界有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职业,古建筑修复。但是我想,我们今天的再生建筑也许不纯粹只是修复了。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时间会在哪一个不经意的当下停住。原来建筑是有生命的,原来建筑也是有命运的,原来居住在建筑里的人和包容着人的建筑是在一起呼吸,一起轮回的。所以1933老场坊会带着他迷宫般的廊道和古朴温暖的质感和我们一起新生。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则将现有的空间和结构,植入到具有纪念意义的巨大的工业空间内,其间大大小小的艺术盒子相互碰撞,让建筑有了不一样的精彩。新概念加上旧的载体等于什么?时尚?创意?传统?抑或谦和的态度?建筑再生的同时,相信你我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编者语  相似文献   

15.
谁的建筑     
一个月前,迈阿密大学的Rodolphe el-Khoury教授和我谈及这样一件事情:他在Facebook上发了几张关于深圳新机场的图片,并评价道:这个中国的新建筑看起来真不错!出乎他意料的是,短短半天时间就有两百多人留言,大部分人都很不客气的指出:不对,这不是中国建筑,而是意大利建筑师在中国设计的建筑,是意大利建筑。他回复道:这是在中国建造的建筑,为何不能说这是中国建筑呢?库哈斯在美国设计的图书馆,并没有人说是那是荷兰建筑,而都说是美国建筑,为什么深圳新机场不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呢?  相似文献   

16.
梁磊  肖凯聪 《建筑》2012,(14):19-21
当雷姆·库哈斯中标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时,他与他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就迅速地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成为媒体与大众关注的焦点。纵观OMA的成长史,不难发现,随着一幢幢富含OMA大胆、尖锐设计理念的建筑作品拔地而起之后,这个事务所开始声名鹊起,天下闻名。而这种口碑相传、以实力说话的方式也正是建筑企业品牌之路的缩影。并且,这条路对中国建筑企业而言更难、更艰辛,就像大家都知道央视大楼的设计方是OMA,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与北京城建集团是央视大楼的施工方呢?难道他们没有推广和传播吗?这个问题还是先从建筑企业的品牌特征说起。  相似文献   

17.
<正>依据Louis I.Kahn的建筑哲学理念,当一个知道自己是老师的人和一群不知道自己是学生的人在一棵树下讨论他毕生所学的时候,世上第一所学校便诞生了。正如那些学生一样,3岁以下的孩子学习其实都是处于凭直觉和无意识状态。对照Kahn的故事,人们可能会很想弄清那棵树即建筑在教学实践中扮演的角色。就幼儿园来说,本案设计师十分坚信建筑所带来的教学价值,以及建筑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培养这一年龄段应有的可开导性、魅力气质以及安全意识等能力的作用。这个幼儿园位于雷焦艾米利亚,属于意大利市属学校。长方形的场地两端分别是大的活动广场,中部还有一个室内的开放空间供学生使用。教室和功能房布置在开放空间之内,因此室内获得了良好的通风和采光。高大的天窗为室内带来戏剧性的光影。建筑外部绚丽多彩的竖向格栅俏皮地划定了幼儿园的空间,并与内部宁静柔和的大气空间形成对比。控制得当的各处场所成为了孩子们理想的嬉戏和活动场地。布局的透明性也使得  相似文献   

18.
知道人民大会堂的人要以亿为计算单位,而能说出这座宏伟建筑设计师名字的人,可能只要用手指头就能数得出来。作为当今中国建筑行业中著名的设计大师年近九旬的张镈留给后人的太多,太多了,而对他本人的业绩介绍却鲜见于报端。 北京的长安街是举世间名的街道之一,它的变换和建设,可说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纪念碑,不同时代的建筑矗立在大道两旁,使古都更加壮丽多姿,而这其中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北京饭店(东楼)、民族饭店、水产部办公楼(今国内贸易局)基本上是出自他  相似文献   

19.
爸爸     
冯叶 《城市建筑》2010,(2):111-111
爸爸有真挚的爱.有真正建筑大家的真挚情感。 不单作为父亲.对待学生他也有这种关爱。就在今年.90多岁的他还惦想着60多年前教过的那些现在已经80多岁的老学生们。他知道李锡然先生退休了,单身一个人,就说,不如去买一点红烧肉、蔬菜,烧好了带去,一半给李锡然,一半给邓述平。然后又让我带上几本杂志,去年传媒颁了个“建筑杰出成就奖”给他,杂志上有介绍,《新建筑》还登了他的照片。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寄的啊。但他一定要亲自去看看他的学生,他想他们。  相似文献   

20.
如果不是潘公凯的个展中的四大部分其中一项是建筑设计的话,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潘公凯有建筑设计的经验和爱好,而他对建筑设计的热情不亚于一位职业建筑师。这一说法绝对没有夸张的成分,不信你可以看看潘公凯亲手设计的建筑、方案以及正在施工的项目,就知道他对建筑设计的热情饱满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