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电冷三联供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热电冷三联供实际应用,分析了热电冷联产的经济性,利用当量热力系数的概念,对热电冷联产中的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与氨压缩式制冷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矿井降温冷源与煤矿热电冷联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学廷 《节能》1996,(2):28-30
根据当量热力系数可以得出以热电站为热源的溴化锂制冷机能耗小于电动式制冷机,而氨吸收式则与电动式相当;通过热经济分析可知煤矿选择联产制冷形式在经济效益上远胜于外购电制冷,是矿井降温系统中值得采用的较佳冷源方案.  相似文献   

3.
介绍以工业余热为热源的单级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在工业制冰(蓄冷)与冷藏中的应用。初步论证了该机在生产中的性能和变化规律,用(火用)效率和当量热力系数分析了该机回收余热的经济效果,提出了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注意事项。并且用该机与压缩式制冷机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证明其在工业余热升级利用及节能增效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热电冷三联供综合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当量热力系数分析了热电冷三联供的经济效益,比较了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中吸收式制冷机组和常规空调电制冷机组的一次能源消耗,分析表明三联供不仅节能,而且可增加发电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热、电、冷三联供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赖艳华  吕明新 《动力工程》1999,19(4):305-308
利用现有热电联产系统发展集中供热,供电和供冷为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该系统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引入到热电厂的热电联产系统中,可增加热电厂的夏季热负荷,从而使冬夏热负荷平衡,保证热电厂更经济高效地运行。通过调查和计算,将热,电,冷联产与热电和冷量分供系统加以比较,表明该系统不但可节能,而且具有增加电能生产和保护环境的效益。  相似文献   

6.
溴化锂溶液空气预冷却绝热吸收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空冷化是吸收式制冷机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该文基于传热与传质的相异性,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空冷化的关键部件-吸收器提出了空冷预冷却绝热吸收的方法,建立了吸收器的空冷预冷却绝热吸收模型,按照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热力计算并与一般空冷吸收器进行比较,最后分析了预冷却温差对溴化锂溶液空冷预冷却绝热吸收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冷预冷却绝热吸收是一种可行的空冷化方法,与传统空冷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热电冷联产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当量热力系数分析了热电冷三联供的经济效益,比较了热电冷三联供系数中吸收式制冷机组和常规空调也制冷机组的一次能源消耗,分析表明三联供不仅节能,而且可增加发电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8.
张雪东 《节能》2009,28(6):13-15
分析了塑料管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理论循环,对塑料管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进行了热力计算和传热计算,为塑料管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结构设计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由于影响吸收式制冷机的因素很多,针对吸收式制冷机性能评价的复杂性,运用COP分析法、Yong分析法、热经济学分析法对吸收式制冷机性能进行评价,得到三种方法各自的特点,COP分析法是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系统进行衡算,Yong分析法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结合的产物,热经济分析法是经济优化技术与Yong分析法的结合.分析了它们在吸收式制冷机性能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魏兵 《节能技术》2002,20(3):30-32
概述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原理,分析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综合效益及其一次能源利用率,以热电厂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为例分析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节能效益,并指出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大型热电联产机组变工况分析模型,揭示出不同热网回水温度和热网回水温升条件下,单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驱动热源饱和蒸汽压力和热力系数的变化规律.提出2种不同供热模式选取的判据,即当量抽汽压力.以某300 MW直接空冷抽凝供热机组为例,进行了变工况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随热网回水温升的增大以及热网回水温度的升高,驱动热源饱和蒸汽压力升高,而吸收式热泵热力系数则减小;对于300 MW等级及以上供热改造机组,由于汽轮机中低压缸抽汽压力高于对应的当量抽汽压力,采用吸收式热泵供热模式更节能.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了一种新型1.x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循环。该新型循环在原有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附加高压发生器.使部分流体按单效循环工作.同时可将热源进出口温差加大到25~30℃左右,在热水进出口温度为85℃和60℃时,热力系数COP则能达到0.58左右。该循环非常适合于利用太阳能等低势热能制冷,能够产生显著的节能和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可实现能量的高效梯级利用,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基于穷举搜索法构建了一套包含燃气热电联产系统、燃气锅炉、电制冷机、吸收式制冷机和水-水换热器的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并以北京3种典型的楼宇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不同类型负荷下的容量配置、系统运行参数、经济性和减排情况并进行相应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分产系统相比,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居住建筑的成本节约率分别为21.76%、16.72%和9.17%,二氧化碳减排率分别为15.80%、10.42%和4.41%,系统能源价格分别下降39.85%、49.04%和41.29%;研究结果可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氨水喷射-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喷射增压的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分析和热力计算,分别与一般的氨水吸收式循环相比,前在相同的热源温度下,获取的最低蒸发温度能够降低10℃左右,单级喷射-吸收系统的COP一直保持在O.3左右,双级喷射-吸收系统的COP在O.2左右。虽然在较高的蒸发温度段该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略有降低,但是它能够利用现实中许多低品位的热源获取更低的蒸发温度。  相似文献   

15.
应用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循环模型,分析吸收式制冷机受传热不可逆性影响时的热经济性能。在牛顿传热定律下,导出了循环的最佳热经济性目标和制冷系数的基本优化关系和最大热经济性目标及相应的制冷系数与比制冷率;通过数值算例,得出循环参数对循环的热经济性目标、制冷系数和比制冷率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考虑了有限热容、有限速率传热以及工质内部耗散的影响,建立了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学模型.在该模型中,吸收式制冷机被等价为一个不可逆卡诺热机驱动不可逆卡诺制冷机的联合循环系统.为描述循环的内不可逆性,引入了两个内不可逆性参数Ihe和Ir.其中,Ihe用于描述热机循环的内不可逆性,Ir用于描述制冷循环的内不可逆性.通过对给定供热率下热机热效率和给定制冷率下两热源制冷机性能系数解析表达式的推导,并根据等价系统的定义,获得了吸收式制冷机给定制冷率下性能系数的解析表达式,利用该表达式详细地分析了各参数对性能系数的影响.所得公式和分析结论对实际系统的理解、设计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蒸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是六十年代末美、日、苏等国研制与推广的一种制冷方式。该机本体耗用电力很少,所需的能源是低品位的蒸汽。压力2—10ata,既可以是饱和蒸汽,也可以是过热蒸汽。单效式的热力系数在0.6—0.7,双效式的热力系数在1以上,自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船舶研究所与开封通用机械厂合作研制成功蒸汽两效澳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来,上海、西安、浙江、安徽、江苏、湖北等地的棉纺厂、毛纺厂率先使用,经过5—6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它是节能的、适应性强、运行灵活可靠、经济效益也很好,大量削减夏季调温的电负荷。尤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可以利用低品位热源制冷,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氨水系统的精馏器要求很高的安装精度,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了开发新型制冷器,将升膜理论应用到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用一个冷凝发生器来实现精馏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本循环的热力系数比较高,这一成果可广泛应用于各种车、船等的制冷系统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在夏季典型工况下,对一个小型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系统主要包括:96 m2的真空管集热器、额定制冷量为8 kW的吸收式制冷机、容量为3t的热水储水箱、500 L蓄冷水箱以及50 m2冷辐射吊顶.试验结果显示吸收式制冷机的制冷量平均为3.9 kW,每天达到的平均制冷时间为10 h.分析了室内的热舒适情况...  相似文献   

20.
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生态学最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能量分析的观点,建立了反映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制冷率与熵产率之间最佳折中的生态学准则,分析了线性(牛顿)传热定律下内可逆四热源吸收式制冷机的生态学最优性能.导出了生态学目标与制冷系数的优化关系和最大生态学目标值及其相对应的制冷系数、制冷率和熵产率,确定了循环主要参数的生态学优化选择范围.数值算例分析了制冷率目标和生态学目标的相互关系,计算表明生态学准则对吸收式制冷机优化设计是一种具有长期效应的可选优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