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衢州市整体交通规划的指引下,分析了衢州市慢行交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城市交通规划对慢行交通关注的缺乏、城市慢行交通管理缺乏人性化评判依据等全国部分城市都存在的慢行交通问题;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提出衢州市西区(一期)慢行交通规划目标及慢行交通规划策略,将慢行道路系统划分城市慢行道、社区慢行道、绿化景观慢行道和滨水景观慢行道四类,并提出详细的规划设计指引。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10年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主要是以快速化、机动化为导向的高强度道路交通系统建设,这导致对慢行交通的忽视甚至侵犯。发展城市慢行交通是预防和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大气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慢行交通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日常生活中慢行交通的种类以及类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总结出城市慢行交通的特性,并应用到城市当中。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4,(5)
中国城市中居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是以自行车和步行构成的慢行交通。当前,城市机动化飞速发展,出行环境越来越恶劣,悸动交通不断侵犯着城市慢性者的出行权。深入研究城市慢行交通的规划理论以及方法是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必然过程。本文分析了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目标,对慢行交通换乘方式和慢行交通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不断来完善城市慢行交通规则。  相似文献   

4.
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环保、低碳、节能的慢行交通发展仍较为缓慢。从慢行网络、慢行设施、慢行空间、公交接驳入手分析了慢行交通常见的问题,并从政策引导、优化配置、交通方式衔接、强化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以期为慢行交通规划提供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南京六合生活片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分析生活片区慢行交通现状问题,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确定城市内部慢行出行的主要脉络,进行慢行系统结构性布局;遵循城市功能、慢行出行特征差异,进行慢行分区划分与慢行交通设施分类分级;结合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合理配置慢行交通设施。最后强调在"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理念下,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引导居民公交+慢行方式出行,将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慢行交通是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末端衔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方兴未艾,关于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多从城市交通、通勤需求等层面进行探讨,缺乏多元视角的综合研究。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以"绿色交通"理论为导向,以"慢行交通与休闲旅游"为主线,在对现状交通和景观资源等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公共绿地、旅游景点和开放空间,通过绿道串联城市景观,构建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以旅游休闲为特色亮点,系统打造慢行旅游产品,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融合性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7.
慢行交通系统在我国中小城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由于机动化交通的发展对慢行交通造成了一定影响,笔者以浙江嘉兴市为例,研究了中小城市的交通特点,论述了慢行交通在中小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现状慢行交通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建立慢行交通和公交一体化系统、改善慢行设施的质量、加强慢行交通的管理、协调好城市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之间的关系,对未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良好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江心洲项目为工程背景,介绍了慢行系统作为江心洲市政路网构成中有益补充的作用。通过快慢分行、统一协调、区别考虑等措施,倡导低碳出行,发展慢行交通,确立公交主导、慢行优先的绿色交通模式。  相似文献   

9.
小街区模式住区旨在通过密集、通达的路网和舒适的慢行系统等,优化居民出行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而部分小街区住区及其周边片区慢行系统不完善,居民慢行出行满意度不高。文中以大连小街区住区"万达华府(二)期"及其周边片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Python编程获取高德地图API居民出行数据、GIS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方法,从多方面分析该片区慢行系统现状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胡华彪 《江西建材》2015,(2):187+189
当今社会对于机动车的交通有着较高的关注,往往忽视了非机动车的交通,这一现象使得现代化城市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缺乏相关的规划设计。[1]文章以国道G105线中山北段(细滘大桥至沙朗段)为对象,实地调查并结合国内外慢行系统先进的设计理念,对这一路段的慢行系统进行了设计。结合实际运营效果,结果表明慢行系统对于减少交通事故、提升公路服务水平、环境保护等方面效果显著,是实现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The decimal elimination capacity (DEC) of slow sand filtration (SSF) for Cryptosporidium parvum was assessed to enable 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nalysis of a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plant. A mature pilot plant filter of 2.56m(2) was loaded with C. parvum oocysts and two other persistent organisms as potential surrogates; spores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SCP) and the small-sized (4-7microm) centric diatom (SSCD) 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 Highly persistent micro-organisms that are retained in slow sand filters are expected to accumulate and eventually break through the filter bed. To investigate this phenomenon, a dosing period of 100 days was applied with an extended filtrate monitoring period of 150 days using large-volume sampling. Based on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the DEC of the filter bed for oocysts was high and calculated to be 4.7log. During the extended filtrate monitoring perio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tained organisms in the filter bed was determined. These data showed little risk of accumulation of oocysts in mature filters most likely due to predation by zooplankton. The DEC for the two surrogates, SCP and SSCD, was 3.6 and 1.8log, respectively. On basis of differences in transport behaviour, but mainly because of the high persistence compared to the persistence of oocys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both spores of sulphite-reducing clostridia (incl. SCP) and SSCD are unsuited for use as surrogates for oocyst removal by slow sand filters.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elucidate the role of predation in Cryptosporidium removal and the fate of consumed oocysts.  相似文献   

12.
慢城发展模式与规划布局——以晋北中部城镇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城可被理解为是对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回归与升华,探索一种更为人性化和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慢城发展模式可分为自然发展型、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自下而上的组织联盟型和综合发展型四类。慢城规划布局的内容层次体系包括慢核、慢城(慢岛)、慢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通过网络化的慢行系统形成有机、紧密的联系,从而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慢城系统"。  相似文献   

13.
吕飞  ;宿瑞芳 《城市建筑》2014,(25):118-120
本文以提升旅游型小城镇的环境品质与宜居乐活水平,为城镇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绿色、生态、健康的慢游环境为目标,将”慢生活…。慢旅游”理念应用、推广到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中,在慢生活视角下开拓性地探索旅游型小城镇慢游系统的构建策略,从慢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原则、物质承载构建以及精神文化构建等方面,研究旅游型小城镇慢游系统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综合交通枢纽运营单位是投资、建设、运营、资源开发一体化的主体,运营单位内部价值获取机制的构建,应该是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增值活动出发,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将综合交通枢纽的价值增值环节有效地联结在一起,从而实现综合交通枢纽整条产业链的盈利。通过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这个实际案例对盈利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将实证和理论很好地进行契合。  相似文献   

15.
钟启荣 《福建建筑》2010,(12):97-99
本文简要介绍了生物慢滤水处理技术的净水原理、技术特点及慢滤池的结构。并通过工程实例,说明慢滤水处理技术是一种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简易水处理技术,非常适合农村地区的小型供水系统,尤其是有丰富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森林景区。  相似文献   

16.
严玉蕾  吕飞  曹聪 《规划师》2012,28(5):56-58,63
慢社区规划设计在慢城理念基础上,针对慢城目前只实践于小城镇的缺陷,提出在大城市贯彻慢城理念的新思路—以社区为单位推行慢社区建设。大庆市春雷小镇具有建设慢社区的条件,其规划设计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营造三方面,着重打造了布局紧凑、功能多样、环境舒适、景观多样化和立体化、邻里交往和谐、以慢行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温度对污染物运移进程的影响,建立了考虑热效应的污染物在土中扩散、渗透和固结耦合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体现污染物运移过程中土体物理特性及输运性质的动态变化,同时实现了扩散、渗透和固结机制的耦合.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热扩散、热渗透、热固结及其综合效应对污染物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 表明:热扩散、热渗透能够显著...  相似文献   

18.
Engineering enhancement of slow sand filtration has been an enigma in large part because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particle removal have not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The presumed role of bi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filter ripening process nearly precluded the possibility of enhancing filter performance since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biological activity would have required decreasing the quality of the influent water. In previous work, we documented that an acid soluble polymer controls filter performance. The new understanding that particle removal is controlled in large part by physical chemical mechanisms has expanded the possibilities of engineering slow sand filter performance. Herein, we explore the role of naturally occurring aluminum as a ripening agent for slow sand filter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a low dose of alum to improve filter performance or to ripen slow sand filters.  相似文献   

19.
民生视域下我国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问题的解决应实现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核心是公平分配路权和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如:公共交通路权优先;经济杠杆限制小汽车使用;发展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友好驾驶;实现公共资源均等化等。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交通结构的优化模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震  杨浩 《土木工程学报》2005,38(5):100-104
针对城市交通结构问题,运用Logistic方程来描述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这对基本矛盾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在城市交通生态承载力限制下交通竞争的微分方程模型,得出在激烈竞争条件下,可替代范围内的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竞争可能会导致一种交通方式退出市场,而在竞争较为缓和的情况下可以保持两种交通方式的动态平衡的结论。提出从限制竞争强度、提高公交竞争能力和控制交通增长率三个方面来调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之间的竞争,维持二者的动态平衡,形成一个较优的城市交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