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炎松  吕晓航 《华中建筑》2011,(10):125-127
该项研究意在通过分析传统山地村落选址和布局即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和处理,探索居住生态适宜性之间的某种关系和规律,建立科学的山水村落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作为传统村落聚落更新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参照和依据,尤其为新的村落规划和选址提供参考和指导.通过分析得出部分适宜的规律,指导更新的规划设计和新的选址.  相似文献   

2.
以皖南古村中鲜为人知的另类山地聚落——阳产土楼为例,在环境行为研究领域多学科推动完善的人地交互理论导引下,结合具身研究与图像数据,以其发生发展的动力源——人与山地交互(transaction)为入手点,阐述阳产的聚落空间构成要素与山地聚落空间特征。从人工-自然2类空间构成要素的梳理开始,分析其动态交互式空间、静态交互式空间及动静组合的空间序列,揭示其空间特征对使用者具身行为的引导及情感关联的建立作用。从场所营建的视角挖掘阳产“因山制形”的营建智慧,提出“人地交互”作为一种理解、研究、感受与设计场地的具身式方法。由此,一方面完善此类徽州传统村落研究的不足,为其后续保护、更新与活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数字时代的山地聚落空间设计给予启示。  相似文献   

3.
李佳艺  梁礼祥 《四川建材》2023,(3):67-68+71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村落的更新作为其中重要一环,近些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大量的传统聚落正面临解体的边缘,对村落有效的保护和更新早已刻不容缓。将具有特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三都河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针灸式”的更新策略研究,探讨相应的策略方法,借此为古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帮助,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4.
段威  张成章 《风景园林》2018,25(5):48-53
着眼于聚落更新,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出聚落更新的目标,并尝试提出一种以“宜居田园”为核心目标的聚落更新模式,并以浙江兰溪黄湓村的更新项目为主要依据,通过特色点位带动、田园社区营造、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景观提升等不同方面的聚落更新手段进行思考和操作,论证这种聚落更新模式的操作可行性及合理性,同时探讨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城郊村落的聚落更新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新村落"规划都应该是真实地建立在这一空间形态所赖以存在的地域特征和生活状态之上的。通过浙江长兴县新川村山村聚落的规划设计实践,研究更为理性的村落"空间结构生成"方法,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规划研究与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场所”与“场合”的概念.阐释传统聚落的迷人魅力在于其能提供的安全感。针对传统聚落场所和空间与现代居民生活场合和模式的结合问题.通过实际案例一武定罗婺古寨规划设计一提出思考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聚落的改造与更新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处理好村落发展与更新之间的关系,使传统聚落可以可持续的发展,激活传统聚落的内在活力,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风貌更新与功能置换的方式,尝试对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店头村古聚落进行了解析与设计.通过这一案例的研究,文章试图寻找古聚落更新在旅游发展中应对的策略,从利用和改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是我国一个大陆岛,经济及文化交流发展滞后,且相应冲击较小,使得其传统聚落相对沉淀较多原真信息,一直保持自身质朴、古拙的地域特色。时代发展推动传统村落的与时俱进,需要从地域特点出发,建立符合不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从研究海南岛传统聚落类型和特点着手,以历史文化名镇(村)、特色风情镇(村)、生态文明村三种方式为基础,探索建立覆盖海南岛全部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体系,明确每种方式的建构策略和建设途径,引导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区因山地地形造就了丰富的聚落形态,又因茶马古道的联通形成了中原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独特聚居形态。因长期处于山区、交通闭塞而导致经济落后,这些地区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村落形态和风貌。文章通过对云南滇南地区代表性传统村落建水县团山村进行详细调研与分析,系统研究山地汉文化与彝文化交融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聚落历史演变过程,总结和归纳山地多民族文化村落空间总体特征和普遍规律,为后续保护规划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安徽建筑》2020,(1):72-74
针对山区村落现存公共空间无法满足,村民对公共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文章试图结合地域特色,从功能与秩序角度研究山地村落公共空间重构问题,分析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景观廊道-斑块-景观基质理论,分析村落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继而以庐江县鲍店中心村为例,按照"秩序优化和功能延伸"的思路,分析村落聚落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空间布局优化、转型与重构。力求在保护村庄传统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公共空间价值,从而激活山区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1.
李斌 《中外建筑》2012,(8):62-64
结合四明山区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从四明山区农村的特点分析入手,通过村庄建设用地分类、建筑文脉、地域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适宜余姚市四明山区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望对山区村庄整治规划与建设提出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颂 《风景园林》2013,(4):98-10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整治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而如何优化村庄的布局是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其中既有加快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又要努力避免整治过程中对原有村庄的生态和景观格局的过度破坏。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以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为例,尝试结合景观生态学与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来进行整体的研究和思考,揭示村落景观格局内在的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潜力预测和景观格局优化,以保护乡村景观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为村庄整治和乡村景观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边缘化地区的"负发展",文章运用实地观察(Field Reconnaissance)和形态学分析(Morphogenetic Analysis)的城市形态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对目前天津地区城中村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调整式重建的方式,运用模块设计和过程设计的概念,注重旧区改造与更新规划的过程设计,提出改造改建方式、新住区空间组织、在新的更高生活成本情况下如何维持原住民经济平衡等的设计方法,提出类似地区更新再生、地区活力激发和居民生活价值回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以村落风貌保护为研究视角、德国农村建设为研究背景、实地调研和现存资料分析为研究方法,从项目实施过程和设计方法两方面对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村落更新运动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村落整体结构和公共空间、私宅更新、历史公共建筑更新3个方面对更新策略进行结合当时当地的解读;分析巴伐利亚村落更新模式对于改善和保护村落风貌现状的有效程度,总结对于中国村落发展有所启发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向达  高静  胡辉 《中外建筑》2011,(5):72-73
传统民居聚落及其相关的形态、景观、文化都具有有极高的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及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聚落正在逐步丧失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藏族地区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总结并提出其更新模式及特点,以期对以后的规划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中村"改造的主要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保证外部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各相关群体的利益关系.对此,广州市文冲村改造应用GIS与线性规划模型相结合的"城中村"改造综合评估方法,通过GIS获取基础数据,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确保投资收益平衡和解决相关群体利益问题的基础上获取最大效益的线性规划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和资金运作方案,辅助改造决策.这种新方法为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另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阮梅洪  虞晓芳  牛建农 《规划师》2010,26(9):98-104
城中村改造既是政府的难题,又是业界讨论的热点。科学定量地界定城中村改造所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特别是城市与城中村居民的利益分配是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关键。综合运用产权理论、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和报酬资本化理论,对宅基地产权权能的释放、城中村住房收益来源、城中村的住房价值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宅基地价值化,实现城中村居民的"高层公寓式安置",既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城中村居民的利益,是一种实现城市与城中村居民利益双赢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诺邓村,历史上是滇西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盐井的出现和盐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诺邓村发展的轨迹,也改变了聚落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模式。本文拟以其"生命轨迹"盐业经济为切入点,研究盐井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模式和商业贸易如何对整个聚落的布局、空间形态、单体建筑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其次,结合诺邓村为典型山地聚落的特点,将其合院建筑空间和坝区白族合院进行对比研究,找出白族民居山地化的演变模式;并通过对其公共建筑和建构技术以及装饰文化研究,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去探寻这个千年古村形成的内在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地人居环境是人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人居环境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发展与演变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以及规划、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使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走上科学、有序、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适应其自身特点与建设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法规体系和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